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学视角下的两种住区模式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1
/ 2

城市形态学视角下的两种住区模式比较研究

林文杰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城市形态学者康泽恩认为住区占城市土地比例最大,对城市形态有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以城市形态学的视角,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出发,分别选取发展起源、城市生活、城市交通、土地规划等角度,对“大院式”和“街区式”两种住区模式及其对城市形态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城市形态;住区;大院式;街区式;比较研究
1 前言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迎来了空前繁荣,一个又一个超级城市拔地而起,随之而来的城市问题也日益严重。粗放的土地划拨政策催生出一批又一批体量巨大、功能单一的“大院式”封闭住区,为解决城市堵塞问题而一味加宽的大尺度交通路网反倒加剧了无效交通和环境污染,超越人本尺度的城市空间导致街道活力的丧失。简 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深刻批判并剖析了现代城市缺乏人情味的问题。

2城市形态学对住区的研究方法

英国城市形态学者康泽恩认为城市景观整体是由住区、CBD和边缘带三种空间单元构成。其中,住区占城市土地比例最大,在形式和功能上有着更高的统一性,对城市形态有着决定性作用。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研究方法从地平面、建筑类型和功能用途的角度去理解城市形态。从空间的角度看,地平面约束着建筑类型,建筑类型制约着功能用途。从时间的角度看,既有的形态会约束新的形态。本文以城市形态学的视角,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出发,分别选取发展起源、社区生活、城市交通、土地规划等角度,对“大院式”和“街区式”两种住区模式及其对城市形态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

3 两种住区模式的发展起源

“大院式”封闭住区是目前我国城市住宅的主要形式,占地面积大,普遍在10公顷以上,居住人口密集,大多在10万人以上。究其发展起源,新中国成立后,为以最快速度和最低成本恢复社会生产、重建城市而施行单位制大院,在高度集中的有限空间内将生产、生活、消费、娱乐、政治宣传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为我国经济和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街区式”住区是国外先进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产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均采用的是街区制的城市住宅形式,占地面积小,路网密,空间开放程度高。究其发展起源,西方的街区制并不是为了满足现代化交通的需求而形成的,古老的欧洲城市,其城市街区和路网结构在上百年前便是如此。起源于古希腊的海洋文明,西方社会表现出的是开放、追求自由、流通和社会交往的精神特质,开放而具有城市活力的街区制住区形式也是这一精神特质的反映。

4 两种住区模式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大院式”封闭住区因其高度的独立性和排他性,为小区内的居民营造出了安静、私密的居住环境,小区内往往绿化环境优美,公共配套设施齐全,出入口有专职保安人员把守,满足了居民对于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和高质量生活住区的生理需求。住在同一小区内的居民,往往具有相近的社会经济地位,居民之间的交往较容易,更容易产生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清晰的组团、楼栋、住户结构,明确的道路、公共设施空间,有利于居民组织的管理和产权的界定划分。但是随着城市化的程度不断深入,居民对于城市生活的需求日渐强烈,大体量的封闭住区造成城市空间的断裂,封闭的围墙不仅仅阻断的是物理性的空间,更大大阻碍了住区内外的市民交往,住区外大尺度的街道空间使得商业氛围难以形成,街道常常非常冷清,城市的流动性和活力比较低。

“街区式”住区开放程度较高,较少的隔墙和门禁系统使得住区空间与城市空间联系紧密,加密的支路系统,丰富了城市人流的通过路径,拓展了城市人群的活动区域,通过共享公共服务设施,住区居民能够在住区范围内与更多样的城市人群交往,小尺度的街道空间有助于营造浓郁的商业氛围,社区活力和城市性大大加强。但是,住区的开放必将增大社区管理的难度,治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服务设施的城市公共化,会降低住区居民的人均公共资源占比,同时引起产权界定及责任划分的问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因此下降。

5 两种住区模式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大院式”封闭住区的用地尺度为200m×200m~400m×400m,占地面积巨大,居住人口众多。由于住区内部道路不与城市道路联通,使得城市支路系统难以建立,城市干道系统简单粗暴地代替了多层级的城市路网系统,形成了层级单一的稀疏的城市干道网结构。大量的人流车流涌入城市干道,加剧了城市道路的车流量,同时稀疏的路网结构导致巨大的车流量无法及时、有效的疏解出去,造成了严重的道路拥堵。大尺度的封闭小区,也削弱了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居民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行走距离才能到达外部的公交站点,对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街区式”住区的用地尺度为100m×100m左右,是封闭住区的1/4~1/16,小尺度的住区地块之间形成了丰富的城市支路系统,增强了城市干道之间的通达性,在车流量高峰时段,能有效分担城市干道的交通压力,疏解交通流量,缓解道路拥堵。大量窄幅路的出现,可以组织慢速、单向交通,有利于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性。加密的支路系统,提高了道路对住区内部的渗透性,增强了公共交通的可达性,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6 两种住区模式对土地规划的影响

“大院式”封闭住区的推广实施,使得城市支路系统难以建立,城市干道系统简单粗暴地代替了多层级的城市路网系统,形成了干道网+大院式的(道)路—(用)地关系。道路规划方面,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总体规划阶段往往未对支路系统进行规划,这就导致从规划的一开始,城市就被若干条干道划分成为了巨大的城市街区,形成“稀路网、大街区”的雏形,即使在控规阶段对支路系统进行规划,由于涉及到具体的开发项目的利益冲突,支路系统也不能真正有效实现其目的。土地规划方面,从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对各级居住用地的规定可以看出,居住区级105ha~175ha,居住小区级25ha~37.5ha,居住组团2ha~6ha,“居住小区”正是构成目前新型“大院”的主要尺度”。由此可见,现行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建设模式客观上将住区作为了独立于城市路网和公共服务设施之外的城市单元,有着先天缺陷的“干道网+大院”式的路—地关系是目前城市交通问题的症结所在。

“街区式”住区模式下的城市规划,从顶层设计开始便着力于对城市空间的精细化运作。在土地规划方面,城市土地划分单元的尺度细分、更小,土地沿街面长度增加,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活动,大大增加了单位土地的利用效益,减少土地投资风险。在道路规划方面,加密的城市支路系统有效地分解干道的交通流,缓解干道的交通压力。住区内的支路能够增强内部土地的利用机会,增加住区内部的城市活力。

7总结

通过上述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大院式”封闭住区虽然已不适应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需求,但却能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本个体的居住诉求。“街区式”住区模式下的城市交通问题减少,城市更具有活力,但也会带来更多管理和制度上的问题。封闭还是开放,疏路网还是密路网,都是适应不同城市的不同选择,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在于城市共同发展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才能创造出更宜人宜居、更城市的城市。


参考文献

[1] 沈克宁.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 陈锦棠, 姚圣, 田银生. 康泽恩城市形态学视角下住区研究的启示[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2): 14-21

[3] 覃琳, 杨宇振. 居住改变城市形态——西方经典住区与现代城市住区规划思考[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5, 27(5): 19-23

[4] 马强.城市中微观形态的重构:从“大院”到“街区”[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6:6.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