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实际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6
/ 4

论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实际应用

陈文学 丁擘

河南,安阳

410503197506010519 410504197705130544

摘要:在“新城市建设”的热潮下,地方政府和企业努力进行创新规划。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新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以提高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强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的支撑能力。通过研究分析,本文提出城市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应用可以引领和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更强的支撑。


关键词:建设,城市,管理,信息,智能


“新城市建设”的内在核心是基于信息智能和高新技术的新基础设施建设。它具有技术密集、技术更新迅速的特点。在建设初期,有必要考虑技术扩展和升级的空间。“新城市建设”具有“硬件+软件”的特点。在一大批传统产业的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新城市建设”涉及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大批新技术,推动了智能社区领域的一大批新业务,远程医疗和工业互联网,需要建立城市使用的基础平台,建立城市信息模型(城市信息模型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整合城市地上和地下,室内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成了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复合体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发展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和管理,共同发展智能城市、智能社区和智能联网车辆,推进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促进智能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调发展,构建数字住宅与建筑业一体化基础平台等一系列工作目标。


推进智能化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预制构件生产基地改造等一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营的智能化水平。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推动动物网络化、智能社区、智能网络车辆、人工智能、新能源交通等领域建设,提高城市生活服务水平和重大事故预防与应对能力。探索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智能化建设的建设路径和经验,针对实际应用任务,制定18个项目建设方案,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1.构建市级CIM基础平台


在新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中,尽快明确CIM平台顶层设计方案,建立基础数据库,整合各部门的三维建模和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城市数据中心”提供可视化、精细化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模型,建立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映射关系,实现实时定量分析、预判预警,可视化展现各领域运行态势。扩展CIM平台在构建信息模型(BIM)轻量级、网络安全管理、可视化表达等方面的基本功能,实现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物联网监控、仿真和模型聚合。建立健全数据同步更新机制,构建覆盖交付、应用、分类的CIM平台支撑标准体系,加强各部门、各领域业务系统对接,实现数据融合共享。建设城市CIM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城市CIM基础平台标准体系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加强“CIM+”在重点领域的应用


“一网办”是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制度,完善工程建设项目联审机制,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图审批、平行审批、区域评估和审核等审批流程,联合验收、通知和承诺,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应用。以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理为主线,结合时空大数据,推进城建领域及相关行业系统的分类整合和信息资源管理收集,实现项目现场业务管理各要素、各场景的协同监管。充分发挥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基础支撑作用,深化其在政府服务、智能交通、公共卫生、城市安全、智能社区、智能建设、城市体检、城市综合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效率。逐步扩大“新城市建设”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化应用,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和改造任务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调查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导手册》,制定基础设施调查方法和措施,利用红线内外现有城市地下管线(供水、雨水、污水、燃气、热力等)图纸,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综合筛选,找出底数,全面掌握场地、材料、场地等基本情况,市政基础设施管网建设年限和现状,对普查数据进行分类综合分析,转化为三维模型数据,建立基础管网数据库和地理信息数据库,形成地下管网归档系统和管网数据更新机制。利用5g通信、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城市地下管线、桥梁、隧道、地下通道、综合管廊等公共空间关键部位的市政设施内设置感知监测设备,构建城市“神经感知点”,实现关键基础设施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和自动采集。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管网数据的统计、分析、查询、测量和标注;实现管网及相关设施的及时监测和动态管理;实现管网运行维护中的流动巡检、检修维护、图纸档案管理、业务审批和应急处置,满足规划建设、运营服务、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需要,管网泄漏、城市排水、燃气安全、交通安全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安全预警和应急防灾。


4.加快多功能智能电杆建设


整合城市交通、通信、监控、充电、照明等设施的智能应用,在现有电杆的基础上扩大使用范围、扩容升级服务,打造集视频监控、无线通信、交通分流、,智能照明、智能充电、环境监控、急诊科等功能,构筑城市物联网基础,实现资源整合、一极多用和灯杆增能,避免城市杆塔重复建设。


5.推进智慧园艺园建设


开展道路绿化和园林公园数字信息平台建设,打造智能园艺和园林管理系统平台,加快城市园林绿化智能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城市园林绿化地图,为绿地规划、数据统计和规划提供辅助决策。对城市森林覆盖率、绿地管理维护、绿地保护进行动态监督管理,打造园林绿化长效维护模式。通过市政道路绿化、袖珍公园、街道花园、古街文化公园、生态水系公园等提供在线监测数据,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提高园林绿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6.推进智能防汛抗旱建设


