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何处?抗战时期在华犹太人的重庆记忆——以《重庆往事》为中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4

他乡何处?抗战时期在华犹太人的重庆记忆——以《重庆往事》为中心

许靖利

重庆师范大学 400000

摘要:通过对抗战时期在华犹太人卡佛岗个人及其日常生活的考察,反映出外国人在重庆地区的观察,接触,排斥和融合的生活图景。尽管近代重庆人民在经历了西方侵略、清朝覆灭与日本入侵等事件后,已经进入紧张的战时生活时刻面临入侵危机,但重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娱乐方式、精神世界并未发生实质变化,其日常生活节奏依然如故,从个体生命与生活史角度烛照出重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大后方 日常生活史 犹太人 历史记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犹太人遭到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无数人死在了集中营。幸运小部分逃离家乡,来到了中国,却和中国的犹太大本营上海离散,转移至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首都——重庆。作为在异乡的他者,作为有着共同遭遇的战争受害人,透视在重犹太人的日记自传,从另一个角度讲述战时记忆,能够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审视战争带来的伤害以及不同群体层级在特殊时代的日常生活。

有学者指出,回到日常生活的逻辑和场景,在具体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发现历史,则不仅会让历史变得丰富,而且还可能发现别样的旨趣与议题个人生活史注重微观历史和细节还原,聚焦一个个普通民众的生活实态,就人论事、就事说理,真实地反映出普通人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历程,这有助于发现被宏观历史忽略或无法收纳的底层“无言的群体”而且日常生活应当成为文化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也就是日常生活应当成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基础。因此,研究日常生活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入宏大的历史叙事。本文拟从个体生命和日常生活角度,细读抗战时期重庆地区在华犹太人的自传文本,探析犹太人在历史阶段下的时代具象,体察抗日战争时期外族人的日常生活,剖析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细节。以他者之角度重新回顾那段历史,或许能够别有趣味。

  1. 离乡:日常生活大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世变剧然,时局诡谲,个人命运被历史潮流裹挟。卡佛岗是典型的德国犹太人,居住在德国首都柏林中心街道,生活条件优渥。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在肺结核治疗和研究上颇有见地。他的母亲不是犹太人,嫁入这个犹太家族前受到了阻挠,结婚后,改信犹太教。卡佛岗在德国仅仅接受过基础教育,来到重庆时才16岁,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的犹太青少年。一个令他能够尽快接受生活落差的年纪,一个可以尽快适应新环境却不会忘记旧回忆的年龄。从16岁到27岁,卡佛岗在重庆度过了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完成了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他待在西南地区,亲历抗日战争时期的特殊生活场景,因而他对时局的特殊身份,以他者自观之颇能呈现重庆地区特殊而平常的生活图景。

对现代人来说,每一新处境,职业的每一改变,甚至对一个新社会集合的加入,都为他带来了文化适应的新问题:他必须学习“运用”新的习惯和礼仪

首先是身份落差问题,排犹法案通过以后,一夕间,犹太人的地位一降再降。在他人心中犹太人成了劣等民族,在犹太人本族人民心中,这个词语好似也成为了贬义词。卡佛岗在外无法承认自己的犹太身份,只强调自己是德国人,在路程中遇到的俄国犹太人,也想掩盖自己是犹太人的事实。来到中国后,外国犹太人身份却使他们充满了民族认同感。对于一些人来说对往日的幻想笼罩着他们,卡佛岗的筷子学的很快,他的伯父和父亲连学都不愿意学。他的亲戚们们不愿努力融进新生活。来中国有七年了,会说的中国话不超过十个字。他们学英语,但带有很浓的德国口音。卡佛岗才到中国三天,就已经会说中国话了。

面对同样的环境,卡佛岗和他的父亲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这与年龄和民族认同感有关,更与之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他的父亲是德国有名的肺科医生,虽说文中作者一直在强调自己所属的犹太家族已经世俗化、德国化,但是其一直处于犹太氛围中,为了更好的融入这个家庭,卡佛岗的母亲在遭到排斥后改信了犹太教。可以说,这种氛围给父亲心中增添了许多的“犹太荣光”和“德国荣耀”,以至于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无法及时转变心态融入新环境。

居住环境是生活要素的共同体,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将面临不同的境遇。卡佛岗早期居住于外国人聚集的长江南岸,是一个较为安全的居住地点,日本飞机很少轰炸这里。他居住的房屋环境却很糟糕,在陡峭山崖的木棚里,到处都是长短不一的木条,不挡风也不遮雨。以至于卡佛岗发出“这个棚子根本不是人住的,就算按中国标准也一样”的感慨。可笑的是,通过后文卡佛岗的描述,和重庆当地的普通群众相比,这个也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豪宅了,毕竟这里比较安全,还有床和桌子,“机修工人只能睡在用洋铁皮搭的棚子和泥土的地面上”。

