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2

循证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的效果评价

刘端阳

重庆市秀山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9900

【摘要】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我院后循环缺血患者66例(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3例)与循证护理的观察组(33例),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症状评分低,Barthel评分高,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循证护理,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借鉴。

【关键词】循证护理;后循环缺血;效果


后循环缺血为脑血管疾病,其主要患病人群为中老年人,主要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所造成的病变,患者发病后会出现眩晕、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该病引发因素较多,如偏头痛、动脉夹层、动脉栓塞等[1]。近年来,该病发生率不断升高,由于其后循环部位生理功能较为复杂,进而治疗难度较大,需加强护理干预[2]。本研究选取我院后循环缺血患者66例,观察循证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选取我院后循环缺血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各33例。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52至79(65.82±2.81)岁,病程5至38(21.37±2.38)h,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53至78(66.53±2.52)岁,病程5至37(21.12±2.82)h。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健康宣教,说明后循环缺血相关知识,叮嘱注意事项等。

观察组:(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对后循环缺血疾病知识进行了解,寻找存在的护理问题。(2)根据存在的护理问题,将“后循环缺血”、“护理”等作为关键词查阅相关资料,针对未解答的问题可询问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并了解后循环缺血患者具体情况,询问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制定护理措施。(3)具体措施:①后循环缺血发病较为突然,患者常存在紧张心理,因此,需保持热情的态度,向其讲解后循环缺血发病特点、病因等,关注其心理变化,防止其出现情绪波动,而且保持良好的休息,避免引起不良情绪。②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急性期重症者需30min监测1次,之后可2至4h监测1次。观察患者用药反应,积极防治药物不良反应。③患者入院后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在此期间,要求每2h翻身1次,注意避免擦伤患者皮肤,降低压疮发生率。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做好口腔清洁工作,注意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细菌感染。积极预防便秘,告诉患者排便期间不能用力过度,出现便秘者需给予开塞露等。④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如左右手传球、注视由远至近的手指等,需进行反复训练,然后进行坐位、站位的左右转动等训练,告诉患者循序渐进,还可根据其存在的其他病症进行相应的训练。

1.3观察指标

症状评分:0~3分,评分越低越好;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SPSS20.0,计量资料表示:62bd4aef13780_html_3d64faf65c7b5608.gif,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n,%,62bd4aef13780_html_4e8f46847cff7a8a.gif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评分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症状评分对比(分)

组别

头痛

眩晕

恶心呕吐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n=33)

2.12±0.53

1.16±0.23

2.21±0.53

1.20±0.15

2.17±0.34

1.14±0.24

观察组(n=33)

2.20±0.47

0.42±0.10

2.18±0.48

0.45±0.08

2.26±0.30

0.33±0.10

t

0.6487

16.9497

0.2410

25.3436

1.1402

17.8965

P

0.5188

0.0000

0.8103

0.0000

0.2584

0.0000

2.2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住院时间对比(d)

组别

住院时间

对照组(n=33)

7.94±1.26

观察组(n=33)

6.17±1.13

t

6.0076

P

0.0000

3讨论

后循环缺血临床发病率较高,患者发病后病情进展快,而且会损伤局灶性神经,对患者生命健康危害较大。该病主要症状为眩晕,还有很多患者还会出现小脑、脑干部位病症。在临床不断的研究中,发现疾病发病机制、治疗时间、侧支循环等与患者预后结果有着必然联系[3]。该病治疗及预后存在复杂性,不仅要重视其治疗,还需加强护理干预。

循证护理临床应用较多,其强调以最佳证据、临床经验作为基础及指导,并且将相关研究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及主观性,能在科学指导下开展护理工作,保证所有的工作能有据可依、有据可循[4]。将其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患者中,要求护理人员针对后循环缺血疾病找到更多的科学证据,制定更符合临床的护理计划,各项工作更加详尽、科学。而且在该护理模式下,能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积极疏导患者不良心理,使其了解更多的后循环缺血知识,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身体康复速度[5]。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有效的训练,能促进其各功能恢复,改善健康状态。

所以,循证护理用于后循环缺血患者中,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身体康复,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高杰.循证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8):899-904.

[2]张艳.细节化护理干预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21):3985-3987.

[3]张丽.细节护理干预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6):143-144.

[4]于波,黄志环.循证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的效果观察[J].云南医药,2021,42(1):93-94.

[5]马晓健,代文科.《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20,38(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