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城市广场对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4

我国现代城市广场对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

吕卓

阳鲁迅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系

摘要: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景观体系建设的重点对象,城市广场关系着人们对于整个城市的综合印象,因此必须要优化城市广场设计,彰显城市特色。城市历史文脉体现出城市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有助于强化人们对于所在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广场设计中实现对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扬,简要概括城市广场与历史文脉的基本内涵,强调历史文脉在现代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意义,提出将历史文化与生态设计、地域特色进行结合,将人文精神融入到设计理念,选择合适的设计表达方法,合理运用建筑小品等设计建议,以此来强化城市广场的历史底蕴,打造人文广场。

关键词:现代城市广场;历史文脉;继承;发扬

城市发展速度加快,现代城市为居民提供的人居环境系统越来越完善,而各地城市广场却显现出趋同性的特点。之所以会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很多城市在选择建设风格时,都极为注重“现代感”,而忽视了本土特色文化,没有通过城市广场展现出城市魅力,也未在城市建设中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现探讨如何在现代城市广场中继承与发扬历史文脉。

1现代城市广场与文脉的基本内涵

1.1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居民在城市生活中的中心区域,是城市系统的关键构成部分,其具有多重功能,包括宣传城市文化、提供商业服务、供居民休憩与游览、交通集散与集会娱乐等功能,兼具历史意义、艺术价值、政治意义与实用功能。现代城市广场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扩大,在商业广场与市政广场的基础上,建筑之间的开阔区域以及大规模的建筑庭院也被纳入到城市广场范围内[1]。城市广场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开放性的空间,可供居民进行公共活动。城市广场的基本要素包括公共活动场地、道路或者建设形成的空间围合以及依托主题设置的基础设施。设计城市广场时,应结合城市本身的规模、性质以及广场的具体功能定位来确定其分布方式、面积以及数量。

1.2历史文脉

文脉是语言学科领域的概念,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可被看作是文化的脉络,也有学者将文脉定义成“历史上所创造出的生存的式样系统”[2]。现代城市的宗教圣地、牌坊、胡同与街道等城市形态往往能够体现出城市文脉与城市特色,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不少具有历史特色的传统化城市场景被拆除与破坏,城市形态原本具有的延续性与相容性也因此而受到冲击。城市历史文脉是城市发展中保留的重要历史印记,也是构成城市独有特质的关键部分,通过历史文脉能够更精准地区分不同的城市。传承历史文脉并非只是保护历史建筑,而要让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进入居民的生活中,通过理解历史文脉内涵,对其进行改造、利用与发扬,以此才能使历史文脉伴随城市发展,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2历史文脉在城市广场中的重要性

城市的不断发展给城市广场设计工作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设计者需要通过广场来满足现代居民对于公共活动空间以及交往环境存在的需求。大部分广场采用的都是现代主义风格,追求简约与实用,并不注重对地方特色与历史文脉的体现,因此也逐步丧失了自身的特色,各个地区的城市广场形成了趋同性的特点,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都被严重削弱[3]。城市广场不应遗失历史特性与人文特性,比如武陵文化广场传承了“止息战争,建立和平”的思想,以此也为建设和谐常德提供了精神力量与文化支持。城市广场的设计者应注重吸收历史元素,在广场系统中体现历史性,同时对具有地方风情的优秀民俗文化进行适应,彰显出地方建筑独有的艺术风格,也为各种民间活动提供开设场地,强化城市的凝聚力,同时也能够助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历史发展、民族信仰、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城市的文化形态与文化内容各不相同,通过城市广场可以感受城市的文化氛围,设计者可通过城市广场来展现出城市形象,因此应尽量在设计中体现民族要素、地方要素与自然要素,让城市广场成为城市的标志,延续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既要做到传承,也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应与创新。

3基本设计原则

3.1注重历史的延续性

为城市广场选择历史文脉这一主题时,应避免切断其与时间之间的联系。城市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城市系统的演变活动也在持续展开。设计者将历史景观设计到城市广场中,可以有效地对城市演化情况进行记录与再现,实现对城市历史的延续。设计者在城市广场当前地段提供的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可利用新型技术方法强化广场与历史信息之间的联系,在延续历史的前提下保护城市风貌,传承城市文化,避免割裂历史的延续性。注重保障历史的延续性有助于保障广场设计的独特性,增强广场的文化吸引力。设计者在延续历史的设计条件下,可以将历史文脉作为设计源泉进行创新与突破,使历史广场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不会出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情况[4]

3.2保障历史存在的时代性

设计者在广场设计工作中,不仅要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还要实现因时制宜,其设计成果应体现时代性,既要尊重历史,也要形成发展化的设计思想。传承历史与文化的同时,也要扎根于时代发展情况,以当前的民俗民风、居民的生活习惯为基准,使广场能够被纳入到城市的大环境之中,城市特色、历史文脉与设计理念都是设计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4现代城市广场发扬与继承历史文脉的设计方法

