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学的完美之旅——以《蝉》为课例导读《昆虫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5
/ 2

科学与文学的完美之旅——以《蝉》为课例导读《昆虫记》

王晓丹

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天成学校 518172

《蝉》是一篇说明文或科普散文,选自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放在说明文单元的第三课。细读文本,较之其他三篇文章,《蝉》在语言表达上有突出特点,在词语运用上非常准确与生动,同时文章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因此课堂从文章语言着手,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知道说明文也可以充满文学气息,并以此为基点,让学生了解法布尔,了解《昆虫记》。

单元导读强调:“有关动物的文章,则引导我们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法布尔在他的“荒石园”耗费一生的光阴,研究昆虫、整理资料,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他被誉为“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课堂上,不仅要带学生鉴赏语言文字,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这位昆虫学家的严谨与可敬。

许多学生已读过《昆虫记》,但对于《昆虫记》的认知止于“这是一本关于昆虫故事的书”,对法布尔的了解也少之又少;学生学过说明的文体知识,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文体知识有所掌握,结合上面的教材分析,我们可以跳出传统的说明文教学模式,从文章语言入手,探索法布尔之所以能成为法布尔的原因。

由此,将以此课作为《昆虫记》的导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昆虫记。

一、细致分析,定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了解关于蝉的鲜为人知的科学知识,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其次,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品读、批注等方式,要理清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同时通过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法布尔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了解法布尔为人。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要感受法布尔的精神品质,了解法布尔为人。

而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品读重点片段,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生动性的特点,来感受法布尔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了解法布尔为写《昆虫记》所做的努力与牺牲。

二、渐进教学,解重难点

引用名师王君的一句话作为课文导入,“中国读者读《昆虫记》,其心智不仅透着《天工开物》与唐诗宋词般的聪敏灵睿,而且透着《周易》与《诗经》般的浑厚幽深。”这句话透露出《昆虫记》有着中国众多名著所具备的优点,学生有总体认知。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全文约两千六百字,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五百字。”默读是指在阅读时不出身、不动唇、不心诵、不指读,用眼睛快速扫描文字,让文字符号直接输入大脑中枢。引导学生进行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找出这篇说明文分别介绍了蝉“地穴”和“卵”的哪些方面内容,文章说明顺序是什么,旨在掌握蝉的科学知识。

(一)科文结合,体现语言魅力

这是一篇说明文,但读来却并不枯燥,因为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所以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从文本中寻找三个片段,感受法布尔《昆虫记》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集合。

首先将修改过的片段与原文进行对比,“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修改:“接着,它在空中跳跃,翻转,使头部倒垂,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用力张开。然后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翻上来,并用前爪抓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要半小时。”

学生通过赏析,发现蝉脱壳整个动作顺序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脱”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蝉——生存不易,这已并不仅仅是一篇说明文,更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这,就是法布尔的文字——

这是科学的判断,

这更是文学的描绘;

这是人类对生物世界的精确研究,

这更是人类对天下万物的深情赞美。

接着,用第二个片段 “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引导学生了解蝉产卵的过程,法布尔写出了“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

其次,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四年的黑暗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法布尔不仅仅是在写蝉,更是将蝉人格化,把蝉艰难的生长过程清晰、准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法布尔作为一个人对于昆虫的赞美与欣赏。这,就是法布尔——

将昆虫学写出知识百科境界,

学术报告写出语言艺术境界,

研究资料写出审美情趣境界,

虫性探索写出人性反省境界。

法布尔是不仅仅昆虫家,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可惜没来得及作最后决议,便传来法布尔已经去世的消息。

(二)寻找细节,感悟人格魅力

达尔文曾经说:“法布尔是一个难以效仿的观察家。”法布尔成为一位优秀的昆虫学家,并被推荐为诺内尔文学奖候选人,其本身自然有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探索法布尔之所以能成为法布尔的原因,证明“法布尔是一个难以效仿的观察家”。学生能从文本许多细节中找出,正是细致的观察、浓厚的兴趣、多次的实践、求实的精神等优秀的品质,成就了法布尔,也成就了昆虫记。

(三)配乐朗读,升华情感魅力

这就是法布尔,这就是《昆虫记》背后的故事——

1875年,在活昆虫研究方面已经声名远扬的法布尔远离城市喧嚣,带领家人,迁往家乡小镇。经过四年的努力,整理20余年的资料写成了《昆虫记》第一卷。1880年,法布尔的宿愿终于实现:他用攒下来的一笔钱,在小镇附近购买了一处老旧民宅。进行研究虫子的计划即将变为现实。他精神舒畅,用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一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荒石园的主人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吃着普通老百姓的清汤淡饭,尖镐平铲刨刨挖挖。于是花草争妍,灌木成丛,一座百草园建好了。他守着心爱的荒草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的余生。

在轻柔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