  1. 谋生:时移世易求生难

工作的本质属性在于,他既是日常活动,同时又是超越日常活动的直接类本质活动。卡佛岗在移居前进入过犹太社区办的技工学徒学校,培训如何使用各种机床和其他工具,这为他日后独立谋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来到重庆后,卡佛岗也没有放弃学习,“我总是对电感兴趣,希望能用这个机会学些新东西”,“美国人还给我一本关于内燃机的书,我用这本书学习英文,同时也学习内燃机的知识”。而他大眼睛高鼻梁的外国身份也为他找一份工作提供了便利。卡萝岗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给一位富家子弟当德文家教,其余时间就在主人的机修车间工作。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和雇员居住在一起”“房子里不仅有自来水,有电,令人吃惊的是,居然还有洗澡的浴缸和抽水马桶。”。

在第一份工作中,卡佛岗主要是学习如何生产和修理发电机,德国的职业学校培训和后来的自学理论帮助他很快的熟练,他进步的如此之快,以至于老板发出了“这洋人真行”的感慨。在工作中,卡佛岗和中国人的接触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会彼此开玩笑”“经常和这儿的年轻雇员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可以看到美国电影,中国电影还有少量的俄国电影”,他对中文的掌握也越来越娴熟,还结交了很多朋友,为日后的创业和找新工作提供了人脉。

那时重庆的公共卫生状况及其恶劣。城市没有公共医疗设施,...老百姓的健康状况很糟糕。“不准喝生水,不许用生水漱口,不准吃生蔬菜水果,不准没戴帽子就在太阳下面走”,成为了卡佛岗在重庆新的生活守则。为了谋生,卡佛岗的父亲在城里租了一间屋子,开始行医。毕竟中国人对我们很友好,因为德国医生有很好的口碑。刚开始生意很不好,“我斗胆参与,建议找一个体面一些的诊室,买点体面衣服,父亲反驳我“衣服好不等于医术好”但是“但父亲的思想还停留在德国,不准让诊所牌子大过德国所准许的尺寸21”,沟通上也有很大的麻烦,“我的父亲不会说中文,也不愿意用中文交流”而我“不知道怎么用德语表达那些和性有关的问题”闹出了很多啼笑皆非的笑话。卡佛岗父亲还在用那套“德国思维”在中国社会工作,导致他犯了很多错误,“我实在不能忍受下去了,就千方百计的想独立生活”。

卡佛岗的西方面孔又给他提供了便利,在美国士兵的邀请下“在美国空军基地当翻译,由于我的天真和愚蠢,泄露了这个部门暗中进行的一些腐败勾当,我就被炒了鱿鱼。”22在这份工作里,卡佛岗学会了美国口音,有机会开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GMC大卡车。“这样的经历在几年以后,帮助他找到一份卡车司机的工作”23。父亲去世后,卡佛岗凭借他对发动机的了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乐观开朗的态度成为了一名长途卡车司机。并且颇有一些神奇经历,卡佛岗自诉道:我每天都去茶馆,见到跑运输的朋友。我的名声几乎在整个圈子里传遍了。大家都知道我怎么在困难重重的途中化险为夷,如何将那十个轮子五个瘪的破车,用老白干酒开回重庆。很快,我就被接受为他们袍哥帮会里的荣誉成员。24

  1. 谋情:道是无情却有情

把道德定义为“个人”的态度和决策同价值和规范期望之间的实践关系。由于这一关系是每一社会领域的,道德可以出现于所有种类的人际关系之中。25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感情生活往往占了很大的比重。研究卡佛岗在重庆的感情世界能够更好的了解抗战时期在华外国人的感情生活,能够更加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作为一个犹太人,卡佛岗无疑是凭借外国身份获得过许多善意的。“我在中国遇到过数不清的普通人,总是善待我,从来没有因为我是外国人而引发排外言论或对我不公。每当我告诉他们我是德国犹太人,他们总是说“德国人很行”“犹太人很聪明”。凭借着这些优待,加上自身的实力与努力,卡佛岗过上了比较滋润的生活。尽管是在战时,但只要有钱,几乎可以买到任何东西。26“市场上有那么多的肉、猪油、蔬菜,一下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发挥创意,做出各种各样可口的饭菜,让大家吃的都高兴。”当然,那个复杂的时代也带来了一些其他东西,卡佛岗也结交了一些同伴“常常是那些做鸦片走私的、打扑克赌钱的、犯罪潜逃的,以及骗子、流氓......每一天,我都必须和这些地痞流氓打交道,在三教九流中求生存。”27这些人教会卡佛岗如何在那个混乱的社会生存。

