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视角下看白睿文在《活着》中的翻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4

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视角下看白睿文在《活着》中的翻译

孟浩宇

武汉轻工大学

摘要: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译者运用翻译架起了一座座桥梁,翻译伦理就如同桥梁的桥柱,为翻译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本文首先介绍切斯特曼的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以及专业责任伦理,然后立足文本从服务和规范两个伦理模式的角度来分析《活着》中白睿文的翻译。

关键词:翻译伦理;《活着》英译;切斯特曼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Berry in To Live: a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esterman’s translation ethical model

ABSTRACT

Nowadays,there are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Faced with the gap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translators use translation to build bridges.Translation ethics,like the pillars of a bridge,provides indispensable support for translation.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Chesterman’s ethics of representation,ethics of service,ethics of communication,norm-based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ethics,and then analyzes the Berry’s translation in To Livea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ethical models of service and norm-based.

Key Words Translation ethics,To Livea novel,Chesterman

  1. 引言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和文化沟通的中介,可以说伴随着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有着漫长的历史。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有目的的交流活动,围绕着翻译有着各种主体,如作者、读者、赞助人以及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等等。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实践者,译者和这些主体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不同主体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诉求,如何统筹各方面的诉求,是译者的一大难题。

伦理是一种处理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时应该遵守的准则。那么翻译活动伴随着的这些主体们和译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也是有伦理的。那么翻译伦理作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准则,可以指导译者如何去处理翻译中各方面主体的诉求。

提起翻译伦理,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切斯特曼在《关于哲罗姆誓言的倡议》(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中基于自己和前人的研究总结提出了五个伦理模式: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专业责任伦理。这五大模式比较好地归纳提炼了翻译活动中译者应当遵守的准则。本文将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的视角来分析《活着》的英译本(To Livea novel)中白睿文(Michael Berry)的翻译。

  1. 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下的《活着》白睿文译本浅析

切斯特曼的五大伦理模式分别是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专业责任伦理。这五种伦理模式各有侧重。 

2.1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介绍

再现的伦理要求是准确地表达原文或作者的意图,不添加、省略或改变任何东西(Chesterman,2001:139)。其核心价值是“真实”,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准确无误的再现原文以及作者的意图。也就是说翻译是一个追求“真实”的过程,译文需要做到能够替代原文,译者要以原文和原文作者为第一位。翻译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但是原文化和目标文化因为客观环境的不同,注定是存在着差异的,两种文化不是完全等同的,这些差异会使信息的传递产生偏差。从宏观层面来说,基于这种偏差,译文难以做到完全替代原文,再现伦理完全的实现也是艰难的。从微观层面来看,再现伦理中对“真实”的追求还是可以体现在对源语文化的突显中的。

服务的伦理的核心价值为“忠诚”,要求翻译要符合达到用户在和译者交流协商后达成的要求和目的(Chesterman,2001:140)。这里的用户包括赞助人和读者以及可能会使用译文的人,译者要将翻译作为一种商业服务提供给他人。商业服务必须遵守商业规则,即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用户的要求,实现用户翻译的目的。

在交际的伦理中切斯特曼认为重点不是再现他者而是与他者交流,这种交流是跨越语言或文化的(Chesterman,2001:140-141)。其核心价值是“理解”。交际的伦理目标应是双方进一步进行跨文化的合作,翻译应当促进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交流,降低乃至消除双方的差异和误解。

基于规范的伦理的核心价值是“信任”,要求译者按照规范和期待行事,不让读者或者用户感到意外,如果译者的行为是可预测,符合规范的,那么译者及翻译行业就更容易被信任(Chesterman,2001:141-142)。规范是一种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不同的文化之间,因为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规范。切斯特曼认为,规范反映人们的期待,代表目标语文化的价值。不同的文化之间,因为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规范,即使在文化内部,时过境迁也会使规范发生变化。这里的规范是服务于目标语言的主流价值观的,所以可以认为在规范伦理下,翻译是一个受目标语文化影响,操控源语文化的过程。读者的期待和文化的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译者需要切实的考虑当下读者的期待和规范,才能使译文得到认同。迈入近现代以来,英美文化得益于其国力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最大的话语权。而英美翻译界普遍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导致归化成了一种规范,在这种规范下的读者们习惯于流利的熟悉的翻译表达,译者为了使译文通顺流利,也会尽可能地淡化乃至消除源语文化的陌生感和异质性。

