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红色教育基地——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4

推进红色教育基地——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张世云

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自贡生活后勤服务中心(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四川 自贡 643000

摘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财富,“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该文以推进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这个红色场馆建设为例,在新时期、在建党百年重要的时间节点,就如何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提升教育基地服务能力和水平,用好用活这一红色资源进行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红色文化场馆;建设;使用;实践

引言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料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于1996年4月建成,它是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中国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四川省第二批工业遗产、中国石油工业文化遗产、国家第三批工业遗产、首批100个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党员教育基地,被列入首批内江市红色资源。这里是新中国最早进行天然气开发并投入使用的地方,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天然气气矿,曾经成功试制出第一批国产天然气槽法炭黑,让我国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被誉为我国天然气生产炭黑的摇篮,树起了中国工业气田的一座丰碑,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伟大探索和成功实践,得到党中央的关注,毛泽东、朱德、邓小平、贺龙、吴玉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临视察,也留下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生平唯一视察石油企业的足迹。本文以该纪念馆为例,就如何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提升教育基地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发挥红色教育基地在新时代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作用,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推进遗址保护利用,凸显工业风格的场景特色

制定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大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维护和利用。对原隆昌气矿在圣灯镇的房屋、设施进行了普查,编制了历史建筑大表;聘请专家进行指导、鉴别和鉴定,划分了重点,制定了保护和利用方案;维修、修缮中按照“尊重历史、重在保护、修旧如旧”原则进行。在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018年、2020年两次大型修缮、复建,形成了包括跃进礼堂(全国首届炭黑工作会议旧址)、纪念碑、黑金之路、最光荣的火房(毛主席蹲姿视察地)、四川石油会战史馆、“耿耿脊梁”主题群雕、采气小院场景(还原抗日战争期间钻探的远东第一井——隆2井)、钻机互动装置等景点在内的景观群,新增室内展览面积900平方米、户外展示面积10000平方米,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石油类工业遗址公园。

完善教育基地配套服务功能。维修改造旧厂房,打造出可容纳108人的跃进礼堂1个、40人的教室1个、12-30小会议室3个等教学、接待场地。

打造石油特色园林道路。移栽银杏、榕树等大型乔木26棵,桂花、红枫等中小乔木50余棵。寻找四川盆地五个主力气藏的地层岩石标本,命名纪念馆震旦、寒武、石炭、龙王庙、页岩等五条道路,打造形成了“两园、五路”为特色的园林小品。

二、调整展陈内容,满足了受众对教育的新需求

调整了展陈内容。原纪念馆第三部分“星火燎原”的内容主要反映石油行业发展,在时间上有些过时、在内容上较为单一,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需求。通过报批后,将第三部分内容调整为“筑梦兴川”。新增展示:沐浴着伟人关怀和殷切期望,几代四川人民不负寄托、艰辛奋斗,投入到“筑梦兴川”的建设大潮中;在新时期发展征程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区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的落实,四川社会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业领域“四川造”的形象也日渐提升;建国70周年庆典,从天安门城楼前驶过的四川省彩车上,页岩气与大熊猫一起占据了最显著的位置,共同构成了四川最鲜亮的名片。丰富了教育内容,贴近了时代性,受到参观人员的好评。

新建带科普内容的会战史馆。四川油气工业发展历经60多年,先后经历了几次石油大会战,亟需一座纪念史馆来生动还原几次石油会战大场景,铭记这60余年四川油气工业发展的奋斗历程,展现“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川油精神。会战史馆是在原炭黑厂老建筑旧址上重建起来的,以“圣灯璀璨”为主题,分为“气魄巴蜀”“气逾霄汉”“气势如虹”“大气之梦”四个篇章展示,承载着几代川油人的光荣与梦想。“气逾霄汉”、“天然气之家”引入科普展示手段、参与互动技法,参观者可以在这里探索地下的奥秘,在参与中体验天然气的用途和神奇。“气势如虹”,通过透明屏3D技术、电子沙盘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我们掌握的页岩气开发主体技术、四川页岩气开发的整体格局,实现了页岩气从无到有的突破,从“空白”到“亮彩”的跨越。给予受众全新的视觉、听觉、触觉体验。

建云展馆。与封面传媒合作,利用3D建模、VR技术等交互技术,以全场景云端适配3D云展馆为核心表达,打造了多功能展区,突破了线下观展局限,实现了720度全方位震撼观展、365天随时观展以及沉浸式漫游的交互体验。漫游云展馆时,利用3D技术还原的“3·27”车间跃然眼前,炭黑制造工艺在信息长河中永久留存,亲历者回忆和讲述着 “亲切关怀”的难忘时刻,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小物件通过3D还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深情回望那个光荣与奋进的年代。

