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教育之成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浅谈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教育之成效

孙雪婷

马鞍山实验小学 安徽省 马鞍山市 24300

【摘要】当今社会健康已经成为人类最大的话题。而健康包括了身体健康、心里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睿智的头脑和具有适应和抵抗社会环境的心里状态。而体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不仅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身体,更给学生们的心里建立起一道如堡垒般的防线。所以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多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处在身体成长发育关键阶段的孩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里健康 体育教学 体育实践



“少年强,则国强”已然成为一种共识,在当今社会中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再局限于抓起笔杆子,他们为孩子精心安排体育运动,将其变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运动并不一定需要成为运动员,甚至有些孩子并不喜欢运动。但是他们知道,从体育运动中学到的东西,够孩子受用一生,其中乐趣,待家长与孩子共同去探索。

学校以及社会开始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开始抓起。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有一部分人对于健康的概念只限制在了身体健康,殊不知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比拟的存在意义。而心里健康到底是什么?有着多种定义。简单说一下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且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综合所述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体育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是通过体育实践来实现的。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个人,集体之间的心理以及情感方面的交流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保持心理的健康水平。

现代化的体育教育已经不单单是锻炼身体,体育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媒介。而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就来谈谈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

在一节体育课上,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4个部分。在这4个部分中,每个部分都有很多种锻炼身体方法,如何在这4个部分中用实用而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到学生是每个体育教师必备的功课。而情境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特别是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小学水平一、水平二阶段,比如在一年级的一节跳跃课中,老师事先在地上画上不同形状大小的莲花,莲花之间设置不同的距离,让同学们都假装成小青蛙,通过一则有趣的小故事的引导,让学生们在“池塘”中进行着各种跳跃。学生们在学习中增进了身体的健康,提高了想象力,也体验到了体育的快乐。

  1. 体育学习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多方运用体育游戏,调节学生情绪。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良好氛围的先决条件,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实现的。在学生的体育学习中,老师一个正确而漂亮的示范动作,一句关心的话,一次悉心的动作纠正,一个鼓励的手势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留下深远的影响。而体育游戏更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一块敲门砖,当学生看到老师也加入游戏和他们一起畅快的奔跑的时候,学生的情绪肯定也会随之提高。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让学生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运动,怎么才能让学生们喜欢?那就要先激发再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在每节体育课中都要有体现,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通过体育励志事件的口述身行,一定会事半功倍。同时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定的惰性,只有帮助学生克服惰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体验到体育锻炼的快乐。

  1.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成效

  1. 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产生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

学生在适当的体育活动中,会产生最优化的运动愉快感。这种运动愉快感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是很大的,体育运动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不愉快情绪的作用,通过体育运动,我们爆发出来的不仅仅是能量,同时更重要的是释放了积压的不愉快情绪。体育运动伴随着血流量和吸氧的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控制抑郁,因为抑郁通常与低肾上腺素分泌量有关,运动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

有证据表明,重复的动作不仅能提升大脑的整体功能,对于大脑的执行功能影响尤其大。团队运动对于改善多动症孩子在注意力方面的缺陷效果明显。


  1. 体育锻炼能缓解紧张的情绪。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的指标。经过许多研究发现,通过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运动会产生显着的短期情绪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


  1. 体育锻炼能增强自我控制感。

孩子的控制感,与自我控制的能力是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带来的。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可更多体验到成功感和竞赛感。在运动场上,通过教师指导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学会如何轮流上阵、如何等待轮候、如何在输掉比赛的时候不低头、如何对胜利的对手说声祝贺,不把所有的荣耀都归给自己。这一切都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心理接受能力。也能从运动中体验到压抑感的释放,有满足感,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效益。孩子们不断从失败中学习,有些队员在比赛训练时只能赢不能输,输时就大哭起来,或者是去闹对手。输了心情自然不好受,孩子们有胜负感、荣誉感、危机感是好事情,说明他有上进心,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在遇到挫折时要面对现实,养成寻找不足的知我能力、在逆境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快速调整好心境的良好习惯。真的失败来自心理上的认输,孩子需要学会认知输赢,他们必须知道自己不总是最好的,慢慢去改善自己的不足,培养知难而上的学习能力,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1. 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独立的个性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体育运动有助于个性的形成,因为体育运动一方面是以对抗和竞赛为内容便于磨炼人顽强、坚韧、自信、勇敢和机智等品质。如今,学校会教孩子们,要在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成果就要学会团队协作,这是21世界最重要的技巧之一,而一支运动队就是孩子学习团队协作的最佳场所。想要锻炼孩子的领导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无疑体育运动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试想一下,除了在运动场上,孩子们在童年时期还有什么机会能够以健康、有效的方式领导其他孩子呢?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交流,比赛或者游戏去决定自己是否领导团队。每个人都需要知道领导者的责任,团队成员的责任以及团队的目标,而童年学习这堂课的最佳课堂无疑就是运动场。


(五)体育锻炼带给孩子强烈的归属感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归属感,通过体育运动的团队参与让孩子成为团队的一员能给他们一个积极的身份,带给他们安全感。研究显示,那些属于每个团队的孩子,包括穿统一制服的孩子,在遇到高风险行为时,更容易形成有力的同伴关系,做出更好的选择。运动,会让他们变得更健康、更有食欲、心情更好,同时也能学得更好。


(六)体育锻炼培养优秀的社会性品质

学习的自律性是由很多细节积累而成的。保持良好的学份才能继续在运动队里比赛的习惯,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孩子从运动中取得成就能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心,继而认识自我价值。

运动的初衷是锻炼身体,希望他们有个小小的课外兴趣,但是运动能够带来的良性增益也是不可小却的。

身体强健了,心理自信了不说,性格也开朗了好多。一场比赛,不仅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暴露许多平时训练中的不足,对于提升技有很大的帮助;而且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我认为,孩子这一生都是处在竞争之中,有些竞争是无法逃避的,所以不如早点培养孩子好的心理素质。每次,当他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时,我们都会问孩子:“是不是很累?疼不疼?”可孩子基本上都是安慰我们坚强一点,不要大惊小怪的 。就是这样简单的信念,让孩子伴随着体育运动快乐地长大,不知不觉收获了如此多“附加值”。

体育锻炼是快乐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也是人生的重要财富,体育锻炼带来的不仅仅是健康的体魄,也是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社会适应力提高的重要方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运动能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联系,让他们学会珍惜和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获得自信心,以及为自己设立目标、完成目标......所以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需要我们共同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清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鲍冠文.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晏婷婷.基于心理学的儿童户外活动.杭州,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