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防治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防治探究

王勋

泉州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 362000

【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防治策略。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临床防治措施,对照组患者常规监护,对所有患者使用了心血管药物,观察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满意度评分。结果对照组发生4例恶心呕吐、4例皮疹、1例血小板降低,观察组2例恶心呕吐,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使用临床防治措施产生的效果良好,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与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临床防治

心血管疾病患者情况紧急,需要住院观察,并为患者提供用药治疗,以降低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然而,部分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具体表现在恶心呕吐、皮疹与血小板降低,影响用药安全性,对自身健康构成不良影响[1]。鉴于此,对患者使用了临床防治措施,做好身体指标监护,对常见不良反应进行了对症处理。本文主要研究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并对临床防治措施进行应用,相关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为我院2020年5月~2021年4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总计9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患者资料详情如表1:

1 两组一般资料详情表

组别

性别

年龄(岁)

平均病程(年)

对照组(n=45)

25

20

60.27±3.44

2.31±0.74

观察组(n=45)

28

17

61.19±3.26

2.25±0.68

62bc10da3c311_html_598edc2cab740572.gif或t

0.413

1.302

0.400

P

0.520

0.196

0.689

分析上表,一般资料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监护措施,对患者身体指标进行观察,明确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并做好患者用药指导。

观察组采用临床防治措施,主要是对不良反应进行预见性护理,通过专业化干预手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体方式如下:

  1. 身体指标监护

为患者提供全天候监护,对心血管药物服用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问询,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胃肠道不适感,同时,做好各项数据的记录工作。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了解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知晓程度,做好患者用药指导,提示其关注不良用药反应,做好自我管理。

  1. 并发症预防护理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明确患者药敏史,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用药指导方案,做好安全监护。对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血小板降低进行对症处理,及时将不良症状报告给主治医生避免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构建并发症预防体系,对常见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增加对患者的巡视力度,做好心血管药物使用安全性分析。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不良用药反应,指标选取恶心呕吐、皮疹、血小板降低;观察并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使用满意度评分调查表,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越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分析临床资料,其中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62bc10da3c311_html_f8097f72d353803c.gif ±s)表示,t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

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n%]

组别

例数

恶心呕吐

皮疹

血小板降低

发生率

观察组

45

4

4

1

20.00%

对照组

45

2

0

0

4.44%

X2

-

-

-

-

5.075

P

-

-

-

-

0.024

2.2两组满意度评分比较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两组满意度评分比较结果(分,62bc10da3c311_html_f8097f72d353803c.gif±s

组别

例数

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

45

94.48±2.28

对照组

45

92.39±2.16

t

-

4.464

P

-

<0.001

3讨论

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构成不良影响。目前,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和血小板降低,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应提高。在对心血管患者进行用药治疗时,为实现药物安全性,需要对上述不良反应进行控制。

以往常规监护方法主要对不良反应进行事后处置,未能构建有效的防治体系,影响患者满意度提升。随着临床治疗与护理理念的发展,将临床防治措施应用在患者治疗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与控制,通过科学选用心血管药物、做好患者药敏测试,采用更为安全的用药指导方式,使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本次临床防治中,有关人员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了解患者用药禁忌症,并做好身体指标监护与并发症预防护理,同时制定了与患者实际情况相一致的药物指导方案,重点做好药物使用安全监护,使得患者不良反应降低,药物使用安全性符合临床标准。在心血管药物使用中,做好不良反应控制也能够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为患者康复治疗提供支持[2]

综上所述,使用临床防治措施,能够降低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性,相关预防措施也维护了患者身体健康,由此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有关人员应明确临床防治措施的应用价值,对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柳,郭亚焕,廖子君.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2020,33(6):4.

[2]王银辉,赖敏,富士峰.2034例土家族及汉族患者心血管系统药物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20,20(6):5.


作者简介:王勋(1990年12月出生)男,汉族,籍贯:福建省泉州市,现供职于泉州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本科(医学学士),研究方向:药品不良反应,邮编: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