4.1将生态化设计与文化设计相融合

完善广场的生态化设计,遵循生态优化、生态平衡以及生态进化等规律,坚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现有的不少城市广场将硬质景观设计置于重点位置,绿化植物仅起到装饰与点缀的作用,广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将被割裂。而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应依托城市的整体自然生态环境展开设计工作,具体可采用象征、美化、缩微、嵌入以及融合等方法,将自然要素引入,重现生态自然景观,结合生态环境来设计景观,打造合理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维护广场的生态条件,以此保护历史文化来源与文化特色,也借助广场展现出城市独有的自然特色。

设计者可通过挖掘广场的自然条件,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实现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具体可依靠城市广场所在区域的自然景观、地形、气候特点,确定设计内容,比如一些地区夏季持续时间较长,温度偏高,可在广场中更多地种植亚热带植物,尤其是高大的植物,从而给居民提供绿荫,也展现出亚热带风光与历史文化氛围;而一些地区冬季时间较长,气温极低,可在广场建设雪雕、冰雕作为装饰,同时也为举办相应的文化互动提供场地。

4.2将地域特色与历史文脉相结合

基于传承以及发扬历史文脉的设计目标,设计者可以将地方的民俗文化与历史视作切入点,从历史遗迹、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历史沿袭以及地域文化等历史文脉载体之中挖掘文化内涵,并在广场设计中进行体现,以此实现对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的保护,传统文化习俗的沿袭,并凸显广场的地方特色。比如学步桥广场汲取古赵历史文化,依托历史事件,创建具有地域特色与历史底蕴的城市文化广场。设计者在确定广场设计方案时,不可只关注广场本身,而是要结合城市环境的整体构建情况,了解各种文化环境具有的特殊性与独特性,使广场融入到城市文化体系中,成为城市历史的重要载体。

彰显广场的地域特色时,要加大对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的重视,秉持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利用当地盛产的材料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这类材料也是城市建设中的主要材料,承载着城市居民的共同记忆,也是城市历史的组成部分之一[5]。通过在广场中引入这些城市独有的技术手段与材料,有助于在居民的公共生活中增加更多的历史文化因素,城市的整体风格也更具有一致性。比如有的城市面临大海,建设广场时可对沙滩椰树等风貌进行保留,建设材料也多为粗犷、古朴的石材,向居民与游客展现出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广场。

4.3在设计理念上传承人文精神

设计城市广场需要有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尊重人在广场中的主体地位,增加人性化的设计成果,对历史系统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传承。设计者在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引领下,应提升广场空间的易达性、层次感、舒适感与领域感,确保所有设计内容都符合人具有的行为心理需求,从而使广场空间成为人性化空间。比如在流线组织设计中,设计者就应考虑到行人安全问题、车流畅通问题以及是否能够满足管理需求;在设计地面铺装方案时,必须全面关注铺装功能、施工技术的选择、排水系统的设计值以及艺术处理的必要性,结合广场中的历史纪念物、建筑来为铺装材料选择合适的图案与色彩;结合广场形状与建筑物造型确定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具体的摆放位置,若摆放纪念碑,且不存在正背关系,应将其设置广场中心区域,也可设置到主要入口区域;如果广场面对水环境,可灵活选择纪念物布置方式,使其发挥出引导人流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到观赏角度,避免与交通组织出现冲突;宣传栏、座椅、廊、亭以及灯柱等广场小品具有观赏价值,设计者需要依托人的活动需求,对其展开设计,避免阻挡观赏视线。

4.4合理选择历史文脉的表达方法

历史保留是文化广场传承历史文脉,挖掘历史文化要素时采用的最多的表达方式。设计者在设计前期需要搜集、了解与分析与设计对象相关的历史材料,选取合适的设计素材,其中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属于物资资料,民间传说、民俗文化属于非物质材料,设计者可将地方风俗、人文、自然因素(气候与地理)等有机结合,对文字类资料实施图片化处理,从文化寓意、历史典故、材料材质、色彩与形式等角度提炼设计内容,在保留历史印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场景再现也是现代广场在传承历史文脉时使用得比较多的方法,设计者可利用各种方法来为居民再现历史片段与历史事件,实现对历史的纪念,也加深人们对城市发展历史的印象,进行这方面设计时,需要全面结合景观元素、广场整体风格与周边环境,比如可以在广场的墙壁上设计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浮雕,以此来为人们再现历史场景,增加广场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底蕴。艺术借鉴属于直观性较强的表达方法,设计者可在广场景观设计中增加一些文化符号,以此指代历史文化,如龙等民族图腾,选取用以指代的文化符号时,应注重选择对象的代表性,确保人们能够通过符号联想到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从而达到再现历史文化的设计目标。可将科技、材料与色彩注入到文化符号中,强化文脉表达效果。

