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肝素钠配伍营养液持续静脉输注在新生儿PICC置管后导管维护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2

微量肝素钠配伍营养液持续静脉输注在新生儿 PICC置管后导管维护中的应用

张晓琴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710077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PICC置管后导管维护中采用微量肝素钠配伍营养液持续静脉输注的作用。方法:选择医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PICC置管的新生儿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34例,均提供静脉营养输注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营养液滴注,观察组提供微量肝素钠配伍营养液持续静脉输注,将两组新生儿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导管堵塞发生率(2.94%)、导管内细菌定植(0.00%)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2.94%)均低于对照组(20.59%、11.76%、17.6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无较大的差异性,P>0.05。结论:新生儿PICC置管后导管维护中采用微量肝素钠配伍营养液持续静脉输注的效果显著,有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微量肝素钠配伍营养液持续静脉输注新生儿PICC置管导管维护


营养供应对新生儿非常重要,中心静脉置管是为新生儿提供长期营养的有效方法,新生儿对局部注射的抵抗力较弱,因为他们的血管发育不成熟,静脉壁较薄,管腔较薄,弹性纤维较少[1-2]。PICC在体内可长期保存,减少了反复穿刺对新生儿皮肤和血管的损伤,提高了新生儿治疗的依从性和耐受性。然而,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如导管堵塞,导管相关的感染和血栓形成,在PICC过程中经常发现[3]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纳入医院68例PICC置管的新生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静脉营养液滴注)和观察组(微量肝素钠配伍营养液持续静脉输注),34例/组。对照组,女20例、男14例;胎龄在28周至32周之间,平均胎龄(30.23±1.23)周;导管留置时间7天~44天,平均留置时间(16.56±3.43)天。观察组,女17例、男17例;胎龄在28周至32周之间,平均胎龄(30.44±1.31)周;导管留置时间7天~45天,平均留置时间(16.49±3.41)天。两组PICC置管的新生儿的资料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营养液滴注,患儿胳膊外展和躯干呈90度角,以粗、直、静脉少的贵要静脉穿刺为优先,选择肘部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穿刺。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对穿刺处的皮肤进行消毒,然后铺上无菌孔围巾,沿着静脉方向进行穿刺,插入导管,检查回血是否顺畅,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最后用3M的无菌透明粘贴覆盖。PICC穿刺,24小时更换1次敷料。观察组,提供微量肝素钠配伍营养液持续静脉输注,在常规营养液滴注的治疗基础上加入0.5U/ml的肝素钠,持续24小时静脉输注治疗,

1.3 观察指标

(1)导管堵塞发生率、导管内细菌定植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2)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应用(%)表示计数资料,差异性应用卡方检验。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性应用t检验。若统计学意义存在,则P<0.05。

2.结果

2.1 两组导管维护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导管堵塞发生率、导管内细菌定植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 两组导管维护情况对比 {n(%)}

组别

导管堵塞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导管内细菌定植

观察组(n=34)

1(2.94)

1(2.94)

0(0.00)

对照组(n=34)

7(20.59)

6(17.65)

4(11.76)

X2

5.1000

3.9813

4.2500

P值

0.0239

0.0460

0.0392

2.2 两组PICC置管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无较大的差异性,(P>0.05)。见表1:

2 两组PICC置管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62bd47c3197dd_html_4a4ae90560144496.gif }

组别

凝血酶原时间(s)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s)

凝血酶时间(s)

血小板计数(×109

观察组(n=34)

13.04±3.23

35.72±5.83

15.44±2.53

167.67±42.34

对照组(n=34)

12.75±3.15

34.56±6.87

15.04±1.78

179.84±43.56

T值

0.3747

0.7506

0.7539

1.1681

P值

0.7090

0.4555

0.4535

0.2469

3.讨论

PICC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新生儿病房使用。PICC技术具有穿刺时间短、在体内的持续时间长、通透性高等优点[4]。PICC也容易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如导管堵塞、导管移位、静脉炎等,其中导管堵塞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最高,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有很多,新生儿使用的PICC导管管腔很薄,注入新生儿的营养液含有脂肪乳剂。在输液过程中容易沉积,导致导管堵塞。由于管子堵塞,管壁原有的光滑度降低,导致微血栓形成、滞留和细菌繁殖。营养丰富的营养液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大量细菌繁殖导致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因此确保新生儿导管插入术期间导管通畅也是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新生儿PICC置管后导管维护中采用微量肝素钠配伍营养液持续静脉输注的效果退出,具有使用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丽玲,ALEXA MCARTHUR,姚莉莉,等. 基于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管理实践[J]. 护士进修杂志,2021,36(4):311-316.

[2] 王胜,王国琴,胡晓静. 无缝隙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留置PICC导管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堵管、脱管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21,43(17):2713-2715,2720.

[3] 黄丽婷,叶玉清,徐月银. FMEA在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分析[J]. 黑龙江中医药,2020,49(3):121-122.

[4] 陈炎英,卓瑞燕,程奇,等. 集束化护理在NICU新生儿PICC导管维护中的效果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2020,42(5):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