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角落生态修复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角落生态修复策略

蔡洋 玉昊男

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城市更新作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抓手,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放缓,城市更新的需求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城市运营维护方面的局部老旧现象,造成“城市角落”问题。环境的生态修复是实现绿色城市的基本保障,对于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城市角落而言,生态修复更加迫切。文章对“城市角落”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城市角落环境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提出有效的修复策略,以供进行生态修复的设计实践。

关键词:城市更新背景;城市角落;生态修复

引言

由于长期奉行快速粗放的发展模式,我国各地城市建成区内积累了诸多“城市病”,加之城市中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一,在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城市管理相对欠缺的社区及城市边缘,“城市角落”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本文通过对城市角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调研与梳理,提出针对性的可操作策略,以期为城市更新实践提供支撑。

1城市角落定义

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实际情况,本文对“城市角落”的定义为: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区或城市边缘出现的现代化程度相对落后的街区或社区,以及处于城市主体空间之外、未受重视的空间场所。具体来说,城市角落由于地理位置限制、交通不便、历史遗留、重视不够等因素,导致其在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处于弱势地位,所获得的各类资源较少,仅依靠其自身力量无法改变现状,需要社会各界对其提供帮助。

2城市角落环境问题分析

2.1绿地系统受损

城市角落区域内绿地面积普遍较小,呈分散状态,无法形成连续完整的生态斑块,同时,受损、老化现象较为严重。①绿地缺失。研究对象内绿地率仅为11.24%,多数区域内仅种植行道树,或仅在墙角、路边存在零星绿地,致使其无法形成绿地斑块,整体生态基础薄弱。②绿地连接度差,难以发挥生态效应。混合街区内绿地面积过小,绿地率不足8%。硬质铺地较多,难以有效增加绿地面积是其突出问题。滨河空间未配置水生植物,岸边仅有全缘叶栾树作为行道树,混凝土堤岸使水域丧失了生态功能。

2.2水体环境欠佳

由于环境设施落后、缺乏生态循环意识,城市角落水体环境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具体表现为:水体景观不足、河水水质差、街区内水循环能力弱等。垂直式混凝土堤岸也阻挡了水的渗透,驳岸丧失生态功能。部分区域排水管网不完善,雨水无法及时排除。且部分建筑缺乏上下水设施,生活用水直接排向狭窄的过道,造成地面积水现象。

2.3道路交通

(1)停车位不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位均有不足现象,如住区内部只能靠道路停车,往往出现停车占道、占绿化现象。(2)缺少连通性。街区内不同区域的道路系统自成体系,多处出现“断头路”。(3)人车混行。无论在城市道路还是街区内部,都没有设置合适的慢行空间,人车交叉通行,行人安全得不到保障。

2.4生态空间低质

城市角落内的社区花园、公共绿地、滨水场所等开放空间大多没有经过设计,加之用地条件局促,空间无法区分,导致生态空间品质较差。如住区内部绿地缺少设计、未考虑与居民活动的结合,缺乏娱乐休闲设施,单一大板式绿地也难以发挥生态效益。

2.5生物多样性缺失

(1)植物配置数量较少,在种类方面也略显不足,缺少观赏类植物,景观营造显得单调;(2)在动物多样性方面,由于绿化环境受损,难以形成稳定的动物栖息地,导致除少数鸟类外,难以看到小动物的踪迹。

2.6资源能源低效

由于维护、管理措施不到位,城市角落中缺乏回收、分类设施,废弃物品、生活垃圾等常随意丢弃,产生异味,致使空气品质下降;雨水资源缺少有效的循环利用;仅少数住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足,新型能源结构对生态环境无法发挥有益功效。

3城市角落生态修复策略与设计实践

3.1恢复受损绿地

由于管理不善、人为破坏等原因,部分城区绿地出现苗木破损、植物老化等现象,绿化景观也不尽如人意。对于这些受损绿地,应找出原因,分门别类进行修复,如绿地被抛荒、停车占用的,加速清理;植被存在破损、老化现象的,进行补种或植被替换;规划绿地内进行建设的,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被私有化的绿地,恢复其开放性。除此之外,对于老旧公园应因地制宜进行改造,保护名木古树并合理搭配其他植物,推广立体绿化。

3.2水体环境修复策略

驳岸是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要为市民提供活动场所,又要满足河道防洪要求。在“生态修复”理念下的滨河步道驳岸设计要以生态驳岸为主。生态驳岸强调将人为参与的破坏降到最低,追求驳岸自身的自然调节能力,既有一般驳岸的功能,又能发挥出河流生态效应。为使水体景观丰富、增强生态效益,并使其拥有自我净化能力,应对水体进行绿化,构建水生植物体系,以净化水质。如在河道上构建人工湿地,利用浮床作为水生植物的生长载体。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具有水体净化能力,亦可将氧气输入水中,使水生动物能够正常生长。

3.3生物多样性修复策略

使用有机维护方法,削减纯草坪面积。避免使用化学肥料与杀虫剂,可以保护多数有益昆虫,如蜜蜂、蝴蝶等。修剪好的大面积草坪不能给动物提供食物或栖息处,不利于动物生存。因此,要在竖向空间上丰富植物种类,为动物提供多样的生存环境。

3.4生态空间优化策略

城市角落中的开放空间主要包括:原有广场空间、街道空间及邻里交往空间。对其重构需依据合理的尺度,划分街区空间、增强空间开放性及形成整体的开放空间网络。

3.5交通结构重塑

城市角落的现状道路、停车等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形式进行交通结构的更新改造,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网络修补和慢行网络修补。道路网络方面应遵循“适当缩小街区尺度、加密路网、合理设计道路断面”的原则,在适当位置增补支路系统,打通区域交通的微循环。对慢行网络修补应构建高密度、小尺度的道路系统,优先改善步行交通环境。

3.6资源再利用

对生活垃圾应进行分类收集,按需回收,实现物尽其用的目的,以解决城市角落资源难以循环问题;配合一定的激励措施,使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并规范运输过程,避免运输过程中的再次污染;街区内还应对废弃物有初步的处理能力,实行初拣、回收再利用。回收处理设备可视街区大小配置,如规模较大的住区可单独设置,规模较小的街区可以联合规划。在街区或住区内对绿色能源基础设施进行整合,使其连接成能源网,可使整体能源的利用与分配效益达到最大化。如利用住区建筑分布均匀、日照充足的优势,设置小型风光发电系统、风力热泵及沼气池,将其产生的电能统一输入蓄电站储存起来,作为城市电网供电的补充,以减少城市电网压力,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结束语

对城市角落区域进行修复设计是城市转型的有效方式,其目的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物质环境、空间的修复,也是为了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非物质空间问题。本文主要从城市设计、外部空间等角度提出修复策略,对于生物学、行为学及管理政策未作深入探究,有待于后续研究进行补充,共同为此类城市更新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滕仲日.北京“城市角落”的治理与改造思路[J].中国建设信息,2006(3):42-46.

[2]李琪.城市角落空间类型、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以上海杨浦区为例.住宅科技,2021(11):1-7.

[3]李军.城市生态修复中生态节点治理与生态要素修复[J].规划师,2017,33(S2):10-14.

[4]尹春.城市零散空间环境初探[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