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管理理念运用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1
/ 2

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管理理念运用解析

段宏华

南京观筑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210000

摘要:目前,大中型城市中的绿色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绿色建筑的建设水平也逐渐朝着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正在与国际水平接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属于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在掌控传统建筑学理论的前提下,让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之间实现协调、统一。本文主要在建筑设计环节,对绿色建筑设计在管理层面的理念进行研究,然后基于此,分析了一系列应用状况,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设计管理理念


前言:目前,我国在能源层面面临较为严重的危机问题,诸多一次性能源的储量,很难满足现代化背景下,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的诸多要求,需要实行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筑行业属于资源消耗量相对较大的产业,施工环节极其容易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目前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对绿色设计的管理理念在应用层面进行研究、分析,不仅可以极大程度的削弱,建筑物在施工环节对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同时也能推动建筑行业朝着绿色、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1 建筑设计工作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遵循的主要原则分析

1.1 舒适性的原则

建筑物在设计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为公众设计一个和谐、舒适、愉悦的生活、居住环境。所以,在建筑设计、施工环节,设计人员需要站在居住人员的角度思考,强化环保技术的应用力度,在供暖、照明、通风等层面,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建设出符合居住人员要求的建筑房屋,让居住人员在生活层面,可以享受到舒适、温馨的环境。同时在选择材料时,需要将环保、低碳等因素考虑在内,同时尽可能应用先进的现代化节能材料。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减少设计施工环节的经济成本,由此推动建筑朝着绿色、节能的方向实现良好发展。

1.2 能源节约性原则

合理应用有限的能源、资源,坚持贯彻、落实节约性、经济性的原则,力争通过最少的投资,来降低建筑物的浪费、消耗,让项目在经济、社会层面获取最大化的收益。在绿色设计作业具体开展之前,有关人员需要到施工场地进行实际勘察、探测,同时选择最为合理的材料,让材料在应用环节发挥出自身最大化的价值,同时对材料在运输、供应商等层面进行合理选择,在保障工程施工作业进度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周围环境造成的非必要破坏。

1.3 和谐相处的原则

为了建造出生态化、绿色性的现代建筑,在设计环节需要充分思考,和谐共存的生态性建设原则,让当前有限的生态性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应用,让经济增长、自然规律实现协同、统一,保证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将绿色和谐性的原则,与建筑设计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在工程开发建设环节,对大自然的绿色性生态植被予以最大化的应用,让绿色建筑自身的价值能够在,为公众营造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另外,在经济层面收获较高收益的同时,也能推动建筑行业实现健康、绿色的发展。

1.4 循环发展的建设性原则

建筑设计环节在应用绿色设计理念时,有关人员需要对可再生性的能源进行最大化的应用,让建筑物在应用层面,更好的体现节能性、环保性的理念。以可预见的设计方式,营造一个舒适、温馨、健康的绿色化建筑,最大程度的应用建筑废料、可回收性材料,同时最大化的体现回收利用的环保性原则[1]

2 建筑设计环节绿色建筑设计的管理理念在应用层面的主要分析

2.1 绿色设计在地热应用中的分析

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存在地热这种自然性的能源,而且我国大部分地区应用地热构建了发电厂。同理,地热同样也可以在绿色建筑的设计环节实现合理应用,地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建筑物在供热环节完全可以通过地热的方式进行取暖。绿色建筑需要尽可能应用清洁性的能源,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所以以地热为基础,对建筑物的供热系统进行设计,具有较强的合理性。

2.2 对土地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应用

伴随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数量逐渐减少,绿色建筑在建设环节,能够应用到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设计人员在具体开展设计工作时,需要合理提高土地资源在应用层面的效率,采取多样性、灵活性的设计方式,提高建筑物在应用层面的空间,例如:可以在建筑天台中设计空中花园,或者在建筑物下方设置地下室。因为现代化的土地资源,正在朝着集中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对有关配套设施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的思考此区域内的人员,在居住层面的不同需求。

2.3 高度重视建筑物的围护结构设计

维护结构对于建筑物在绿色设计层面来讲,是需要思考的一个主要内容,设计环节可以应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比如外墙保温、内墙保温、夹心保温等诸多不同的保温手段,同时与建筑物的具体状况相互之间进行有机融合,选择最为合理的建筑维护结构,能够更好的改善建筑物室内的环境、温度、湿度,同时对于建筑物在节能、环保层面,也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作用。减少建筑物在运行环节的总能耗,最终让建筑物实现绿色性、环保性的设计目标。

