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视域下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新医科”视域下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思考

唐韵 冯夕秋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2019年教育部等13个单位正式提出“新医科”概念,“新医科”建设的提出为未来的医学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更充分反映了未来经济、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医院对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聚焦“新医科”建设内涵,讨论了构建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和核心步骤。


0引言

近年国家颁发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法律和规章,提出了更高的医疗质量要求。面对新技术冲击,保障并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成为医院管理的重点工作。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2019年教育部等13个单位联合颁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中正式提出四新概念,“新医科”概念的提出更是为医学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新医科”是指为满足新时代科技、产业、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加强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对传统医学教育进行升级,以期培育出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服务于“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师[1]

临床实践是检验“新医科”教育的考场,青年医师是否具备必要的知识体系、能否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是检验“新医科”建设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然而,传统的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新环境的需求[2]。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院作为大学医学生培育的检验者和继续培育者,制定一套科学客观的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青年医师的自我认知,更有利于提高医院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新医科”建设相关概念简述

1.1 岗位胜任能力

岗位胜任能力是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的最终标准,包括职业素养、临床技能、医患沟通、信息与管理、终身学习、科研能力与团队合作8项质量标准[3]。新医科教育不仅要求培育出的学生具备扎实的职业素养,更侧重于对其应有的临床执业能力的培育,切实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基本政策。

1.2跨学科知识体系

新医科建设要求医学教育要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依托,建设跨学科课程,培育出具备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临床医师[4]。诸多高校结合实际已实施了各类大胆的尝试,如南开大学开设了智能医学工程专业。

1.3“大健康”理念

新医科建设要求各医学类高校的教学理念应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5]。培育出的青年医师不仅仅会诊疗疾病,还需在诊疗的过程中关注患者预防、康复等全周期的健康。

新环境对青年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进行评判时,需考察其是否具备更为丰富的知识体系与健康理念。


2 “新医科”背景下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概念

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内涵丰富,本文认为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综合评价是指:以青年医师为评价对象从岗位胜任能力的角度进行评估,在考虑“新医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测定或衡量青年医师的某些属性,来综合评估其在某一时点或时段内的能力水平。

本文所探讨的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侧重于考虑“新医科”建设环境下其与传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区别,是青年医师深刻认识、理解并影响其岗位胜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用来对评价对象进行优劣排序,为绩效考核分配、实施奖惩政策等提供依据,更是提高医院人力资源资本的重要工具。

2.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需事先设定一定的原则,本文在彭张林[6]提出的目的性、完备性、可操作性、独立性、显著性与动态性六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者观点提出了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性、系统性、简洁性和反馈性四原则。

(1)目的性原则:医院构建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的目的更多的应侧重于实现科学客观的评价,提高医院人力资源与环境适应能力,为保障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奠定基础。

(2)系统性原则:医院的医疗行为对实施医疗行为的医师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的全面、系统。与传统青年医师评价不同,该评价指标体系应囊括对青年教师医学以外知识体系的评价以及对其预防、康复理念和知识的评价。

(3)简洁性原则: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在保证足够多的信息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简洁,剔除不显著指标和无法获得的指标,选取的指标之间应尽可能的相互独立。

(4)反馈性原则:医院构建该指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对青年医师岗位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提供决策依据。反馈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可以对医院或者医师个人采取的措施产生反应,其指标会随着青年医师的各方面素质变动而变动。

2.3指标体系构建核心步骤

在构建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

  1. 厘清层次、指标分级阶段:在构建指标库后,医院应结合实际对指标厘清层次,确定一级和二级指标,必要时设立三级指标。结合传统评价指标体系,从个人素质、临床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特别是需要将反映青年医师其他学科知识的指标、反映其预防、康复理念和知识的指标嵌入其中,以满足新环境的需要。

(2)指标筛选阶段:指标筛选时,遵循简洁性原则,采取合适的筛选方法筛选,充分考虑可获取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显著性原则。

(3)检验阶段:指标体系构建完毕后,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核验指标体系所涵盖的信息量是否完备,如未能通过检验则需要重新构建。


3 启示与建议

“新医科”建设是国家层面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而设立的总领性的医学生培养方针,是未来经济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总体体系。各医院应该高度重视“新医科”建设内涵,结合医院实际,开展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工作,使人力资源资本更适应于未来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奠定基础。

医院应提高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不科学的指标体系会对人才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区别于高年资医师,在明确青年医师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的内涵的前提下,明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厘清指标层次并进行合理的筛选,最终还需进行信度效度检验,从而保障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高阳, 赵沁平, 周学东. 虚拟现实技术在新医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应用现状[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52(2): 182-187.

  2. 宋元明. “人工智能+医学”新医科人才培养探索[J]. 中国高校科技, 2020(8): 65-68.

  3. 王洪才, 王务均, 陈迎红等. “双万计划”专题笔谈[J]. 重庆高教研究, 2020.8(4): 24-39.

  4. 蔡志奇, 黄晓珩. 会聚观视阈下新医科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1.38(3): 216-219.

  5. 彭树涛. 加快建设“新医科” 着力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J]. 大学教学, 2020.(5): 35-37.

  6. 彭张林, 张爱萍, 王素凤等.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与构建流程[J]. 科研管理, 2017, 38(S): 209-215.


*通讯作者:冯夕秋,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人力资源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