三、完善课程设置,增强了现场教学的体验特色

有意识地深化“党校课堂+教育基地”两位一体的教学形式,构建具有行业与地方特色的党性教育资源链。整合蜀南气矿和隆昌市委党校力量,形成了一支兼职教师队伍。用活红色资源,把真实的历史事件、创业故事变成鲜活的教材,开发了《初心,从未改变》、《石油人的初心和使命》、《石油工业的红色基因》、《学党史、感党恩 、跟党走,走进“三二七”追寻红色记忆》等4个党性教育特色课程;设置了纪念碑、文化长廊、澡堂、火房、壁画、耿耿脊梁、采气小院等10个主要现场教学点位。在教学设计上,教育基地推出了现场参观体验、瞻仰纪念碑、听创业故事、重温入党誓言等教学环节;在课程挖掘上,开发了红歌传唱、互动教学、情景教学、音像教学等教学课程;在展现形式上运用雕塑造型、展板展览、书画作品等述说党的历史、新中国史和四川石油发展史等。让党员、干部在“故地重游”、“情景再现”中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更有利于党员、干部实现思想的升华和灵魂的碰撞。

聚焦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工作要求,教育基地建立“基地列单、支部点单、党员用单”运行模式,量身定制组织生活“菜单”,科学确定佩戴党员徽章、重温入党誓词、诵读党章、现场参观、微党课、学习研讨、党员生日会等“自选动作”,凸显组织生活中的党员主体地位,突出实景代入、情境教学、现场交流、互动体验,促使组织生活更有仪式感、更加接地气、更有感染力,进一步实现组织生活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提高了广大党员参与积极性。

四、提升服务水平,展示了教育基地良好形象

4.1狠抓动员和示范,“精心的态度”内化于心。

通过大讨论,在干部队伍中形成“我是第一讲解员”、 “我是第一服务员”的思想观念;在全体员工思想上形成人人都是服务员、环环都是服务链,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明显增强。纪念馆还重点加强对讲解员的培养和锻炼,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讲解员的学历、普通话水平、岗位知识技能符合要求;通过举办石油知识、四川石油发展史、讲解技巧知识讲座,到内江、自贡等地的盐业博物馆、大千博物馆、范长江纪念馆考察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讲解技能。对展厅每块版面的内容都进行了深度挖掘,找出了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每一场讲解培训,邀请专业老师进行讲解观摩。观摩过程中,专业老师对每个讲解员做认真点评,并指出每一个讲解员在讲解技巧、内容方面的缺点和不足。

4.2狠抓过程细节,“精细的服务”外化于形。

做服务好比是“绣花”。纪念馆每周对每日来馆参观的参观人员进行分类统计,分类项目包括团体人数、个别参观人员数、学生等。通过对参观人员进行分类统计,使纪念馆及时掌握参观人员来源、参观习惯等重要信息。通过信息采集为纪念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不同年龄与需求的参观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纪念馆特别制定了面向学生参观人员的“小学生解说词”和“中学生解说词”,满足不同人群的参观需求。针对重要党政代表团,特制定“特殊观众接待办法和接待流程”。在为预约团队(30人以上)提供讲解服务的基础上,采用“分段讲解”、“交错讲解”、“组织疏通”等灵活的组织方式,确保讲解服务质量,防止客流拥堵。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参观人员的需求,纪念馆逐步将参观需求转化为目标指标(参见表2),对服务过程管理进行严格控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表1 参观人员的需求识别

