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岛德式建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1
/ 2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

张华 李宗阔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 )

摘要:德国在侵占青岛之前,通过营建建筑群体来控制青岛。青岛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德式建筑,至今仍有多数在使用,这些德式建筑的存在也是青岛城市风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将对至今犹存的德式建筑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德式建筑;建筑群;建筑文化

一、青岛的历史概况

青岛原系一渔村,旧称胶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派兵驻防胶州湾,于青岛设立海上防役,此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自建置到1949年6月2日,青岛分别受统治于清政府、德国、日本、国民政府,直至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才进入了新时代。

二、青岛的建筑概况

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中式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占据少数,德式风格的建筑占比最多,这些异国风格的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承载着过去的历史和记忆。

德国占领时期是城市建筑发展的形成期,出现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是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其时间跨度是123年,在这百年间,青岛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三、青岛德式建筑发展概况

青岛在1897年之前的中国建筑遗留不多,也较分散,市镇房屋店铺多为青瓦平房,未形成近代城市规模,保留到今天的更是凤毛麟角。

青岛地区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始自德国侵占之后。青岛得天独厚的临海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优美的地形地貌,使得德国建筑师竭尽所能将青岛的建筑群建设成一个既由中国特点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德式建筑群体。让生活在中国的德国人有生活在本土的感觉。

在建设之初,德国建筑师在青岛划出一片居住区域,规定此区域只有在华的欧洲人才可以使用,这个区域就选在了现在栈桥附近的沿海区域。行政区域结合了青岛地貌,选在了背山面海的关海山南麓。

在1897-1914年的德国殖民统治的17年期间,建有胶澳总督府行政大楼、胶澳法院大楼、胶澳警察署大楼、监狱、教堂、医院、银行、公司洋行、观象台、邮政局、商店、大中小学校、公寓、别墅等建筑,同时还兴建了码头、港口、灯塔、发电厂、啤酒厂等各类建筑。一套完整的城市建设体系被引入到了青岛,一座全新的城市出现了。

建设之初,德国建筑师学习了印度的英国殖民地的建筑形式——“殖民地外廊式”,但这种建筑形式比较适合广州这种气候比较温暖的地区,并不适合青岛这种冬冷夏热的气候,再加上德式建筑的建筑风格比较丰富多彩,与“外廊式”相差较大,所以在20世纪初就不再继续使用。

20世纪以后,德国在青岛设计的建筑群体风格逐渐统一,建筑的屋盖逐步使用红砖来代替20世纪之前的青砖灰瓦,外墙颜色逐步使用黄色,此后红瓦黄墙绿树碧海逐渐变成了青岛的新名词。1913年《青岛时报》报道了德国人对青岛新建筑形式的规定:“新城市应该强调各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

德国的文艺复兴建筑式样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盛行,并延续到二十世纪,这是一种复古主义的倾向,这种被称为“新文艺复兴”的建筑也同样在青岛盛行。在城区较为重要的路段或道路对景区大都是这类建筑的式样,如:青岛火车站、警察署都具有陡坡屋顶、尖塔等特点。

四、小结与思考

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青岛这座城市的建筑则是一首宏伟的交响乐。古老又年轻的德式建筑风格给予了青岛特殊的味道,它承载了青岛这座城市浓厚的历史文化,并赋予它艺术气质,就是这些老旧的房子和街道,才使这个百余年历史的青岛拥处处可见历史文化的符号标志,每一处都充满着对过往的回忆。

任何一处文化遗产是否能够长存下去,终究还是要取决于多数人的意愿的,多数人的意愿大致是有以下几层含义的:

其一,这个建筑群是美的。大家由衷的喜爱她、爱护她

青岛德式建筑群之美,美在黄墙红瓦之建筑色调与海天的和谐共溶,在于纯正的展示了德国风格建筑中的教堂、官邸、别墅等高级建筑。

其二,这个建筑是可以给后世某些启示的。

有一种倾向,一说起近代某种西洋风建筑群,大家首先想到其建设历史与当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其次再谈其建筑本身的艺术风格,又有人由此谈到西风东渐对本土建筑风格的冲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对此,我以为,不妨把建筑样式、风格等问题区分出来而谈,譬如谈我们自己的故宫、长城等,不必时时想着建造过程中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压迫,毕竟故宫、长城等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我们先民的智慧与审美趣味。

对于青岛德式建筑群这样的西洋风建筑群,我们首当其冲的的问题是:在这个以“孔孟之乡”闻名于世的土地上确实存在这样一个欧风小城,而“孔孟之乡”的父老乡亲也确实接受并喜爱她,这其中必定有着某种深层文化因素。就像《保定地区古建筑漫记》一文中记述保定天主教堂时描述道:“无论我们是否崇尚基督教,我们都应该承认我们有所不及之处”,今天面对青岛德式建筑这样的西洋风建筑群,我们应该继续重复这句话,起码对于建筑的风格方面,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建筑中学习其智慧。

其三,这个建筑群是可以给当代某些借鉴的。

青岛德式建筑群在当初并不声称百年大计,也不硬性扩大规模去守株待兔般的等候该地区未来的发展变化和人口膨胀,却历经百年风雨仍可从容应对;其或朴素或奢华的建筑面貌,虽世事沧桑而愈显其艺术生命之历久弥新。

那么,看到青岛百年前的建筑及设施至今仍在正常使用,抚今追昔,我们现在的规划建设究竟缺少了些什么?是缺少整体规划的长远目标、雄心大志,还是因地制宜的务实作风?是该为追紧国际时尚而无顾忌的打破一切条条框框,还是该在慎重保持一个固有传统中稳步更新?

凡此种种,涉及到一座或大或小的城市的建筑生命力,更涉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时难有定论,正需要我们对照青岛德式建筑群这样的成功经验,做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郭迈科.青岛德式建筑山墙设计手法的转译[J].城市建筑,2020,17(35):95-97.

[2]段明伟. 德式建筑风格的革命纪念馆——青岛党史纪念馆[N]. 中国文物报,2020-10-23(008).

[3]吴兵,焦健.从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看青岛德占建筑[J].中外建筑,2020(07):33-35.

[4]杨波,郭静.漫谈青岛湾畔德式建筑[J].山东档案,2020(03):33-34.

[5]李鉴秋.舶来建筑文化介入青岛地区民宿设计的研究——以德式建筑为例[J].设计,2019,32(13):156-157.

[6]曹德利,董岩.德式建筑的中国化体现[J].建材与装饰,2017(40):144-145.

[7]刘庆.青岛啤酒博物馆刍议[J].兰台世界,2011(17):49-50.

[8]赵炜. 青岛早期建筑的地域性热工特性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

[9]刘庆. 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

作者简介:张华(1994-),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建筑学硕士在读,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建筑技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