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1
/ 2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安映萱

西南石油大学 637001



摘要:课程思政的特有要求,是加强教学的逻辑性,从思辨能力培养的角度,去进行课程的分析和教学的评价,以此来满足高校学生的发展诉求,使其从中掌握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有规律且完整地了解经济学现象。从整体角度之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最大的影响因素就存在于教学内容的制定,以及当前高校学生的个人诉求上,如何把课程思政当作一项要求,强化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的感受,并在一个真实的学习体验中,有脉络地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当前高校教师所需考量的对象,也是在素质教育层面看,值得关注的内容。

关键词:课程思政;经济学;课程改革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高等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方式。课程实践的意义在于建立全过程的课程体系,在不同的课程中引入相匹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而产生有效的协同作用,将德育教学思维方式带入教育的核心领域。课程思政是一个具有创新思想的新教学理念,教师必须探索各学科思想政治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紧密联系,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并将其推广到改革中。其要求将学校的所有课程教学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以课程的素养和教育功能为基础,将课程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导的统一,旨在培育社会建设的后继者。

(二)特征

“课程思政”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价值领先。在知识和技术至关重要的教育环境中,“课程思政”的建议具有前瞻性,其重视知识的学习,但在课程中却更注重人的生存和发展。第二是载体的多样性,课程思政观念下的价值指导不是灌输和宣讲,而是一个活泼丰富的载体。大学教育中的各种课程是其具体载体,除了完成知识的转移外,专业教育还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加以塑造。第三是教育协同作用,在课程思政体系中,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走向趋同,全体教师承担着课程思政的责任,形成了协同的教育效果。

二、经济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团队对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高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为西方引进的理论,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一直以来主要给学生讲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目前大多数高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没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组成团队,专业课知识与思政观点的结合还不够。与其他专业相似,高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对课程思政重视不够,大多数老师认为只要讲授好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即可,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自身不知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工作。

(二)对经济学基础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 

从专业课程教育中挖掘思政教育内容,目前,各高校针对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都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总体而言,对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还远远不够。经济学基础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深入分析经济学基础背后的思政元素,不断提升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效。 

(三)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高校所挖掘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不够贴近学生和吸引学生,因此学生课堂参与性较低。一些教师尝试将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予以体现,但通常直接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予以展示,缺乏较为科学的教学设计。目前的课程思政教育与预期的目标还存在差距,为此,高校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指向研究

(一)以问题为指导,转变教师观念,实行素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群体的角色定位和使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指出了教师群体的目标和方向。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并竭尽全力帮助青年学生“紧扣人生的第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事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内容纳入教学大纲,还应利用课堂教学、互动式问答、教学反馈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巧妙地融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中,以实现潜移默化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生命工作。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关爱学生,为学生服务,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意识、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诚信、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互动,采用探究、案例、经验等方法进行教学;在线和离线混合教学中,实施“互联网+教学”,加强“课程思政”在线示范课的建设,引导学生通过问题链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索,独立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修養的自我完善。

)不断完善协同建设发展观

关于“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虽然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人们对“协同”的概念普遍存在误解。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课程思政很无聊,需要从专业课中挖掘思想政治要件,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向专业课的转变,把课程思政的原则和难点纳入经济学专业课的课堂。经济学专业的教师应不断交流经验与合作,在课程思政课堂上展示新方法和有效成果,发挥示范作用。

)及时建立协作联动机制

根据各地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现象,即总量高,质量参差不齐,长期建设存在局限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从“合作建设”到实现“合作教育”的探索仍在初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尚未突出。另一方面,一些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教育水平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经济学专业课程中深层的思想政治因素被忽视,合作建设成为形式主义。为了使“课程思政”在高校经济学专业中扎根,需要从头开始进行整合。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课程改革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发布有关建设性和指导性意见,明确界定“课程思政”的概念,应提供物质和机构的支持;在课程管理中建立监督评估体系,以确保协作的顺利进行。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应根据各自的办学和专业特点,制定统一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和课程思政机制。校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等部门要合作组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共同帮助经济学专业完成课程思政建设,增强专业教师的品德意识。

)创新涵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应被视为考验所有学校工作的基本标准。建立专业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将教师的道德操守纳入考核、奖惩制度、人才选拔方法、管理考核指标,在教师考核中坚持“一票否决制”,并对教师的道德、职业道德、学生的思想素质等提出了明确的标准。改革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方法,重视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投入本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和运用。应将课程教学的评估从单一的专业维度扩展到思想指导、人的素质、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创新教师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教育功能和有效性进行绩效评估,完善课程教育的长期保证机制,有效地促进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并充分发挥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与功能。

参考文献

[1]许丽君,李鸣镝.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播音创作基础”为例[J].视听,2021(01):205-206.

[2]赵舒逸.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以高职机械行业英语课程为例[J].佳木斯高等院校学报,2021,37(01):150-151+154.

[3]张广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的前提、反思和路径[J].昌吉学院学报,2021(0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