专业责任伦理

以上四种伦理模式是切斯特曼基于译界的各种理论流派的主要思想的总结,他归纳了翻译界中几种重要的思想理念,提出了这四大现行的伦理模式。但他同时也认为,这四大伦理模式各有各的缺陷,奉行单一的价值观,彼此矛盾,切斯特曼为此提出了专业责任的伦理模式。专业责任的伦理认为对译者的伦理要求要在译者的职业伦理范围内,切斯特曼认为“理解”的职业价值最高,其他职业价值都服从于“理解”(Chesterman,2001:152)。

在这五个伦理模式中与文本联系较密切的是再现伦理和规范伦理,属于微观层面的伦理规范,另外三种则较为宏观,本文主要从再现伦理和规范伦理的视角下来分析《活着》的白睿文译本。

2.2  再现的伦理下《活着》的白睿文译本浅析

例(1)

在这里,我常常听到后辈们这样骂他们:

“一大把年纪全活到狗身上去了。“(余华,2010:35-36)

I often hear the younger generation mocking them:“Once they hit old age, they start living like dogs.”(Berry,2003:42)

“狗”作为人类最早驯服的动物之一,在中西方的文化意象中截然不同。在中国与“狗”有关意象大多是负面的,许多骂人的词汇和“狗”结合在了一起。而在西方,“狗”作为人类的伴侣动物,与“狗”相关的意象则比较正面,关于狗的习语也多是褒义的。在例(1)中,原文用狗来贬低那些记忆模糊的老人,在翻译时,考虑到上述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误解,但白睿文在翻译时并没有改动,而是保留了这一意象,从而突显了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中关于狗的意象的差异,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异质性,较好地再现了原文。

例(2)

两个年轻人拿着草绳和扁担进城去后,队长陪着城里请来的风水先生在村里转悠开了,说是要找一块风水宝地煮钢铁。(余华,2010:82)

After the two young men,carrying a straw rope and a shoulder pole,went into the city,the team leader accompanied the town fengshui3 expert on a leisurely stroll around the village.He wanted to find an ideal spot with perfect fengshui to smelt iron.(Berry,2003:96-97)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关于宫殿、住宅、墓地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设等方法的学说,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习俗,在西方是找不到对应的。白睿文在翻译例(2)中的“风水”时,采取了音译加脚注的方法来翻译这一词语,不仅引入了一个对西方读者来说十分陌生的中国词语,也解释了这一词语的具体含义,不至于造成信息的丢失。这里的翻译也是较好地体现了再现的伦理。

例(3)

我和家珍商量着把羊牵到城里卖了,换些米回来,我们琢磨着这羊能换回来百十来斤大米,这样就可以熬到下一季稻子收割的时候。(余华,2010:103)

Jiazhen and I talked it over and decided to bring the lamb into town to sell her.We figured we’d be able to trade her for about one hundred ten

jin 6 of rice.That would get us through the season until the next rice harvest.(Berry,2003:123)

“斤”是中国的一种重量单位,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度量单位是不同的。在例(3)中,白睿文并没有将其换算为西方读者熟知的重量单位,而是音译加脚注,引入并解释了这一中国的重量单位。“百十来斤”是中文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意为“一百斤上下”,白睿文在翻译时直接保留了这一表达结构“about one hundred ten jin”。既保留了原文的结构,也没有丢失信息。比较好地忠实了原文。

上述的三个例子,是白睿文在《活着》译文中的再现伦理的体现,下面笔者将分析一些违背这一伦理的翻译。

例(4)

天一黑,又下起了雪。有一长段时间没有枪炮声,我们就听着躺在坑道外面几千没死的伤号呜呜的声音,像是在哭,又像是在笑,那是疼得受不了的声音,我这辈子就再没听到过这么怕人的声音了。一大片一大片,就像潮水从我们身上涌过去。雪花落下来,天太黑,我们看不见雪花,只是觉得身体又冷又湿,手上软绵绵一片,慢慢地化了,没多久又积上了厚厚一层雪花。(余华,2010:56)

The snow was like a floodwater rushing down over us,one large flake after another.(Berry,2003:67)

例(4)中译文摘取的是对划线句子的翻译,原文中这一句虽然没有主语,但是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里的“一大片一大片”是指上文中伤号们疼痛的哭号声,作者用潮水来比喻这声音,一浪接一浪,连绵不绝。白睿文在译文中把“snow”当成了这一句的主语,译文虽然保留了“潮水”这一喻体,但弄错了本体,原文及原文作者的意图传递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违背了再现的伦理。

