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课堂教学中“多”与“少”的关系——对“尊重的教育”的再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5
/ 2


理顺课堂教学中“多”与“少”的关系——对“尊重的教育”的再思考

朱秀锋

江苏省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摘要】尊重教育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在当下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尊重的教育”依然是我们广大教师努力践行的教育理念。本文结合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 “尊重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与少;尊重的教育;再思考

尊重教育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尊重的教育”这一理念的内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尊重教育规律;第二,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第三,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2020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在当下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尊重的教育”依然是我们广大教师努力践行的教育理念。现结合我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 “尊重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堂授课时,教师要“少话”,学生要“多话”,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

“尊重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政治课教学过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其个性心理品德的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和学生一起做知识海洋的探索者。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像“等着我”的主持人一样,话语不多却极具启发性。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开掘学生的潜力,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设计学生求知路径,营造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氛围上;更多地引导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和任意操纵的木偶。著名心理学家米勒说:“教师应该较少地详述事实,较少地给学生以现成的答案,而应较多地提出问题,较多地指出所教内容的美妙之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多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多采用演示、演讲、讨论、“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多做学生表演的“导演”,学生辩论的“主席”,学生演讲的“评委”,新闻发布会上的“记者”,通过这些形式去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二、课堂纠“错”时,教师应给学生多一份宽容,少一份严厉,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尊重的教育”不是要教师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而是要求教师改变引导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方法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诸如:作业做错、开小差、打瞌睡、回答错误等问题时可采用适度宽容的态度,坚持疏导原则,使学生真切地感到有一个“安全的自由人空间”,为学生营造“敢问”、“敢讲”的氛围,也给他们留足自我反省、自我改正的时间。例如:对表现一贯良好偶尔犯错者,摆出一副谅解的姿态;对正在违纪者在暗示已被发现的前提下可暂时回避;对经常犯错者,则利用业余时间动员班上学生及说服其亲友给他们以帮助,使其进步。此时宽容更是一种教育的策略,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我们应当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但不能陷入“完美主义”的误区。要知道世界是一个多元的系统,每一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既需要参天大树,也需要柔嫩的小草。人本来就存在差异,他们各有各的特点,郎平是排坛“铁榔头”,搞科研未必出色,邓亚萍是乒乓女皇,却未必是灌篮高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硬用一把尺子去测量所有的学生,这是很不合理的,也是根本做不到的。经常性的“心理换位”,“角色互换”,在课堂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

三、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惩罚,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者。

“尊重的教育”要求我们尊重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这类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内容、难度、方式也应因人而异,坚持鼓励性原则。首先,提问要有梯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在讲授“规律”一框时,对什么是规律可采取下列提问:(1)规律是人们主观想象的联系,还是事物固有的联系?(2)规律是事物现象的联系,还是事物本质的联系?(3)规律是事物偶然的联系,还是事物必然的联系?(4)什么叫规律呢?(5)事物现象的联系与事物的本质联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6)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是规律吗?为什么?对难度较小的问题如(1)~(4)题让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并给予适当的提示,使他们品尝到努力之后成功感,从而维持和增强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如(5)~(6)题让优秀的学生回答,给他们以渴求知识的满足感。其次,提问时要多正面诱导,态度要诚恳亲切,语气要和蔼,以消除学生恐惧心理。对课堂违纪者不要进行惩罚性提问,以问代责,以免给其他学生产生“违纪就要回答问题”的误导,这样会影响师生感情,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害怕提问,失去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再次,学生回答时要给予积极评价,尽量肯定成绩,少一些批评,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对学生回答中表现出来的勇气、独立性、独特性,一丝不苟等个性特征给予必要的尊重。要知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手势都会使他们指出的: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评论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四、课堂训练时,教师要多注重能力的培养,少一些知识照搬,使知识转化为素养。

“尊重的教育”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转化为学科素养。适时、适量的课堂训练是学生巩固知识并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的培育。首先,题型要多样化。选择题用来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再生的能力;辨析题可能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材料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组织、归纳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漫画题、图表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其次,设题角度要多样化。对同一知识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启发学生运用多种学科或学科内不同知识去分析一种现象,解决一个问题。如:对党的十九大确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这一热点问题,可以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党的性质、地位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再次,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表现为能正确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训练时,教师要善于总结解题规律,教会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与思路,并指出相应问题。如:材料分析题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性的题型,教师在学生做此类题目时可从下面四点指导:(1)认真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不要答非所问。(2)要紧紧抓住重点问题,进行透彻分析。(3)答题时要有根有据,观点清楚,层层分析认证。(4)答题条理清楚,观点正确。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训练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美国有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在思想政治课中有许多抽象并远离学生生活的概念、原理,单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或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理,学生是无法记忆、理解和运用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考题、讨论题、训练题,创设尽可能多的“用”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因此“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产生共鸣,在这瞬间的结合中产生成功的愉悦感,这就是最有魅力的教学”,这正是我们学习“衡水经验”实践“尊重的教育”,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