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6
/ 2

新时代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

刘甜甜

河南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河南省洛阳市 47100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任务得以落实的根本性课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融合起来,通过挖掘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切实实现全方位、全员育人的目标。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着诸多难点,基于此本文就新时代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新时代

1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目标及重要性

1.1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目标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根据社会岗位需求的不同及时调整,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不仅要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最终达成培养思想觉悟高、积极进取,同时专业技术水平过硬内外兼修的优秀人才的目标。在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专业课学习中,掌握专业技能,还能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步入职场奠定基础,实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目标。

1.2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

1.2.1高职院校作为离社会职场最近的教学场所,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摆在首要位置,实现全方位、全学年、全活动育人的目标,为构建“大思政”格局积蓄力量。

1.2.2在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仅靠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发挥专业课堂的优势,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让专业课教师也肩负起思想育人的职责,避免过分依赖思政课的教育,帮助学生完成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1.2.3课程思政是培养匠人精神的重要方式,在高职院校中,学生通过职业技能的教学实践后慢慢步入社会,需要学生具备匠人精神。为培养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需要职业院校不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学生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这与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不谋而合。把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堂结合起来,才能全课程、全方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德才兼备。为了能够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匹配,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课程思政教学,教师要将思政教学融入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课程思政教学的难点分析

2.1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课程思政教学的难点在于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不同的专业知识、技能都拥有鲜明的特征和特点。譬如自然科学学科的知识传授追求“求真”,强调“实践”,注重科学理念的培养。而课程思政讲究真善美的充分融合与和谐统一。所以在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就将“核心价值观”“聚力凝心”充分地贯彻到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织牢知识探索与价值追求之间的精神纽带,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文美、思想美及内涵美。而如何将专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深化、内化、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思政内涵,则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另一难点。

2.2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和构建

课程思政引领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发挥着课程思政所拥有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指引功能。然而根据实践探究能够发现,我国目前的课程思政教学还存在鲜明的协同育人机制问题。即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协同育人作用难以发挥。并且在教育实践中,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还未形成鲜明的协同育人理念。协同育人理念的缺失,导致学理性与政治性、知识性与价值性、批判性与建设性、启发性与灌输性、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难以得到和谐统一,无法帮助专业教师更积极、自主地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而协同育人机制的保障条件缺失,如缺乏激励举措、经费保障、组织领导等层面的保障,将导致学校难以营造出课程思政教学“有为”“敢为”“乐为”的氛围,致使协同育人机制无法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2.3能够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功能

专业教师是专业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要确保专业课程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就需要发挥好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导功能。但其难点在于学校能否增强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否破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能否将思政教育理念充分地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学校应做好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可在此过程中,还存在“专业教师挖掘思政元素意识和能力”“专业教师形成课程思政自觉”以及“师风师德建设工作”等层面的问题。在师风师德建设工作中,只有引导专业教师将课程育人理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才能切实帮助其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才能通过以德服人、以德施教、以德立学、以德立身的方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和成长。但在师风师德建设中,却难以得到学校领导的关注。

3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发展路径

3.1专业课教师加强思政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思政教育的能力

一方面,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就要开展并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还要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3.2完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相关教材建设

教材是专业教师推行“课程思政”最重要的教学工具,教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要在职业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引导各专业课领域的专业和学者在编制专业课教材的时候,不光要考虑专业性,同时也要兼顾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国策,囊括科学素养、人文精神、道德责任等知识,紧跟党中央的步伐,防止专业教师只是单纯的教知识,帮助专业课程教师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库,提高“课程思政”的能力。

3.3健全“课程思政”的机制,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机制,首先,在资金上,可以建立专项思政基金,通过专项资金的支持,满足专业老师根据个人偏好和需求开发“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其次,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协同多专业、多部门、多院校的专业教师协同发展,互相沟通,以解决思政团队的交流沟通问题,规避因为技术原因限制了“课程思政”能力的发展,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取得实效。

3.4优化高职院校思政建设评价体系

目前,在专业课程上的思政建设成效和评价机制并不完善,高职院校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和硬性的要求,导致教师在专业课上面的“课程思政”缺乏动力,因此有必要健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和教学质量的高低联系起来,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考核指标里,把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和教师绩效挂钩,用绩效指标向教师传递国家“课程思政”的需求和导向,在机制上推动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并对“课程思政”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奖励,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全方位地提高育人水平。

4结语

专业课程是以知识与技术教育为主,也是职业教学的核心内容,课程思政教育是以课程为载体,通过全面发掘学科的内涵思想、价值性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是对高职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强有力补充,是职业教学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汤雪峰,张海涛.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学评价的重释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11):128-131.

[2]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0):133-135.

[3]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