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新时代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杨桂花

中共伊春市委党校

摘要:科技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力,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变化科技创新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要在人才培养、加大科研投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上下功夫,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关键词:科技创新 困境 对策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决议》中,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十个坚持”,这“十个坚持”就是中共国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总结的历史经验,其中第七个历史经验就是坚持开拓创新。

一、科技创新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就是因为不断变革和开拓创新。创新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在新时代坚持科技创新在坚持开拓创新中占有重要的分量,要想坚持好创新发展,坚持科技创新是必不可少的。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进的引擎。自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带领广大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已经建立起独立的科研体系,也取得了一系列璀璨的科技成就,国家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对不断推动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科技创新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二、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

(一)科技创新理念缺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开拓创新作为我党长期以来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这足以看出创新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我党长期以来奋斗的历史经验,这更是我国未来发展不断坚持,一以贯之的法宝。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管各地区已经制定了科技创新的适应性战略和创新政策,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体现出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到位。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主要是长期受到创新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缺乏浓厚的创新氛围,历览全球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都有着较强的创新氛围,优良的创新传统,而我国历来重视的是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实用轻理论。尽管20世纪以来逐渐重视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传统的思维模式难以破除,比如一些资源型城市,社会发展过度依赖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缺乏创新理念。

(二)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做科研最难攻破的一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科研工作人员普遍面临的一项难题,导致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科研成果转化的“供”“需”之间的矛盾和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有关。从国家到地方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科研计划,但是大多数成果验收合格后只能“躺”在实验室中或者停留在理论著作中,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这是因为大部分科研成果重理论轻实践,并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没有思考是否是市场所需要的,做科研初始更没有思考是否可以把成果应用到实践中这个问题。另外,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也产生的负面的作用,因为科研工作者在职称晋升方面看重的是理论成果和成果数量,并不看重是否能应用到实践中。

(三)科技创新人才短缺。人才短缺问题是一直制约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我国培养的一些高精尖人才由于各种原因流失海外,在国外留学的高精尖人才回国的人也很少,导致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不足。而且我国科技人才分布不均匀,大多数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带和一线发达城市,这也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全面发展的难题。

三、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出路

(一)打造精良的科技力人才队伍。不管科技创新的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竞争其实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竞争。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全球很多国家在竞争中纷纷把目标关注到了人才身上,比如,纳粹德国在1937年2月,开始执行了“铀计划”。1941年末,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了二战,与纳粹德国宣战,而且正式制定了“曼哈顿”计划,集中了大量顶尖科学家,提出要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1991年前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又吸引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专家,仅仅高能物理专家就有2000多人。由此可见,我国要想搞好科技创新,一定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挖掘,在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在人才发展上创造宽松的空间,为留住人才制定优厚政策。

(二)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国家创新动力是由基础研究决定的。做好基础研究,才能夯实国家竞争力的“地基”。2020年9月11日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本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我国基础研究占比首次突破6%,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基础研究投入的还不够多,我国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比例此前多年停留在5%左右,在最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基础研究经费提高到8%以上,实现了3%的增长,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相去甚远。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好基础研究的评价体系,做好基础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好的评价体系应该在人才的培养上,经费的支持上,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上都要给予重视。做好基础研究任重而道远,是科技人才前仆后继的事业。

(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企业既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首先通过培养创新力来塑造核心竞争优势、提高质量效益之路,这是当前创新发展的大趋势。其次,要找准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创新方式和路径。近期外媒公布了一份数据,数据显示,在2018-2019年度的总研发投入调查榜单中显示,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2500家企业中,中国上榜企业有很多,但是总研发金额占比并不高,目前中国企业总体状态是有量缺质,这种情况在榜单的前50名的公司中显得尤为明显,在榜单前50名中国的企业有华为(5)和阿里巴巴(28)两家企业,榜单前50名中美国高达22家,日本有6家。从榜单数据来看,美国的高研发投入企业大部分是IT通讯、人工智能、制药业以及芯片研发,其次是传统的通用电气类和汽车。同样,日本的高研发投入主要也是集中在汽车和电子方面,德国也是以汽车和电子类为主,英国则是以制药为主。中国近几年来,崛起最快的行业当属互联网和通讯类行业为主、其次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在发展过程中政府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市场活力。9月10日 国办印发《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的通知》明确提出四个方面12项改革举措,这些举措的颁布和实施,目的也是极大促进企业创新活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发展空间。所以,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创新服务,为创新创造活力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力,重视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把科技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重要地位,让科技创新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芦苇.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困境与出路[J]. 经济问题2016(06).

[2]陈九龙.刘奇.关于科技创新理论体系化建构的设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0).

[3]李猛.供求均衡视角下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6(10)


作者简介:杨桂花,女,1988年12月,汉族,黑龙江肇源人,硕士,主要从事党史党建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