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台阶,让语文实践更有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巧搭台阶,让语文实践更有效

徐文英

福建省宁德市 周宁县狮城第二小学 355400

【摘要】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中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经验。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更多的是给学生创设口头说话练习的机会。而在练习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把“经历”变成“经验”,并顺着教师搭建的台阶,拾级而上,习得语言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巧搭台阶 习得语言 高质量表达

【正文】

一、扶一扶,帮学生找到实践路径

学生的言语经验有限,在课堂口头表达时,经常会遇到不知如何开口的情形。此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地给学生“扶一把”,根据学情搭建几个台阶让学生顺势而上,从“不会说”到“会说”。

如苏教版二年级《我叫黑脸琵鹭》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身上长满白色的羽毛,唯独脸是黑色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时紧扣“唯独”一词这样展开口头训练。

师:这句话中,“唯独”这个词可以用什么词替换?

生:单独。

师:还不够贴切。

生:只有

师:是的,这儿的“唯独”和“只有”意思一样。那谁能用“唯独”说句话?(学生们纷纷表示不会。)

(师出示句子“冬天到了,公园里的花都谢了,只有梅花还开着”让学生用“唯独”学着说。)

生:冬天到了,公园里的花都谢了,唯独梅花还开着。

师:说的不错呀!谁能看着这幅图说?(幻灯片打出一只白兔)

生:小白兔全身雪白,唯独眼睛是红的。

师:说的真棒!那谁能用“唯独”说说老师的衣服颜色。(教师指了指身上的白衬衫和蓝色的衣领。)

生:肖老师穿了一件白衬衫,唯独领子是蓝色的。

师:(教师请一位同学站起来)你看看,其他同学都坐着,就你站着,你能用“唯独”来说说吗?

生:全班同学都坐着,唯独我站着。

师:现在大家懂得用“唯独”说话了吗?

(同学们纷纷举手)

教学中,虽然通过换词,让学生初步理解了“唯独”一词,但还没达到能正确运用的程度。此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例句,让学生通过换词,试着表达。这个要求的难度明显降低了很多,学生很容易就能达到,给学生顺利搭了个“台阶”。接着,教师逐步提高要求,由看图说句子,到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衣着及身边事物练习说话。学生在一次次练习中,学会正确运用“唯独”一词。

二、跳一跳,让学生保持实践动力

在现在的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说话练习中,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都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却鲜有教师给学生提供指导与建议。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并没有对这一话题做深入的预设,或是教学智慧的欠缺,没办法及时抓住课堂生成点给予有效的帮助。长此以往,学生的言语能力又怎能有所提升?若教师能站在高处,在学生“会说”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些“小建议”“小要求”,让他们“跳一跳”,尝试更好的表达。因为学习目标容易达成,学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动力。

一位福州的尤老师上人教版三年级的《太阳》一课,在学生充分领悟课文的说明方法后,教师出示一张鸵鸟蛋和鸡蛋的幻灯图片,让学生进行练说。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刚才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说明鸵鸟蛋的大?

生1:鸵鸟蛋比鸡蛋大得多。

师:大多少?

生2:5个鸡蛋相当于一个鸵鸟蛋。

师:是吗?(教师提供资料)一枚鸡蛋大约50克,一个鸵鸟蛋大约1000克。

生3:20个鸡蛋等于一个鸵鸟蛋。

师:你确定吗?20个不多?20个不少?

生4:二十几个鸡蛋等于一个鸵鸟蛋。

师:准确。我如果一定要20个呢?可以怎么说?

生5:二十个鸡蛋差不多一个鸵鸟蛋。

生6:二十个鸡蛋抵得上一个鸵鸟蛋。

师:“差不多”“抵得上”都是课文中的词语,你还会用课外的词语来表达吗?

生7:大概二十几个鸡蛋等于一个鸵鸟蛋。

师:“大概”与“二十几”的“几”都表示不确定,去掉其中一个。

生8:大约二十个鸡蛋等于一个鸵鸟蛋。

师小结

在不到五分钟的教学中,尤老师眼里装着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迅速地做出判断,及时进行反馈。当学生不能具体说出鸵鸟蛋有多大时,尤老师追问“大多少”,并适时提供资料,让学生表达的数据贴近客观实际;当学生说“20个鸡蛋等于一个鸵鸟蛋”,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用的是精确的词“等于”,便以“你确定?20个不多,20个不少?”来提示学生注意到用词的准确;当学生顺着教师的一个个“台阶”,终于能正确表述时,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我如果一定要20个,可以怎么说?”……学生顺着老师搭建的台阶,一跳一跳地在言语实践中摸爬滚打,从“会说”到“善于说”,不断积累完善自身的言语体系。

三、堵一堵,帮学生把握实践方向

纵观语文课堂,存在着不少缺乏目的性的口语实践。教师所创设的说话练习,思维含金量不高,学生甚至无需动脑,张嘴就能说。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是“原地打转”,存在着“为说而说”的嫌疑,失去了训练的意义。这样的言语实践,我们教师要果断的“堵”住源头。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掌声》这篇课文,我们通常创设这样的话题,让学生练说:“文中这同学们的掌声代表了什么?假如你是她的同学,你会对她说什么呢?”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小英自卑、犹豫的生动刻画,此时很容易进入情境:“小英,你能行,我相信你。”;“小英,别害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小英,你真勇敢。”……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氛围应该也不错。但细细想来,学生在这说话练习中,言语上的收获又有多少呢?因此,我们教师要捕捉到学生语言和课文语言之间的“差距”,找准切入点,把握言语实践的方向,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高质量的表达,这样的言语实践才更有意义。我校的叶老师在执教《掌声》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训练点:

在学习“掌声前”这一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部分的描写,作者不仅写了小英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而且将老师及全班同学也写进来了。并让学生通过交流,感受到这样写场面,会更生动。在这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试着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像作者那样,来说说其他同学上台演讲的情景呢?

同时出示: 轮到班长王明的时候, 。他 快步走上去, 站在讲台上。演讲时, 。台下,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越说越好。)

生1:轮到班长王明的时候, 大家的目光一起投向了他 。他快步走上去, 昂着头站在讲台上。演讲时,他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 。台下, 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

生2:轮到班长王明的时候, 班上顿时安静了下来 。他 快步走上去, 自信地站在讲台上。演讲时,他讲得很感人。台下, 响起来雷鸣般的掌声

【结束语】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就是单纯地写班长怎样做,很少懂得将班上同学,甚至老师写进来,让场面更加丰富。叶老师就是看到了学生语言和课文语言的“差距”,把握住言语实践的方向,巧妙地设计这样一个训练点,让学生学着课文来表达。这样的训练,直指语文的内核。学生在这过程中要经历思考,不论表达得如何,都是思维主导下的有效表达。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才能学会高质量的表达。



作者简介:徐文英,女,1982年3月,汉族,周宁,大专,教师,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