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用于儿科护理中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静脉留置针用于儿科护理中的效果

王永花 吴美华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 云南省保山市 678000

摘要:目的 观察留置针运用于儿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70名患儿接受静脉穿刺输液治疗的患儿,将其分成两个小组,各35例。观察组: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常规输液,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的穿刺成功率,统计不良反应。结果 1)穿刺成功率上:观察组94.27%相比对照组77.13%显著地要高;2)不良反应率上:观察组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静脉留置针运用于儿科护理中,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其不良反应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运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有较高的优势。静脉留置针头相对尖锐,结合套管,穿刺操作更为简单。某种意义上,能够减少对患儿皮肤或是组织的伤害。同时,静脉留置针相对较为灵活,能够任意、自由弯曲,很少脱落。因此,患儿的肢体活动基本上不受影响。内壁光滑,同样也是静脉留置针最大的优势。即便输入液体相对粘稠,也不会拖延输液速度和流量,不利于血栓形成。为此,因机械刺激引起的静脉炎也会大幅减少。手术中,借助静脉留置针输液或是输血,同样也会非常通畅。若在儿急诊科使用静脉留置针,其效果和优势还将更为明显。由于易于操作,对皮肤、组织不会有太大的损伤,故体位安置上比较灵活,能够给临床护理人员带来更多的便利。术后,静脉留置针仍旧可以持续3-4天,减少反复穿刺和资源浪费,减轻护士工作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1年12月-2022年2月,抽取我院儿科70名患儿接受静脉穿刺输液治疗的患儿,以随机方式进行分组,病例数相等。观察组:患儿年龄介于2个月至10岁,中位(6.1±2.4)岁。对照组:患儿年龄处于2个月-9岁,中位(5.9±2.7)岁。排除标准:不依从患儿,无法接受静脉留置针者。各项临床指标上,两组未见太大差异(P>0.05),有较高的对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头进行静脉穿刺,若是头皮血管,先将局部毛发剃除,以0.5%碘伏来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两次,直径>5cm;指切进针法,借助左手中食指绷紧血管周围皮肤,右手持针同时捏住针柄,沿血管倾斜角度,缓慢进针,防止进针过快,致使血管位移甚至是破裂,见回血后,再次进针,松止血带及调节器(头皮静脉穿刺不用止血带)一次性敷贴固定,调整滴速。输液期间,需要注重巡视,观察患儿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或身体不适,同时查看穿刺局部是否有液体外渗、针头是否脱落。

观察组:结合患儿的年龄和静脉条件,对其进行头皮或是手足使用静脉留置针。头皮,最好为额静脉、颞浅静脉;手足则考虑足背、掌背。使用0.5%碘伏来对穿刺部位进行擦拭,直径>8cm,以左手绷紧血管周围皮肤,用右手持针翼,缓慢进针,见回血后再进0.1cm,退出针芯少许,推入软管,抽出钢针,使用一次性防水敷贴进行固定。再次使用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消毒肝素帽,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连接输液管,输液结束,生理盐水正压封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液体外渗或是针头脱落。

1.4统计方法

对本调查中的全部数据,均选择SPSS.20.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数据:%,t、x2检验。P<0.05,提示有较强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90例患儿依次选择静脉穿刺治疗,结果得知:1)穿刺成功率上:观察组35例相比对照组显著地要搞;2)不良反应率上:观察组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情况,如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情况

组别

例数

液体外渗

针头脱落

穿刺成功率

对照组

35

3(8.57%)

2(5.71%)

27(77.13%)

观察组

35

1(2.85%)

0(0.00%

33(94.27%)

P

/

<0.05

<0.05

<0.05


3 结论

作为临床上相对特殊的一个科室,儿科临床护理本身有较高的难度。特别是对患儿而言,静脉输液是十分普遍的治疗措施。由于血管较细、年龄小,很多患儿的依从性不佳,在穿刺时可能会存在较大的护理风险,增加护理难度。在反复穿刺时,患儿心中也会强烈地抵触,降低他们的治疗依从性。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穿刺,在操作方面比较简单。但只适合一次性使用,输液完毕后,要拔除输液针,再次输液,要重新静脉穿刺穿刺。对合并感染的患儿而言,抗生素的半衰相对较短,每日输液次数为2-4次。反复静脉穿刺,不但增加患儿对疼痛的痛苦,还增加护士的临床工作量。另外,头皮静脉输液针穿刺血管基本上均为浅表血管,倘若患儿哭闹或是抓挠,针头随时会脱落,甚至导致液体外渗,从而刺破患儿的血管,构成更大的伤害。此外,对接下来的穿刺操作也更加不利。相对来说,静脉留置针有助于弥补上述不足。套管本身比较柔软,对患儿血管没有过多的刺激,长期留置,从而减少穿刺的次数,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另外,患儿也很少会出现身体方面的不适、疼痛感。对护理人员来说,他们的工作量也将得到减少。运用该种方式,能够固定患儿的局部,减小对血管的刺激,提高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

4 静脉留置针穿刺常见并发症及预防处理

(1)渗漏:未选择合适的血管,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佳,患儿不愿配合,外套管并未完全进入血管,这些均会引起液体渗漏。所以,护理人员需要掌握和打牢自己的基本功,尽量一次性成功,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导管,输液途中,加强巡视,发现渗漏及时拔出留置针。

(2留置针脱管:多是由于固定不到位,患儿苦恼、挠抓等。如果完全脱管,需要对刺穿处做好消毒。若仅仅为局部脱管,需要先消毒,而后对留置针进行复位,二次固定,待输液完毕后,才能拔除留置针。

(3)堵管:导管堵塞并非单个因素所致。如:高营养输液后,并未对留置针导管进行立即冲洗,或是封管液选择不当,剂量把控不合理,未使用正压封管,以及患儿因素等。正因为如此,高营养输液后需要全面的对导管进行冲洗。每次输液完毕后,需要选择适当的封管液,把握好封管液用量,正压封管。

(4)静脉炎:输液时,静脉炎是较为典型的并发症。究其根源,在于输入液的溶度过高,药物有强烈的刺激性,或是内置管时间过长,从而诱发静脉炎症。若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等情况,意味着有静脉炎症。此时,需要马上拔出针管,进行消毒。

(5)局部皮肤过敏:患儿的皮肤相对软薄,易出汗,胶布使用不当或是粘贴物质直接刺激到患儿的皮肤,都可能会引起过敏。所以,皮肤要尽量地保持清洁,同时认真观察患儿的皮肤情况。一旦有红肿或是渗出液,需要立即拔出留置针。

结语

总之,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成为儿科护理道路上的突破性进展。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考核时,需要将留置针穿刺纳入其中,认真考察护理人员在留置针穿刺时的操作表现和成功率。穿刺操作时,护理人员需要保持平稳的情绪,沉着冷静。本实验中,尽管成功率相对较高,但还是有个别患儿留置针失败,是由多方面因素所致。为此,医院和儿科护理人员今后也要从多方面调整与改进,提高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水平,确保护理质量,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孙珊珊.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名医,2018,(07):125,161.

[2]鞠华.刍议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2):238-239.

[3]魏洁.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2):193-193.

[4]李岩峰.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