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2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刘晓龙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分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现如今,国家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国土与环境是国家发展之根基,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到的破坏日趋严重,成为人类需要长期面对的巨大挑战。基于此,世界各国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谋求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当前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首要环境难题,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并通过探索治理方法、加大宣传与防治力度等措施,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在实际的社会建设过程中,人们没有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引用,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危害

1.1沟壑增多,减少森林覆盖率

由于过度的森林采伐和不合理的土地开垦,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天然林的数量和林分的生态能力不断下降,森林生态系统逐渐失衡,土壤难以充分涵养降水,致使土壤侵蚀加剧。实践表明,坡面更易形成水土流失,由于坡面植被稀疏、坡度大、表层涵水能力低、坡面截流能力弱,暴雨发生时土壤入渗速度远远小于降雨强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河流改道冲毁道路和农田,部分林地及坡耕地产生侵蚀沟,地块支离破碎,破坏地面的完整性,部分坡面出现滑坡现象,导致可利用土地逐年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

1.2水生态恶化,水资源分配失衡

生态环境是一个生物、大气、土壤、水等诸多因素有机关联的复杂系统,不同因素之间维持着一定的平衡关系。土壤侵蚀既会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还会打破系统平衡,阻碍植被的生长,削弱生态系统滞缓径流和调蓄水源的功能,水资源分配失衡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各种旱涝灾害频发,甚至会导致部分生物和人类的生存危机。

2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2.1做好区域水土流失的针对性治理

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水土流失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严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水土流失的区域一般是呈线状和点状分布的。为了使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能够得到控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对相关的水土流失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找到相关的原因,在能够根据水土流失的地区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实际的原因制定不同的生态修复的方案。例如在线状土壤侵蚀的区域,可以在施工沟的两侧种植一些根系发达的植物。对于点水土流失的现象出现,可以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种植一定数量的被子植物。此外,对于雨蚀量冲击力比较大、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对其进行综合生态治理十分有必要。

2.2营造生态防护林

造林时间:种植时间设计在春季造林。选择春季造林时,应在清明前后(即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这时,气温回升,土壤湿润,土温增高,有利于苗木生根发芽,造林成活率高,生长期长。

种植方法:人工植苗。植苗造林时,苗木失水过多,其生理机能就受到破坏,苗木就会死亡。因此,采用随起随运、针叶树苗要根带土球并包扎草绳、阔叶树截干并泥浆蘸根、假植和覆膜等有效的林业造林新技术,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栽时要使根系舒展,要踏实土壤,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种植要点是“选好苗,护好根,深埋踏实”。具体来说就是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育良好和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起苗时少伤根,运苗后不晒根,栽植时不窝根,栽后进行地膜覆盖,以增加保水性能。

季节要求:雨季施工,七月上旬至八月上旬,秋季施工: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下旬。草坪、地被植物栽植季节建议在四月至九月下旬。如遇到反季节栽植,需栽种带土球苗及特殊处理措施以保证栽种效果及成活率。

落叶树应在春季解冻以后发芽以前,或在秋季落叶以后冰冻以前进行,常绿树应在春季解冻以后发芽以前,或在秋季新稍停止生长后,霜降前进行。

2.3完善河道生态治理流程

水源涵养林主要包括围网、水源涵养林及六边形空心生态砼护坡、石笼等几部分构成。围网(隔离网)是一重防护,为防止人类活动对水质造成不利影响,生活垃圾达到阻隔,例如雨水径流、喷洒农药、果园径流、洪水入侵等,沟道干净了,水质得到净化。水源涵养林及六边形空心生态砼护坡是二重防护,植被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气等农业废物进行吸收过滤,深根系植物将根深入地下,增强土壤抗冲刷能力。石笼是三重防护,防水土流失,过滤杂质以免进入河道或者沟道。

2.4加强科研,为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1)完善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开展技术研究,让各级科研院负责技术研究,同时也可以发挥民主自由,调动民众参与到其中来,让民众大胆提出建议,并且及时采纳有效合理的意见。保证了生态修复工作的有序进行。将科学指导理论与各地实践证据相互结合,因地制宜的根据地区的实际入手,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多样化模式。

(2)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监测指标体系。对生态修复区域进行长期观测,可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多有效且真实的数据。为了保证数据有效性,可以在工作中应用“3S”等先进监测技术,有机整合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科研机构的生态监测网络,形成高效的生态修复监测体系,从而更好地支持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

2.5实行退耕还林(草)、以粮代赈政策

根据实测记录资料可以发现,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坡耕地是引起水土流失的源头。若想改变当下水土流失状况,应在25°以上的陡坡地上实行退耕政策。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草)、以粮代赈,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落实不仅能加快陡坡耕地的退耕速度,还能为群众增收提供契机。因此,政策支持是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的助推剂,对促进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存在“人定胜天”的挑战思维,而不曾想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正是利用自然本身的力量改善水土流失现状的一种修复模式。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构建良好社会氛围,可以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将水土流失生态修复作为重点工作,正确理解生态修复与人工修复的区别与联系,用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短暂经济利益的典型实例引导和教育群众,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充分认识生态修复的意义以及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系统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与社会参与感。

结语

在社会发展高速前进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问题频发,水土流失显然已经成为生态环境的一大严重威胁,如果不加以改善,便会制约社会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不断探寻科学有效的方法,并且要将保护环境的意识落实到每一个公民的身上,引发全民参与意识,促进生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志坚.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措施的应用探索[J].中华建设,2021(01):51-52.

[2]张志强.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珠江水运,2019(17):100-101.

[3]张华.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3):14-15.

[4]王锁.“降水———水土保持———径流”统计模型在辽宁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效应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地下水,2015(0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