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留守的心灵,塑造健康的品行—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呵护留守的心灵,塑造健康的品行—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 策略探讨

徐愉明

梅州市丰顺县东海中学 广东省 梅州市 514300

摘要: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群体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留守中学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本文先分析了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成因,并运用了给予爱的关怀、建设和谐校园等教育策略,来塑造留守中学生健康的品行,促使他们更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农村教育;留守中学生;问题成因;教育策略

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的品质往往跟随他们一生,决定着他们在未来能否成为高素质、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因此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对中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逐渐成为了核心教育任务。但是在农村中学,一些留守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加强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成因的分析,再深入研究教育方法。

  1. 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问题成因

  1. 现状

当前大多数农村留守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着逆反心理较强、自我封闭、易怒暴躁、漠视学习、错误交友、自卑心理较重、受挫能力较弱等表现。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一些农村中学尚未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忽视了对他们心灵的呵护,没有针对他们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教育方案,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并解决,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样就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了。

  1. 问题成因

  1. 缺少亲情呵护

农村留守中学生会出现上述心理问题,在极大程度上与亲情呵护的不足有关。父母外出打工,将其托付给老人或其他亲属照顾,导致其不得不“寄人篱下”。面对“非亲生父母”,他们难以敞开心扉,有些话想说又不敢说,难以与之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亲密交流。而他们自身思维尚不成熟、解决困惑和问题的能力有限,问题及困惑逐渐积压,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1]

  1.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使农村留守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大多数留守中学生是和老人一起生活,这些老人不仅文化水平有限,经济能力和照顾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甚至他们需要看顾不止一名留守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孩子出现的学习、交友等问题,他们往往无暇顾及,难以为他们提供科学的教育。

  1. 外界不良影响

一些农村留守中学生父母为方便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会为其购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这为农村留守中学生接触网络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世界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在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时,农村留守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如网络游戏、暴力视频等。外界不良影响也是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良行为的因素之一。

  1. 加强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 给予爱的关怀

面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要给予他们更多爱的关怀,使其形成健康品质和积极人格。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形成“爱生如子”的意识,要有积极乐观的情绪。同时教师加强对留守中学生的关注,给予他们尊重和关怀,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将其视为与自己处于“平等”关系中的人,耐心地教育引导他们。例如在他们陷入学习瓶颈时,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老师相信你!你能行!你也要相信你自己!”,耐心地向他们讲解知识,帮助他们突破瓶颈。通过积极激励,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到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么,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自然会逐步降低,有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行。

  1. 建设和谐校园

教师可以通过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为留守中学生带来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感受,让他们在校园中感受到温馨、轻松、快乐的氛围,利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其健康品行[1]。教师通力合作,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告示板、活动室、生活长廊等区域,张贴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资料,让同学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并学习。同时,以能为人带来温馨之感的材料装饰校园,降低校园环境的冷清、严肃之感,让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感到轻松、舒服,从而更愿意参与校园活动。班主任应提高对班级环境的美化力度,合理利用班级空白墙面和黑板报等区域,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绘制黑板报、利用人文素材装饰墙面,营造出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让同学们在和谐环境中学习。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墙面张贴《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规,以制度规范约束他们的消极行为,让他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此,他们自然会形成越来越健康的品行。

  1. 重视课程教学

教师可提高对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视,在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讲解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知识时,挖掘课程中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向同学们讲解对应知识,融基础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为一体,让他们持续接受正确的指导和教育

[2]。同时,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指派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并对授课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切实提升他们的心理辅导能力。班主任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及时介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利用班会活动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和帮助,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让他们得到良好的心理障碍沟通。在必要时,将专门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士请进来,与教师共同介入指导留守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对留守中学生的正确指导,从而塑造他们健康的品行。

  1. 促进家庭教育

教师还可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定期举办家长会,要求留守中学生的直接看护人参与,向其传授科学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升留守中学生直接看护人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意识[3]。与他们沟通孩子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科学进行引导教育。同时,借助QQ、微信等平台积极进行家校沟通,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一起努力找到解决方法,提醒他们与孩子要多交流,对孩子多点关心,及时赞许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呵护孩子的心灵,用自己的言行来促进孩子健康的品行的塑造。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教师应给予农村留守中学生更多爱的关怀、多关注其心理健康状态并以专业手段介入给予心理指导。同时,积极建设和谐校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活动的融合,向学生多元讲解心理健康知识。适当联系学生家庭,促进家庭教育,以此实现对其留守心灵的全方位呵护,实现对其健康品行的塑造。

参考文献:

[1]魏成才.刍议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考试周刊,2019(05):36.

[2]赵多银.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整合[J].高考,2018(15):247.

[3]李艺.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8(1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