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2

德国文化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王帆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重庆江津 402247

摘要:在德语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分重视德语语法知识和词汇的教学,忽视了德语文化的应用,导致了对德语知识的深刻而具体的认识不足,以及德国知识与德国文化的分离。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德国教育与德国文化的联系,通过渗透德国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互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德语的积极性,提高德国教育质量。基于此,对德国文化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德国文化;德语教学;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以及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我国高校英语、日语、德语、俄语和法语等外语专业蓬勃兴起。近年来留学德国学生也日渐增多,使得德语教学质量成为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但是目前高校德语教学重点依然放在语法、词汇和语言发音等方面,相对不重视跨文化语境下的跨文化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德语教学中文化类课程教学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一门语言包括很多庞杂的知识,而想要学好一门语言,首先就要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授课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体系,有科学、明确、系统的知识脉络,要能够把握国情历史的发展主线,关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这对文化课的授课教师要求很高,既要有博学的中国文化常识,又要有精通的德语和德国文化知识;不仅要把握整体课程的知识脉络,而且还要对每一堂课的设计有精准的计划,要做到授课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又要适时地跳出教材,遵循历史发展规律,脉络清晰、形象生动地上好每一堂文化课。

(二)循序渐进原则

在德语教学中,教师要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简单到复杂递进地为学生提升教学难度,帮助学生不断成长。在德语教学当中,教师先为学生讲解比较基础的德国文化现象,然后结合德语教材当中包含的句子和片段,使学生初步对德国文化进行了解。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基础性的德语知识点之后,学生们就能够使用德语进行基本的交流互动。在学生了解了德国文化现象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性地进行深层次的德国文化导入,从而逐渐地带领学生对德国文化产生深层次的了解。

(三)生动性原则

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德国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情景教学是重要途径之一。将文化“复原”,使书本上刻板的文化知识“重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德国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有海外留学经历者更佳,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与实际文化现象准确地结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例如,在课文中出现科隆这个城市的时候,有留学经历的教师就能结合自己在科隆的所见所闻,以及在当地经历的趣闻轶事,为学生介绍科隆,使学生们好像随同教师一起在科隆观光,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让枯燥的介绍性文字变得生动有趣,让相关的文化知识随兴趣留下深刻记忆。

二、德国文化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采用具有实践意义的情景化教学方法

这种注重学有所用的教学方法重在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这种交际式教学方法富有生命力,将语言知识与具体环境相结合,以沟通交流作为首要目的,注重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学生作为语言载体,通过各种情景设置和展现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情景化教学关注学生对语言环境的反应能力,注重参与性和个体表现,从而达到教与学相辅相成的效果。情景化教学具有情景模拟、任务驱动和自主学习等缺一不可的三大要素,其实施方式体现在情景设置、任务制订和执行等方面,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情景化教学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形象实物化、场景现实化、课堂讨论、主题报告、团队合作和社团聚会等六种形式。德语情景化教学内容模块由德语入门、走进德国、交际德国、德语面试、德语应试能力和留德学习准备等六大模块组成,通过德语的学习诀窍和方法、语音模仿和语言特点等多方面的了解,从而掌握德语语法规律和德语思维;通过感知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了解德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通过模拟德国真实生活和学习场景全方位地体验德语母语环境,以提高德语的整体口语表达能力;再通过德语面试模拟体验以训练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树立自信心;通过模拟德语水平考试题型练习以掌握应试技巧;通过了解德国大学的自主学习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抗压力和遭受挫折的能力,以适应德国的学习模式和要求,接受抗压力和挫折教育,为留德学习或交流交际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堂互动循序渐进,给学生插上思辨的翅膀

在课堂互动环节设计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难度的不断加深,对讨论话题层层推进,做出与独立话题相适应的互动式课堂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师生互动形式由课堂提问、小组对话、海报设计等渐渐发展为由学生主导的项目PPT展示以及“通过教来学”的翻转课堂设计,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更多起到引导、现场指导、提醒和建议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同语言级别同类话题的任务要求以螺旋式上升模式设计。

(三)讲解教学法

德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工作,教师可根据其中一篇文章进行讲解。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提问,与学生一起复习以前的学习内容。比如,教师在学习“谁住在德国”课程知识时,询问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德国人口和外国人在德国的比例如何?哪些国家住在德国?通过询问这些内容,学生们可以加强对德国相关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符号和语言表达方式,学生们使用教师提出的句型简单地描述符号,有助于学生了解德国的基本国情。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德国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和现存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德国的相关风俗习惯,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教学图书知识点。

(四)增设德国文化常识课程,强化中德文化对比理解

在高校开展德语教学时,应关注时间的发展,合理地增加德语文化知识课程。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语法和词汇等基本知识的同时,老师们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向学生讲解德国文化的常识,并加以传授。最好是在新生入学后学习德语时有意识地传授德国文化的常识,而不是在6月份开设具有健康文化意识的特殊课程。否则,很容易导致学生德语学习过程中语言文化的分离。大一、大二的时候,文化知识的传授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法和词汇等基本知识,同时对德国文化知识有透彻、全面的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德国民族文化的宽容,为后期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重要基础。因此,在德语学习的早期阶段,教师必须适当地添加德语文化知识课程,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影响下积累语法学习和词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全面提高。

结束语

在德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改进教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德国文化健康人的教化等,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认识和进一步探索不同文化间的异同。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师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锐.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5):123-125.

[2]许竞文.大学德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分析[J].才智,2020(23):94-96.

[3]杨建培.跨文化德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02):81-89+49.

[4]黄莉莎,欧阳丹.跨文化视角下将德国社会热点融入德语课堂教学探究——以德国年度恶词为例[J].戏剧之家,2020(1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