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理论在培养高中生物学科学探究素养中的应用——以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6
/ 2

SOLO分类理论在培养高中生物学科学探究素养中的应用——以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教学为例

潘颖

南宁市第四中学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 在以培养高中生物学科探究素养的教学设计中应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将课程中的具体学习任务按SOLO层级逐步分解,设计相应的过程性评价表和学业质量水平评价表,达到教-学-评一体化。

关键词 SOLO分类理论 科学探究 高中生物

  1.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生物科学探究素养培养

科学探究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起,科学探究就被纳入了评价学生的标准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课时的限制,实验器材的缺乏、教学难度较大等原因,很多学校很少开设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1]事实上,如果将课本的探究性实验围绕核心概念,由简单的实验操作,逐步过渡到实验结果可视化、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实验创新方案,由浅入深,构建学生认知发展的进阶评价标准,以此指导教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难度将会降低。因此,笔者选用SOLO分类理论的4个结构层次,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进行科学探究进阶分析。

  1. 教学案例——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1 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以“教-学-评”一体化单元设计作为本单元的思路框架。首先结合本单元需构建的次要概念,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确定学习目标:①通过探究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加强对“S”型增长的认识,形成稳态和平衡观;②用数学模型表征种群的数量变化;③尝试优化并形成新的实验方案,完成探究实验;④关注濒危物种的保护和渔业生产等生活实际问题,然后根据结合学生的学情,设置相应难度的教学活动,以问题驱动任务的达成,最后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2.2 评价标准

合适的评价标准既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也能指导教师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2.2.1 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本单元科学探究的过程性评价

1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科学探究评价量表

学业质量标准中科学探究水平

SOLO层级

学习成果表现

水平一

单点结构


  1. 明确实验选择酵母菌的原因以及抽样调查法的原理。

  2. 能正确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制样及计数,但无法正确使用公式处理计数结果。

水平二

多点结构

  1. 能使用正确的计算公式处理计数结果。

  2. 能用多种数学模型表示实验结果并得到相应的结论,但是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无法分析原因。

水平三

关联结构

  1. 若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有差别,能分析原因。

  2. 若实验结果与预期一致,能结合自己成功的经验帮助实验失败的小组分析原因,但无法对课堂实验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建议。

水平四

抽象拓展结构

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提出有效建议,优化实验。

      1. 学业质量水平评价表

表2 学业质量水平评价表

核心素养(学习目标)

学习评价

学业水平

生命观念

练习与应用:二、拓展应用:1

1-1

科学思维

作业2(酵母菌培养相关练习)

2-1

科学探究

实验反思

2-3

社会责任

练习与应用:二、拓展应用:2

2-4

2.3 单元教学前准备

为了能在一个课时内完成对7天的计数,我们把教材中的一瓶培养液,改为八瓶培养液,实验课前的7天,每天往一个瓶中加入0.1g的酵母菌,培养至实验课前,以此对应相应的培养天数,课上学生分小组进行计数,实现在一节课内完成相应的计数活动。[2]同时,学生在课前预习实验的关键测量方法——抽样检测法,让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等有初步的了解。

2.4 单元教学过程

2.4.1 学生开展教材实验

活动1:教师以诱人的面包图片导入,引出本节课的主角——酵母菌,并设问: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随时间如何变化?然后介绍实验方案,并播放视频,点评预习学案,学生订正学案,以此帮助学生达成本单元的单一结构水平。

活动2:学生分组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然后汇总结果,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帮助学生从单点结构向多点结构过渡。

活动3: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及结论,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逐步建立建模的思维,培养其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多点结构过渡到关联结构。在课后,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作业和相应的评价表,及时了解自己知识掌握程度。

2.4.2教材实验的延伸及拓展

部分学生课后仍存在疑问:血细胞计数板操作难度大,容易造成组内计数结果差异大。有没有更简便直观的方法测量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从关联结构向更高的抽象水平过渡,教师以资料包的形式提供文献给学生阅读学生通过对资料分析整理,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用分光光度计探究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3][4]

  1. 教学反思

本单元运用“教-学-评”一体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景探究一定空间中种群数量的变化,整个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如果增加“J”型曲线模型的建立,并对比两种曲线,这会让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徐越越.高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现状及培养策略的初步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9.

[2]崔彬彬.“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方案优化[J].林区教学,2020,(11):115-117.

[3]马勇,图雅,陈秀莉等.分光光度法测量高浓度培养液下的产油酵母菌生长曲线[J].北方园艺,2013,(8):116-118.

[4]徐小金,尹春跃.大肠杆菌数量动态变化体系的探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9,(1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