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支部建在学科上党建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5
/ 3

高校支部建在学科上党建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刘畅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组织部 浙江杭州 311300

摘要: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对于吸引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支部建设学科上党建工作模式较好的解决了“两张皮”的问题,通过浙江农林大学的工作实践阐述了支部设置与学科建制、党建工作与重点任务的有效融合,推动实现基层党组织与基层学术组织发展双强。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支部建在学科上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集聚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都是重大的基础性工程,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党的基层组织设置不一

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教师党支部一般按院(系)内设的教学、科研机构设置”。从目前高校教师党支部设置情况来看,存在多种形式,有设置在系、教研室、教学中心、研究中心等。系、教研室、教学中心、研究中心等往往是承担高校教学、科研中的某一个方面的功能,支部设置在这些行政机构上,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且极容易出现党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两张皮”的现象。

2.党的组织运行存在层层弱化的情况

从组织体系来看,高校共有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三个层级。根据《条例》,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的委员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确保了校级层面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院(系)党组织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确保了院(系)层面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在明确高校教职工党支部职责时,指出“教职工党的支部委员会要支持本单位行政负责人的工作,经常与行政负责人沟通情况,对单位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教职工党的支部委员会负责人参与讨论决定本单位的重要事项。”通常给教职工党支部的定位是战斗堡垒作用,但由于党支部书记对中心工作只有参与讨论权、意见建议权,没有具体决策权,直接后果是党支部书记的地位不高、吸引力不足、话语权不够,党支部功能往往只停留在组织党员开展“三会一课”等基础性党务工作上,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

在主题教育期间,通过发放问卷形式,针对高知识群体人员入党开展了专项调研,从调研的情况来看,被调查者对党的认同感和总体评价较高,其中93.18%的被调查者对党的领导充满信心,同时对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表示赞同,90.91%的人认同中国共产党有很强的的凝聚力,还有88.64%的人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会有更美好的未来。然而尽管如此,被调查者的入党的意愿依旧不够强,对于“入党”往往是喊口号大于行动。

3.党的基层组织的吸引力还不够

高知识群体入党意愿不够强是基层党组织吸引力欠缺的主要表现之一,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当前引进的青年教师大都为有国外学习或访学经历的博士,受多元思想文化影响,价值取向也呈多元化趋势;二是部分教师专注于学术研究,或迫于教学科研任务的压力,对政治关心较少,同时担心入党后党组织活动会占用自己的教学科研时间;三是由于相比之下,民主党派具有发展程序简单、组织生活相对偏少的特征,个别教师更倾向于加入民主党派;四是个别党组织及党员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入职入学“第一课”等工作落实不够,进而缺少了对高知识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意识“输入”,同时也降低了党组织的吸引力。

4.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长期面临困境

当前,在换届和选举中发现好的党支部书记“一将难求”。分析主观动因,主要有:一是没有待遇“不想干”,基层党支部书记不是实职,是虚职,以兼职为主,既没有职级上的提升,也没有待遇上的明显提升。二是担子太重“不愿干”,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内政治生活越来越严、基层党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党支部的日常运转主要靠支部书记运作,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三是业务不精“干不好”,有的党支部书记内心上重业务轻党建,不注重党建业务知识的学习;有的切实是因为业务压力大,没时间精力去提升党建业务知识。

二、“支部建在学科上”的高校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坚持把“支部建在学科上”,将基层党组织与基层学术组织“揉”在一起抓,实现了支部设置与学科建制相融、党建工作与重点任务相融、红色文化与学术文化相融,提升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水平发展,实现了基层党组织与基层学术组织发展双强。

1.从组织设置上较好地解决了“两张皮”的问题

1999年学校开始试行学科制,明确“人人进学科”的建设理念,经过20余年的发展,学科已完成组织化,作为学院内设的实体行政组织,拥有人财物的自主支配权,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大学职能的最基层组织。为推进高校基层学术组织与基层党的组织有机融合,继承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一直坚持把“支部建在学科上”,有效保障了基层党建的政治引领作用,促进了基层党建与教学科研的融合发展。20多年的发展,学校已形成学科会议后召开支部会议、党员带头认领重点难点工作的惯例,实现了党建工作与重点任务同步推进,做到两个组织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让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基层全面彰显。

