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书画相联展风华,艺术魅力耀佳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论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书画相联展风华,艺术魅力耀佳话

罗璐

融安县遂融小学 广西 柳州 545400

摘要: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历史渊源深广。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又是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两大艺术门类。二者在历史进程中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中国书法与绘画在历史发展上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在使用工具上,在技法上,在审美情趣上也出现了联系和进步。根据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人们有了"书画同体""书画同源""书画同法"等观点,且二者的关联也是众多绘画论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见其重要性。本文将从中国书法与绘画的重要意义,历史发展、表现技法、审美鉴赏几方面进行论述与思考。

关键词:联系、重要意义、历史发展、表现技法、审美鉴赏。

一、书法与绘画相辅相成

按照普通关于书法与绘画关系的论点, 绘画是具象再现的一种艺术,书法是抽象表现的一种艺术。但是,他们共有的工具是中国书画密不可分的枢纽,而宏观着眼、平面构图的形式,以线为主,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推动书法与绘画走上了一条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发展之路,便是:“书画结合”。通过对书画关系总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书法与绘画在用笔、用墨、书意画意、章法布局书理画理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二、书法与绘画历史渊源深广

魏晋南北朝审美获得了全面发展与进步,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关键期。形式的自觉与完善是魏晋南北朝审美自觉的重要形成之由,是艺术之为艺术的根源之一。

书画屏风,是在卷轴画成熟前,书法与绘画的主要载体,是特殊的家具陈设之一。书画屏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审美追求。

元代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士大夫文人和隐士等构成的画家群体,以成功的艺术表现和卓越的创造精神,促进了绘画从形到意的大转变,建立了格调高雅,侵袭脱俗、韵致幽雅的文人画艺术体系。在元代,淡远清逸的画风将文人画特有的艺术品质推向巅峰,是文人画“逸品”创作的杰出代表。其绘画实践建立在富于个性特征的美学思想之之中。以融通儒释道等诸子百家学说的渊深精致的文化哲学思想为根基,以元代绘画艺术在布局、情感、修为等多方面的时代美学观念为理论支撑,以其长期坚持不懈的艺术实践与理论探索为现实依据。

在明代,窥视书法与绘画相互关系历史,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唐代以前是书画关萌发时期,由于书法先于绘画成熟,事实上已经对绘画形成了潜在的影响,到了唐代,书法从理论到实践,主动影响了绘画;绘画从水墨山水的兴起到文人画理论与实践的展开,从笔法的变革到笔墨价值的确立、从元四家笔墨语言个性的凸显到明代文人画笔墨图式的形成,每一次变革都与书发息息相关,书画关系的历史发展和清代社会的文化历史特点是:书画关系的历史文化背景“书品与人品统一观”、“美丑观”、“雅俗观”、、“创新观”等艺术思想,在理论上书画同体,书法与绘画在用笔、构图、意境等多方面融合、渗透,形成“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又“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的观念深入人心。

清代晚期,社会局势以及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其经济、政治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启发了书法审美思潮的改变并促进了清代碑学的伟大复兴。由于帖学自身发展的局限,清代碑学以其自身优势取代了盛行已久的帖学书风。清代碑学,这个与传统帖学相左的艺术形式风声大气。倍受清代碑学审美思潮的影响,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迎合受众的审美趣向,诸位艺坛大家开始纷纷弃帖临碑。 “以书入画”的成功实践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今天仍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三、书画表现技法的融合给人全新的审美意识。

审美的变革,书法性用笔带来画面自然灵动的特征。书法性的线条沉浸在绘画中,用笔的表现性加强,完全实践了文人画以书入画的观点,把文人画推到新的高度。如: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诗书画一体的文人写意画的完美融合,是从书画关系角度有助于认识书画艺术的发展趋势,对当今全球化形势下的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20世纪之前技术高超的绘画作品都会以模仿的真实为傲,绘画是一种在二维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就好像猴子喜爱模仿人类动作一样,绘画也是模仿场景。

20世纪初,部分艺术家的作品未受重视,这也导致了一些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被埋没甚至消失殆尽,这也可谓是绘画艺术的重大损失。 绘画是诸多艺术形态中最重要也最突出的一种,它使用;墨、颜料等着色材料,刀、笔等工具;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表现手段;在纸、纺织品、瓷器、墙壁、木板、石碑等平面上,创作出具有各种体积、形状、质感、空间、纹理等不同视觉效果的可观赏性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既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真实社会的感受与向往,真正的表达了艺术家的丰富且微妙的情感世界。让人在欣赏美感的同时,还能从中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 人的精力和生命是有限的,和人的智慧也有极限一样,前人创造的艺术高峰有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后人难以取代。

中国绘画区别于他国家绘画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就在于前者是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国历代画论对线条的倚重甚至超过了色彩。就表现形式的而言,中国画“线条”主要有两种:一是“工性”线条。从战国两汉、魏晋以及唐宋的线条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二是“写性”线条。宋元时期,文人画追求“书画同源”、“书法用笔”的目标,使绘画艺术中的笔法和技巧承载了更多的主体精神,而且线条本身的变化形态也更加丰富多彩,甚至催生了“十八描”等总结性理论的面世。

白描又称线描,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中国画的最高表现形式。无论“白描”、“白画”还是“粉本”,其共同特点是都由线构成,因此三者被统称为“线描”。白画是粉本发展的又一形式,它是伴随着壁画的兴盛而确立的。把“白画”发展成“扫去粉黛,淡毫轻墨”的“白描”画法使白描画得以独立成科。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我国特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使得画家选择以线条作为中国画独特艺术语言的必然性。源远流长的中国美学主要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三大学术流派的影响。特别是儒、道两家既相互排斥又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国美学的主要精神,并使中国画呈现出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的形式面貌。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力之所在。中国画的改革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如果抛弃了线条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绘画语言形式,那么中国画就会失去生命力,线条在中国画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有助于弘扬中国画的民族传统,从而为世界美术园地增色添彩。


结语:

众观古今,历览中外绘画与书法的历史发展及表现技法,有莫大的相辅相承之处。将书画联系在一起,其意义深远,有利于提高全民审美意识,也是21世纪发展的必然趋势,希望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能乘长风,破万里浪,绘制灿烂的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 杨兵《历代名画记》J292.1哲学与人文科学

  2. 张坤 《地域文化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