类型

基本型号

期望型需求

兴奋型需求

能听到准确、规范的讲解

有多种语言讲解、讲解员普通话规范化、仪容仪表大方得体

讲解内容引人入胜,符合自身知识需求

参观场所安全、整洁

参观场所标识规范、环境优美、温度适宜,设施设备齐全

参观场所高有多种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和设施设备

可以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有完善的接待方案

由专业知识丰富的人员讲解

特殊参观人员

提供讲解服务、安全保卫和一定的礼遇

有完善的接待方案

由专业知识丰富的专家讲解

表2

服务项目

过程性指标

结果性指标

预约服务

预约信息登记完整准确

满意率≥96%

年投诉≤3

咨询台服务

为预约团队安排讲解,等待时间不超过10分钟

讲解服务

讲解内容准确,根据需求安排讲解时间

安保服务

文明执勤

环境保洁

及时清扫卫生间,保持清洁卫生,无异味

投诉处理

接到投诉后2个工作日内有反馈信息,投诉处理周期为10个工作日

投诉处理率100%

4.3标准化管理,在“新”字出特色。

纪念馆创新“四化”运行机制,即服务管理标准化、工作目标具体化、文化兴馆特色化、员工队伍规范化。纪念馆加强对来馆参观人的登记,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健康码、场所码一样也不能少。同时,提前做好口罩、免洗消毒液等各项防疫物资准备工作。做到设施提前备好,人员提前到位、活动安排周全,为来馆人员的顺利参观、举行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在此基础上,纪念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所有窗口服务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推行微笑服务,开展“接待人员要热心,对待游客要细心,接受意见要虚心”三心服务标准,特别是5月、6月、7月份,参观人数暴增,每月团队参观超过了2万人,我们充分利用两个接待室,播放短片、视频,免费供水,对重要团队接待的茶杯、瓶装水进行编号等细节化服务,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让参观人员备受感动。完善安防措施,加强安全防范体系,严格执行24小时岗位值班制度,每天对安防消防设施进行检测、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及时解决处理,确保纪念馆文物、参观人员、财产的安全。更新了园区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警示牌等,保持全天保洁,为营造整洁美观、清新宜人的参观环境。我们还分别与圣灯中心校、川南幼师等学校,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协议,定期到校开展爱国主义讲座。大力弘扬“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志愿精神,对外招募志愿服务者,与大学院校合作,选派优秀的大学生到我馆当志愿服务者,他(她)们来这里学习,在纪念馆传递爱心、传承精神。

五、持续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作为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发挥明显。纪念馆平均每年接待团队参观超过2万人,特别2021年接待团队参观达到9万余人次,其中省部级领导5批次、厅(司)级领导100余人,满意率达98%以上。但是作为教育基地与新时代新形势发展、与党员、干部教育激增的需求相比,纪念馆建设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育基地办学条件还显不足,还缺乏功能较为完备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以及餐饮住宿配套服务设施;二是教育基地师资力量还显不足,在教学安排上还需研发新的培训课程;三是还需完善纪念馆的运行管理机制、健全相应制度。针对上述问题,作如下思考建议。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红色教育基地领导小组,协调企地相关部门、单位,研究制定详细的基地建设规划,成立课程开发组、视频制作组、师资培训组、外培联络组、工程建设组等,明确任务书、责任人、时间表,并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现场会、联席会,建立重点任务督查机制,加大基地建设推进力度。

强化设施保障。整体规划,协调企地相关资金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将遗址区维修加固,保持外貌风格不变,作为学员宿舍;将脱硫车间维修加固,作为礼堂和食堂;将传动车间厂房装修为多功能厅,将原炭黑工人食堂改造为大教室(报告厅)。

强化课程保障。持续研发精品课程,形成特色课程体系。集中地企专业人才,利用纪念馆、纪念碑、文化长廊、澡堂、火房、壁画、耿耿脊梁、采气小院、钻井互动装置、会战史馆10个教学点,研发10门微课;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研发民族工业、大跃进时期的伟大工业尝试、攻坚克难的卡脖子技术、工匠精神、党支部建在队上、走自己的路(四川石油发展史)等特色党史课程6门,共16门特色课程。

强化师资保障。建立一个常设性干部培训机构,给一定编制,设一定的专业教师岗位,整合政府和石油部门党校(培训中心)、省市党校、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教师以及本地本单位专家等,形成一支拥有10名以上专职、30余名以上兼职高素质教师队伍。

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教育基地与纪念馆可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可作为法人企业的分支机构,申请公益事业组织机构代码,向省文物局申请备案。法人企业可向省宣传部、文物局、文旅局等部门申请相关补贴、专项资金等扶持政策,不足部分可以通过收取一定的门票来补充运行维护等费用,也可以合作、招商等方式引进文创、文旅、研学项目,增加收入,支撑红色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05-15

[2]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的《毛泽东与四川》

[3] 石油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领袖在石油厂矿中》

[4]胡晓加;廖运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资源开发》[J]《求实》2011(3)

[5]王凯鹏;《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灵活运用红色资源》,[J]《学理论》,2014(28)

[6]谷玉芬;红色旅游与红色资源关系解析;[J]《商业经济》,2006(3)

作者简历:张世云,男,1974年8月出生,籍贯四川南部县,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政工师、高级企业文化师。现任职于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一直在大型国有企业从事思想政治、新闻宣传、工会、基层管理和企业文化工作,对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基层建设、教育基地管理等方面有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多次获得“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新闻宣传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在《工人日报》《中国石油报》《四川工人日报》《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余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