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分析

张胜萍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高级中学

摘要:当前,我国注重素质教育发展和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发展各种能力和品质,以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和改革需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优化策略

引言

语文教学应该要学会变通,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水平的要求,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实施新型教学模式,少教多学,在写作教学中,更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本文主要通过“鼓励学生阅读积累,提高他们的审美力;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作文进行有效评价;转变课堂的教学人物角色”等方式,探究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1基于生活实例丰富写作素材

写作对学生而言是培养其观察能力最为有效的一种办法,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在实际创作环节大部分学生为提高作文分数,一味摘抄借鉴人云亦云,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导致文章缺乏真实性以及美感。这种不良的写作习惯,将会严重的限制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列为写作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在实际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细心观察,让其体验感知生活中的妙趣横生,再用细节化的描述来提升作文质量。语文教材是很好的文本范例。所选文章中有许多值得推敲的优美语句,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选取不同角度进行创作,既可以是续写,同时也可以是读后感。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结合生活实际去观察、聆听、品味、感受。收集各种写作素材,并把它们恰当地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这样的写作就能真正做到“你心里想得透彻,你的话自然明白,表达意思的词语自然会信手拈来。”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结合单元研习任务开展写作练习,同时也要在课文解读期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主进行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帮助其不断突破超越自我。

2教师要及时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首先,需要教师认识到自己的引导作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及时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面,则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阅读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搜集语文写作训练的素材,对学生语文写作进行指导。写作过程具有复杂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和技巧,通过进行各种专项训练,将各种技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案例进行对比归纳,进行课堂随笔测验,帮助学生熟悉各种技巧的应用,丰富学生语文写作内容。

3创新思维方式,转变写作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束缚在传统应试教学理念下,采用固定的写作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但是这种写作教学模式下难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无法促使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因此,面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优化写作教学时,必须要彻底转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思路,使得写作教学不再围绕“成绩”进行。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优化写作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身的语言能力,促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发散性思维,最终落实思维品质的教学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做到:首先,灵活借助观看和演讲等方式,引领学生对其观看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演讲”,将自己的感悟、看法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生活化,循序渐进提升了自身的语言素养。其次,仿写和创新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面对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写作教学要求,为了最大限度促进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可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之后展开仿写。再次,引领学生对写作出来的文章进行互评互改,指导学生对小组其他成员的文章进行阅读、批改,促使学生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素养。最后,读写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面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内容,教师在优化写作教学时,还应将经典阅读和写作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写作素材,并据此开展写作。

4鼓励学生阅读积累,提高他们的审美力

审美能力提升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笔下优美的语句和文字,善于将这些优美的语句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但有些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处在较低阶段,还不能够自主鉴赏作文的优劣,无法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作文,导致写作文时难上加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接触的事物还比较少,还不懂好文章的衡量标准,也不懂得自己适合阅读哪些文章和书籍。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了阅读和写作的关联性,但没有把它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教学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知识,真正将写作和阅读教学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学好书本上的每一篇文章,但这不是简单地学习,而是要仔细阅读和对待课文中的每一个句子,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优美的、值得借鉴的好词好句,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再利用他们自身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除此以外,课外阅读的积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教师作为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中的引领者,要明白阅读的积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多种多样的文章形式,感受其中文字的魅力,然后通过阅读,提高学生写作语言的积累。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章,介绍不同作家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在班级设立读书角,学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到图书角中,供大家相互借阅,在相互交换中读到同学、老师推荐的书籍,激励学生积极阅读,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但是课外阅读不能仅仅是简单的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针对文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发表自己的感悟或者进行好词好句的标记,帮助学生阅读后细细欣赏,以此提高他们的语感,从而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

5基于思维培养组织思路讨论

变则通,通则久,核心素养理念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写作中留白的手段较为常见,一些作者经常使用留白的手法展开写作,简洁的文字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在写作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对留白内容展开想象,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就问题展开交流,使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绽放。以《老人与海(节选)》一文为例。教师可以组织文章扩写活动,以此让学生在完成练习任务期间学习作者的叙事风格。文章中紧密的叙事风格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为强化其练习效率,使其快速找到写作思路,教师可以组织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节选内容思考:老人在以后的日子中该如何生存?老人能否成功抵达岸边?在讨论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如何通过续写展现老人与自然界抗衡永不言败的精神。学生在讨论中纷纷抒发自己的想法,部分学生认为老人靠顽强意志仍旧可以存活,部分学生认为老人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在激烈地讨论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对本文节选进行有逻辑性的扩写。这样的方式能转变学生写作思维方式,激发无穷的创造力,真正践行了核心素养理念。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真情实感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注重学生对于真情实感的体会和表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通过各种较为真实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达欲,在阅读中体会和感悟他人情感的同时,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和感情。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结合学生现有的情境,帮助学生分析自己能够表达的情绪和情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写作障碍,帮助学生进入写作状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

7立足自主实践,形成写作风格

面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强化写作训练时,还应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实践,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并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应从传统写作教学理论知识、写作教学经验中跳出来,拥有敏锐的时代意识,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内容对写作教学理念进行优化和更新,结合写作训练的内容,依据学生已有知识体系,预设写作情境,有针对性地布置写作任务等,促使学生在有效的写作训练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同时,教师在优化写作教学时,还应以实际生活作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在写作之前留心观察生活,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观察,搜集相关写作素材,促使写作出来的文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社会需求,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不断钻研教材,并积极进行创新,及时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着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鼓励学生阅读积累,提高他们的审美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作文进行有效评价以及转变课堂教学中人物角色等方式,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通知,田海洋.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特征与培养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01):56-58.

[2]吕欣蓉.语文核心素养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表达交流”写作部分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000(0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