4.5创新城市广场设计方法

设计城市广场时,可通过一系列的创新设计理念与方法来实现对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扬。首先要确保能够对文化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强化设计的文化力量,通过广场来传播文化、促进文化生产与消费,同时对于政治、社会以及经济发展也起到导向与推动作用。设计者需要对广场内在潜力进行挖掘,重视广场风格设计,在凸显广场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对城市文化传统进行展现。对广场相关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挖掘与利用,可依靠广场来保护历史文物,或者为文物创建良好环境,从而发扬城市的文化个性,使广场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设计时不能只关注短期的规划需求,而是要重视广场的长期历史文化风格,在保障文化氛围的持续性的基础上,还可借此获取更多效益。设计时不能忽视细节层面的问题,利用广场中的景观小品、绿地、色彩要素、建设风格以及空间布局形式来构建城市文化形象[6]。同时注重广场的自然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广场原本就具有的自然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并不意味着忽视广场的休闲娱乐功能,因此还要将生活习俗与娱乐文化元素也融入到广场的设计中。

具体设计中,可增加绿化区域的面积,同时设置铺装硬地供居民进行活动,绿地的设计不仅具有遮阳的使用功能,同时还有利于美化广场景观,通过喷泉、雕塑等景观小品来强化广场景观的艺术感染力,丰富其文化内涵。景观小品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性化理念,考虑居民的各种需求,必须处理好周边交通系统与城市广场之间的关系,保障交通安全与顺畅性,尽量减少车流设计,给居民提供更具有轻松性与随意性的交通组织系统,使人们在广场中获得更好的休憩与参观体验,减少外部环境干扰,给文化交流活动打造更加优质的环境。

4.6有效利用建筑小品

传承历史文脉,凸显文化主题,发扬广场文化特色。将历史文化与城市其他的商业文化、休闲文化、艺术文化、运动文化与绿色文化进行相互交织,可在广场中心位置建立具有文化气息与文化象征意义的雕塑或者建筑。比如在崔致远广场建设崔致远雕塑,设计者充分考虑到名人雕塑给行人带来的心理感受,雕塑与广场的色彩关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空间尺度,强化历史文化信息,将地雕、圆雕与浮雕等不同的雕塑形式进行结合,强化视觉冲击力,也使广场景观形成更强的辨识性与可看性,这种名人雕塑还具有教化、缅怀与传承人文精神的作用。城市雕塑主要有亲和型建筑与瞭望型建筑,前者的尺寸与人体基本一致,往往具有相对亲和的人物形象,大多不设置围护与底座,更具有趣味性与亲和性;后者多为大规模的城市标志物,其肌理、质感、造型与色彩都极为醒目,可作为城市背景。为广场选择雕塑时,要结合历史、文化等主题,确保雕塑与广场组成一致的风格。雕塑既要有符合审美的外在形式,同时还应有良好的创意,材料多为硬质材料。根据人体尺度或者广场尺度确定雕塑的尺度。

建筑小品主要是指广场中的广告栏、灯柱、栏杆、指示牌等,多具有功能性,而在当前的设计中,可赋予这些景观小品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历史特色与时代精神,以此来潜移默化地陶冶居民的情操。在造型设计上,可融入街道化特征,以坐凳为例,进行设计时应将其置于宜人的广场环境中,并关注对应的视野条件,可在防护性与安全感相对较强的地段设计坐凳,供广场上的人们使用,人们可以在坐凳上观看广场中的历史人物雕塑,接受历史文化的洗礼。景观建筑、小品设计中,要兼顾观赏性、趣味性与生活性。不少广场中都设置了瀑布、跌水与喷泉等水景,满足人们存在的亲近水、观赏水与利用水的需求,同时也符合自古就有的以水传情、借水抒情的文化表达意图,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水还可以控制噪声,提高空气湿润度,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设计水景时,可以给广场增加近水活动空间,同时还要保障安全性。

5结论

现代城市建设理念不断进步,设计者为城市设计广场等场所时,不再只关注功能性,而是提高审美水平,加大对生态与文化的重视程度。本文从历史文脉的角度分析广场的设计情况,设计者应当真正地在广场中体现出历史文脉的时代性、延续性与原真性,创新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为城市居民提供风格鲜明,地域特色突出,承载历史记忆的优质文化广场。

参考文献

[1]程佳德.城市广场名人雕塑创作中的历史文脉传承——以扬州崔致远广场雕塑为例[J].装饰,2020(07):134-135.

[2]冯正功,吕彬,陈婷.基于历史文脉视角的城市秩序与公共空间重塑[J].当代建筑,2021(04):11-16.

[3]明圆圆. 基于历史文脉的城市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0.

[4]张琳,冯治宇,冯思豫,朱文霜.历史文脉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桂林市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5):28-29.

[5]刘金燕.城市广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模式研究[J].城市住宅,2021,28(05):89-90.

[6]王晓华.榆林市阳光广场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设计探索[J].设计,2021,34(19):138-140.



.作者简介:吕卓(1996.02),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系2019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