在满足积水点综合监测的基础上,在城市低洼地区和易积水地段安装监测设备,实现综合监测。在农田、水利和农田,利用现有的“不燃”监测设施实现综合监测。在排水管网中安装检测设备,收集管道沉降信息。提升泵站设置排水泵自动启停装置,实现防汛抗旱排水的远程自动控制,完善现有防汛抗旱系统。


7.推进公用事业智能化建设


(1) 推进智慧供水建设。基于CIM basic平台构建城市供水管网图,对供水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一次供水”和“二次供水”的分区监测、分区压力控制和分区预警,完善供水泄漏控制系统,整合现有信息成果,开发供水传感物联网控制系统和供水智能泄漏控制系统,建立智能供水集成模型,实现供水调度优化、泄漏智能控制和辅助决策支持。


(2) 推进智能排水系统建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雨洪全过程模拟模型的建设,排水防汛信息调度系统的建设,以及“预测、预警、演练、计划”等核心功能的完善,实现险情一屏概览、应急调度一屏统筹、治涝一屏监督、涝风险预警、趋势预测和综合研究判断。



8.推进智能网络化车辆传感设施建设


利用5g通信技术,紧紧围绕“车、路、云、网、图”五大要素,在车对人、车对车、车对路等场景中提供基于5g的低延迟、高可靠互通能力。加快建设集传感、通信、计算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基础设施,对车道线、交通标志、护栏等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道路交通通信设施、交通信号、,视频监控设施与交通标志、标线等智能互联,构建完整的全球感知网络。构建智能出行服务平台,支持基于CIM平台的自动驾驶、智能物流等场景在城市交通干线、景区、工业园区的示范应用。


9.推进停车设施智能化建设和改造


为了有效解决城市“停车难”导致的乱停车等违法行为,建设停车共享信息平台,有效整合停车资源。制定统一的停车信息系统接入标准,规范各厂家停车设备与公共停车共享信息平台的数据接口。搭建数据传输网络,将各个停车场的实时传输数据采集到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电子停车缴费和自动扣费。建设城市智能停车服务平台,完成城市停车位数据采集,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公共停车信息服务。在常规道路和指定停车线的停车场开展智能停车试点服务,加强停车位占用、空置等信息的收集、发布和综合应用,继续推动智能停车的深入开发和应用,实现城市停车智能管理全覆盖。


10.建设智能化城市安全防范监督管理平台


建立健全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研究配套措施、规范、建议清单等政策文件,梳理城市安全治理潜在风险清单,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平台与应急管理信息化等相关领域标准的对接,构建以城市恢复力为核心的城市安全运行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支持城镇房屋建设和使用安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体检“综合评价”。依托CIM基础设施平台,加快城市安全防范监管平台建设,整合城市房屋建设和使用安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信息资源,采集实时视频监控,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监测预警数据,完善“双防体系”,实现预测预警、源头控制、过程监测、应急响应和综合治理,加强城市安全智能预防和监督管理。


11.构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综合服务平台


按照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督“五位一体”的理念,实施智慧城管平台升级。建设包括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智能城管平台业务数据、住建、市政、园林、环卫、城管执法、环保、社区检查、油烟监测等业务数据在内的综合性城管数据库,垃圾分类、停车监管等。构建包含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智慧城管平台业务数据、住建、市政、园林、环卫、城管执法、环保、社区巡查、油烟监测等业务数据的专题数据库,垃圾分类、停车监管等。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园林绿化管理系统、环境卫生管理系统、网格社区巡查管理系统、视频智能分析系统等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全面评估评估体系、数据分析和决策体系,推进城管和行政执法各项事项的“一网统一管理”,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12.实施智能社区基础设施转型


加快社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对火灾隐患、设备故障、高空投掷等进行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准确分析和智能控制进出社区的人员和车辆信息;加强社区快递、物流、日用品服务等智能配送设施和场所建设,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住宅小区智能安防设施建设,实现城市住宅全覆盖。