虽然有亲情和友情相伴,爱情却时常缺失左右。中国社会仍旧非常的传统,在重庆的外国女孩少的可怜。“在那时,像我这样的“洋鬼子”,绝不可能有女孩肯和我公开露面一同上街,因为和外国人上街的都是妓女。所有那些娶了中国太太的外国人,也是因为有人为他提供当翻译或做其他事的机会,才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28”在这种情况下,狎妓成了在华外国人解决生理需求的第一选择。当时的重庆妓院林立,梅毒和淋病等性病发病率很高,而有效的药品却奇缺29。卡佛岗作为医生的儿子,对性安全方面比较注意。“我的人生中第一个女人,是给家里做饭的保姆,她那个时候已经怀孕了,在确定她安全后,我和她过了几个月的快活日子30。”,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爱情和性也会冲昏一个青少年的头脑,哪怕他是一个德国犹太人。卡佛岗从美国人手中救下一个女孩,在一起度过了许多欢乐时光,甚至不在乎她曾经是一名妓女31

最后,卡佛岗终于遇到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素兰。中学毕业,在昆明回族大户家当家庭教师。她读过很多翻译书籍,对男人娶小老婆深恶痛绝

32。在当时的中国是典型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家境优良,相貌姣好,会英语,能够进行基础的交流。回到以色列后“素兰也入乡随俗,和我一样,准守犹太教的传统和习俗33”,终于回到了犹太人的聚集地,卡佛岗内心无比的幸福,他和素兰一开始居住在住在一个棚子里,“是用帆布钉在木框上的陋室34”,但仍然觉得是很舒适的家。

  1. 结语

笔者通过对 《重庆往事—一个犹太人的晚年回忆》中卡佛岗个人及其家庭日常生活的考察,反映出抗日战争开始后西南地区普通民众应对战争的生活百态,也从侧面表明了特殊时期那些在华外国人的日常样态。从这本书可以看出,尽管近代重庆人民在经历了西方侵略、清朝覆灭与日本入侵等事件后,已经进入紧张的战时生活并且时刻面临入侵危机,但重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娱乐方式、精神世界并未发生实质变化,其日常生活节奏依然如故,从个体生命与生活史角度烛照出重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史学家把历史沿革视为具体的个人或人群的行动结果,其关注的重点不是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而是个人、群体的价值观及其公开或掩盖、实施或抑制其愿望的方式,最终说明社会压力与刺激怎样转化为人们的意图、需要、焦虑与渴望,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是怎样接受和利用这个世界的35。因此,“如果我们看不到生活在其中的人,怎么能形成对那个时代的想法呢? 假如只能给出一些概括的描述,我们只不过造就了一片荒漠并把它叫做历史而已”36。传记和回忆录是再现生活史的最佳参考资料。37自传,在此意义上为研究个体及民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与独特的研究视角,更为研究日常生活中民众共时性的地域特征与历时性的时代变迁提供了考察路径。

参考文献:

  1.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

  2. 刘新成. 日常生活史与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J]. 史学理论研究, 2004(1):13.

  3. 戴建兵,张志永.个人生活史:当代中国史研究的重要增长点 [J].河北学刊,2015 (1):68-72.

  4. 常建华.日常生活与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观照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 [J].史学理论研究,2012 (1):67-79.

  5. 余新忠,郝晓丽.在具象而个性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清代日常生活史研究述评 [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 (2):

  6. 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 [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7. 封磊. 一个京官的日常生活--以《翁曾翰日记》为中心[J]. 2021(2018-2):106-116.


余新忠, 郝晓丽. 在具象而个性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清代日常生活史研究述评[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7(2):14.82

戴建兵, 张志永. 个人生活史:当代中国史研究的重要增长点[J]. 河北学刊, 2015.71

常建华. 日常生活与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观照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J]. 史学理论研究, 2012(1):13.79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14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2

阿格妮丝·赫勒著: 《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 页。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39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30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69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46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53

阿格妮丝·赫勒著: 《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67 页。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30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71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71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64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75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75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63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76

21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77

22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108

23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109

24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140

25 阿格妮丝·赫勒著: 《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75 页。

26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92

27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148

28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86

29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81

30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77

31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127

32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143

33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177

34 沃尔夫岗·卡佛岗. 重庆往事[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183

35 刘新成. 日常生活史与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J]. 史学理论研究, 2004(1):38.

36 常建华. 日常生活与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观照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J]. 史学理论研究, 2012(1):13.68

37 刘新成. 日常生活史与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J]. 史学理论研究, 20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