例(5)

“二喜,不是我想让你破费,实在是凤霞命苦,你娶凤霞那天多叫些人来,热闹热闹,也好叫村里人看看。” (余华,2010:143)

“Erxi, it’s not that I want you to go bankrupt or anything.It’s just that Fengxia’s had a hard life.Let’s make the wedding day special for her.Invite some extra people to make it a real event.It would be good if you called some of the people from the village over,too.”(Berry,2003:171)

例(5)中,“破费”一词意为“花费;消耗”,在原文中是指花费过多的金钱,白睿文在译文中使用了“bankrupt”。联系原文的上下文可知,福贵只是让二喜准备多一点钱在婚礼上,并不是让二喜倾家荡产来娶凤霞,从后文中我们也可得知,二喜虽然因为婚礼背上了一些债务,但并没有到破产的地步。“也好叫村里人看看”的内涵是让村里的人看看凤霞出嫁时的排场和风光,用村民的羡慕来宽慰凤霞的悲苦,究其根源还是源语文化中的“面子文化”。白睿文的译文并没有传递出这一层内涵,没能很好地做到忠实原文或作者。

2.3  规范的伦理下《活着》的白睿文译本浅析

例(6)

那时候的一袋米,可就是山珍海味了。(余华,2010:111)

At the time,a bag of rice was an unheard-of delicacy.(Berry,2003:133)

“山珍海味”意为山野里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物,包含泛指丰富的菜肴。出自韦应物的《长安道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白睿文在例(6)中将其译为“unheard-of delicacy”,完全消除了源语文化的异质性和陌生感,提升了译文的流利性,较好地体现了规范这一伦理。

例(7)

我说:“去你娘的。”(余华,2010:10)

“Go to hell!”I told him.(Berry,2003:13)

“你娘的”是一句中文口语中比较常见的脏话,是以侮辱对方母亲来达到贬低对方的目的,在中国的“孝”文化背景下,这句脏话显然带有十分强烈的情绪色彩。白睿文在例(7)中的翻译并没有采取直译的方法,而是采用了目标语中比较常见的口语脏话“Go to hell!”。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诅咒别人下地狱也是一句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脏话。白睿文用“Go to hell!”替译“去你娘的。”,这使得源语文化的异质性被完全地抹除了,作者想表达的情绪被传达了出来,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可以说是很好地遵从了目标语的规范。

例(8)

“赌博全靠一双眼睛一双手,眼睛要练成爪子一样,手要练成泥鳅那样滑。” (余华,2010:14)

“Gambling relies entirely upon a good set of eyes and a quick pair of hands.You’ve got to train your eyes to open wide as a melon and your hands to be as slippery as an eel.”(Berry,2003:14)

例(8)中原文将“眼睛”比喻成“爪子”,是借爪子尖利的特点来表达眼睛要尖,这里的“尖”是敏锐的意思,将“手”比喻成“泥鳅”是借泥鳅滑溜的特点来表达手要滑,这里的“滑”有滑溜、灵活、流利、顺畅的意思,作者用“爪子”和“泥鳅”来比喻表达赌博需要眼尖手滑。白睿文在译文中用“melon”和“eel”替换了原文的喻体,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其一,用“尖”来形容眼睛是源语文化中的常见形容,目标语文化中却很少见这样的形容,直译过来读者理解会有偏差。其二,泥鳅这种鱼类在亚洲有着广泛的分布,但是在西方并不是那么的常见,对于泥鳅的不了解会造成阅读的障碍。在规范的伦理取向下,为了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白睿文使用目标语中更常见的形容和意象进行了替换。

  1. 结语

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较好地总结了翻译界主流的伦理价值取向,本文立足于《活着》的白睿文译本,尝试从文本角度针对再现伦理和规范伦理提出一些例证,对于另外三种伦理模式下的《活着》的白睿文译本的探讨还需更深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侯丽,许鲁之.从Andrew Chesterman的五个翻译伦理模式谈译者主体对翻译伦理的坚守[J].外国语文,2013,29(06):133-136.

  2. 方薇.忠实之后:翻译伦理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 朱志瑜.翻译研究:规定、描写、伦理[J].中国翻译,2009,30(03):5-12+95.

  4. 王莉娜.析翻译伦理的四种模式[J].外语研究,2008(06):84-88.

  5. 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6. Chesterman,A.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The Translator,2001,Vol.7(2): 139-154.

  7. Yu Hua.To Livea novel[M],Berry,M.New York:Anchor Book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