2.从组织运行上较好地解决了“层层弱化”的问题

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地位不高、岗位吸引力不足、话语权不够以及党支部工作质量不高的老大难问题,学校在基层党组织换届中,实行党支部书记和学科专业负责人岗位一体设置、人员一体聘任、业绩一体考评,是党员的学科专业负责人全部担任党支部书记,做到了党支部书记学术、党建引领双强的统一。强化院(系)党组织抓基层党建的主体责任意识,全面开展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

3.从组织文化上较好地解决了“认同不够高”的问题

坚持红色文化与学术文化相融,打造践行“两山”理念社会实践党建示范群,彰显党建+“生态、创业”的特色文化,形成了学科特色突显的农田网状党建体系、生态成绩报告单等党建品牌,推动广大师生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接续奋斗,有效吸引了优秀青年教师入党意愿。发挥农林学科专业优势,与周边多个地区共建党建联盟,创建了“一个二级党组织对接一个乡镇、一个党支部对接一个村”的服务模式,持续向省内外派驻以党员为主体的省级科技特派员个人和团队,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

4.从组织队伍上较好地解决了“一将难求”的问题

坚持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已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强化党支部书记事权,明确教师职称评审、考核评优、干部考察等事项必须征求支部书记意见,干部聘任中具有支部书记工作经历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强化教育培养,将党支部书记纳入学校中层干部培训体系,连续多年组织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赴井冈山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注重梯队建设,择优配备支部副书记、支委,努力将学科专业骨干培养成党员骨干,将党员教师培养成学科专业骨干,打造双向流通培养模式。

支部建在学科上,实现了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在基层的延伸,推进了党对高校领导的纵深发展,有效激发了基层组织活力。2019年11月5日,时任省委书记车俊在浙江农林大学调研,对“支部建在学科上”党建工作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可以在全省高校推广”。2019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省重点高校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推行‘支部建在学科上’,总结推广学科、专业、支部一体化建设和党支部书记、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一体化配强的‘农林经验’”。

三、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建议

从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看,高校在建设“重要窗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高水平发展需要高质量党建来引领;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看,高校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需要以强有力的党建来统领;从面临的形势挑战看,高校处在意识形态斗争前沿,打赢接班人争夺战的任务十分紧迫;从高校的地位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尤其需要党的建设提供坚强保障。高校必须树牢“重要窗口”的意识,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水平,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高校基层得到全面落实和发展。

1.推动学科专业支部一体化建设深度融合

从组织理论角度看,在高校基层存在学科、专业、支部三个组织,分别具有科研、育人、党建的职能,三者不是“你是你、我是我”单打独斗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互为一体的关系,必须从认识上转变过来,从体制机制上为推进学科专业支部的一体化建设提供一切便利条件。一方面要健全党的组织制度,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与管理,不折不扣落实“双带头人”工程;另一方面要推动科学民主决策,把重大事项党组织前置研究、师生参与、集体讨论等纳入事项决策程序中。

2.聚焦组织力提升增强基层组织吸引力

党的力量来自于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必须站在夯实党的执政根基高度,从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个层面,全面、全过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支部建在学科上”科学的组织设置,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压实各级责任,以期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覆盖力的提高,从而夯实基层党组织[1],把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建设成为党的坚强阵地,努力把更多符合条件、更优秀的人才吸收到党内来。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务干部队伍

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好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能否落实基层、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否坚定,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一是要选好“带头人”,切实让党性强、业务强的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二是要解决“身份”问题,要改观党支部书记是第二身份、是兼职的局面,尝试在体制机制上,将教师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身份、作为主责主业,从岗位设置、政策待遇等方面切实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向晋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实践路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39-41.

[2]王久高.组织力、政党组织力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内涵考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02):95-99.

[3]宣勇,何作井.支部建在学科上——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1(03):20-21.

[4]刘剑.交流·融合·共赢:将基层党组织建在学科上的思路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03):23-25.

[5]史久林,罗宁宁,吴涛,葛爱英,周贤群.高校党支部建在学科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长江丛刊,2020(31):189-190.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