13.打造智慧社区平台


构建智能社区平台,全面集成智能门禁、人脸识别、车辆控制等系统,构建视频监控模块,构建跨社区监管安全体系。将税务、人力资源、社保等自助设备推广到社区,实现社区级便捷服务处理。依托网格,建设社区生活服务应用,提供信息收集、舆情收集、纠纷解决、商务代理等服务,加强社区事件报告、处置、跟踪反馈全过程的闭环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



14.推进智能制造系统建设


探索适合智能制造与建筑产业化协调发展的新流程、新组织、新管理模式。共建共享模式、共建共享技术、共建共生应用,打造建筑制造业一站式互联网平台,包括工程安装设备和建筑材料的集中采购、零部件的生产和配送、工程设备租赁、施工用工、装修等垂直细分领域的行业级平台,培育建模平台,工程建设的软件化和再利用,推动建筑制造业互联网平台在工程建设、企业管理、资源配置、运维等方面的应用,形成整合整个产业链的智能制造业体系。开展建筑制造业生产设备和施工设备的智能升级改造,鼓励工业机器人、施工机器人、智能移动终端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推动企业紧密合作,多种形式创新,推动新型建筑产业化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


15.大力发展BIM技术和预制建筑应用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建设高质量、高性能、节能环保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可以依靠信息技术有效减少财产和时间的损失,打破传统建筑业壁垒,促进工程建设模式转变。开展多专业、多参与、全过程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基于BIM的项目数字化评审平台,提高项目数字化、智能化评审水平。实现设计、采购、生产、施工、交付、运营和维护的信息互联互通和互动共享。稳步推进预制构件在工程中的应用,建立预制构件发展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和监理体系,培育一批集设计、施工、施工为一体的重点预制构件施工企业和总承包企业,生产建设,形成预制产业链是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


16.继续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全面推进新建建筑绿色设计,严格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和《国家绿色建筑工程建设强制性规范》的要求,设计、建造和运营新建建筑,根据绿色建筑标准在整个地区重建(扩建)建筑。支持绿色建筑100%覆盖,政府投资和大型公共建筑满足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要求。通过指导“全装修、高组装率、低碳”等绿色组装建筑工作,提高绿色建筑水平,推进建筑业“低碳”,探索绿色建筑产业化模式,使绿色建筑工作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17.构建建筑业综合管理服务体系


(1)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制度的应用。“一网打尽”政务公开的实现,以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智能审核为突破口,以CIM和BIM技术的综合应用为切入点,深化和完善了所有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制度,实现建设项目BIM施工应用规划、施工图纸、工程造价、竣工验收等方面的智能审核,提高联合审批效率,优化经营环境,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2) 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理制度。充分利用BIM技术,建立覆盖勘察设计、施工图会审、招投标、施工许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扬尘治理、质量管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的工程施工协同审批管理平台,全面开展项目数据数字化传递,实现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督,形成可追溯的城建电子档案。


(3) 搭建智能站点监管平台。以施工过程管理为重点,利用数据共享与交换和物联网传感技术,收集项目实体的质量和安全以及施工各方的行为信息,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远程监控,整合和收集视频数据和建筑环境数据,通过对塔机、电梯和深基坑可视“智能施工现场”与企业和工程场地多方联动进行状态监测和实时上传,建立覆盖主管部门。


18.提高房地产管理智能化水平


(1) 构建城市住宅使用安全智能管理系统。加快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城市、区(市)、街道三级一体化监管体系,努力实现房屋安全管理的一体化、动态化、智能化,有效提高房屋建设使用安全监管水平。重点加强房屋使用安全日常监管,对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旧房屋进行自动筛选,建立全市危房信息数据库,进行实时统计和监控。


(2) 建立完善的房地产管理服务体系。整合房地产市场监测、住房公积金管理、保障性住房管理等信息系统,结合住房使用安全和物业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构建综合性房地产管理服务体系,按照房地产管理全覆盖的基本理念。


结论:“新城市建设”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大幅度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信息化水平,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服务的效率,减少部门分割造成的部分政府效率损失,职能重叠,管理滞后。完善信息管理的长效机制和日常机制,将大大减少突发问题的积累,减少因缺乏管理手段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金浪费。通过系统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管理协调程序,增强行政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减少各种问题可能造成的人力物力损失,降低行政成本,资源整合与利用等。



参考文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调查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