例如:在我国北方冬季天气比较严寒,基于此种特征,选择应用辐射性相对较低的玻璃,对每个门窗的连接配置进行科学性的处理,使用橡胶等密封性相对较好的密封材料,保证门窗内部的气密性,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的损耗。绿色建筑在具体设计环节,屋顶架构的设计工作也至关重要,按照传统形式的建筑架构设计特点,可以增设一部分绿化设施,应用绿色化的植物组建防水、隔离的建筑格局,通过此种方法能够吸收建筑物中存在的一些有害性气体,让绿色建筑设计在保温性、节能性层面的功能得到有效保证。在对建筑的外墙保温系统进行设计时,可以涂抹一部分抹灰砂浆,确保建筑物的节能性质,还可以对泥浆进行应用,避免外部墙体出现裂痕,同时让外墙保温系统的保温性能得到有效保障。为了让泥浆在应用环节发挥出自身最大化的价值,在对砂浆进行设计时要符合环保、节能、绿色的理念,对纤维素、乳胶的比例进行合理调配[2]

2.4 构建合理性的建筑水循环应用系统

水资源目前已经成为公众日常生产、生活环节,不可或缺的一种必需品,同时也是建筑物在建设环节,消耗的一种最主要的能源。构建科学、合理的水循环应用系统,可以在满足社会公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极大程度的降低建筑物对水资源的消耗。例如:在建筑物中设立蓄水池对雨水进行收集,同时设置科学合理的雨水循环处理系统,让居住人员可以对雨水实现充分、合理的循环应用。在绿色建筑物中,构建科学性、绿色性的水资源循环应用系统,要求设计工作人员熟练掌控,水资源在循环层面的科学信息技术、应用体系,才能在设计科学性的建筑水循环系统的同时,保障水循环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功能。

2.5 强化绿色建筑产品与技术在应用层面的推广力度

绿色建筑在设计环节,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基础应用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应用层面的效率,能够充分体现建筑物在环保、生态、绿色等不同层面的理念。在绿色建筑环节,应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研发、创新建筑物有关的新型绿色化产品、技术,强化新型绿色技术、材料的应用、推广力度。例如:在建筑设计环节,可以着重推广、应用,节能照明、雨水收集、太阳能资源等诸多能源节约型的技术。

2.6 选择合理的建筑门窗材料

建筑物在设计环节,门窗、玻璃墙(如图2-1)等都是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主要组成,同时也是主要的耗能物品,所以在对上述材料进行选择时,伴随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型材料不断迭代更新,在市场层面尽可能选择应用性能高、防辐射性能相对较好的建筑玻璃幕墙,上述方式在应用环节是实现建筑物与外部环境相互过滤的能源装置,所以在对其进行选择时,除却思考基础的防护功能之外,还需要主动思考对建筑物室内环境的调节性作用,所以在对材料进行选择时,有关人员需要高度认真严谨,不可马虎大意。

62beadb18afde_html_428fc5141b28ab21.png

2-1 建筑玻璃墙

2.7 太阳能在设计层面的应用分析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对于太阳能在应用层面,可以划分为主动形式、被动形式两种类型。当前,在应用层面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是被动式应用,在建筑物的绿色设计环节,与当地的地理状况、外界自然环境之间实现有机融合,让建筑物在朝向、环境等层面实现科学性的调配,对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应用、外部形状实现调节、优化的同时,选择环保性能最好的建筑材料,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当外界温度相对较低时,建筑物可以自主对太阳能进行储存、吸纳,由此对建筑物实现保温的作用;相反,在外界温度相对较高的时候,可以采取排除内部热量、遮蔽照射等方式实现自然性的降温。在绿色建筑设计环节,为了让上述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一般情况下在设计层面采取的方式,都是让阳光从南向的窗户照射进室内,应用一些自身密集程度相对较大的材料,对太阳能进行吸收、储藏,同时对大多数房间在设计层面,可以将其设计为靠近形式的储热体,在有上述需求的时候,能够降低建筑对管道式供热的应用需求。所以,此种能源方式在应用层面,能够有效节约建筑在采暖环节的经济成本[3]

结束语综上所述,现阶段,伴随社会公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公众对环境保护公众给予了更高程度的重视,建筑单位需要在发展环节,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核心内容,同时以环保、节能为主要设计目标,将绿色化的建筑设计施工理念,与企业文化之间实现有机融合,致力于创造绿色化、节能化的建筑环境、舒适的居住氛围,在确保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满足施工标准的基础之上,尽可能降低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能源的损耗,为建筑物在绿色、节能层面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璐.设计管理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实践[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24):21-22.

[2]王刚.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分析与研究[J].门窗,2019(22):21.

[3]胡滔.探析绿色建筑的设计管理[J].低碳世界,2019,9(0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