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种植修复应用的根膜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2

口腔种植修复应用的根膜技术

1 刘相武 2 黄东瑛 3 邱莎

吉林省一汽总医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62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修复中选用根膜技术的价值。方法选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区间接收86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研究,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n=43,选用传统种植)、观察组(n=43,选用根膜技术),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口腔功能、协调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语言功能(85.61±4.25分)、咀嚼功能(91.52±3.94分)、咬合对应度(88.51±6.91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协调率(97.67%)高于对照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08,P<0.05)。结论根膜技术与传统种植相比可能出现根片暴露、根片吸收等生物并发症,因此在尚无更丰富的组织学证据和长期随访数据前,根膜技术在常规临床实践中应谨慎使用。

关键词:口腔;种植修复;根膜技术

引言

目前,拔牙后牙槽嵴的吸收对于种植修复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特别是在前牙区牙齿缺失后,菲薄的唇侧牙槽骨壁会发生明显的吸收改建,同时软组织会伴随骨吸收向根尖方向退缩及塌陷,从而极大地影响前牙区的美学效果。此外,拔牙后牙槽嵴体积的损失和形态改变还会影响种植修复的远期预后效果,导致种植体失败。为克服拔牙后软硬组织的吸收,许多技术被引入,如微创拔牙、位点保存、即刻种植等,但这些技术并不能完全补偿由于束状骨血供受损所导致的骨量缺失。近年,根膜技术被引入并逐渐开展,成为种植领域应对这一难题的新兴技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86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均选自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区间,按1:1比例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中男/女=23/20,年龄均值(37.52±5.11)岁;牙龈缺失时间均值(3.35±0.21)年。对照组43例中男/女=22/21,年龄均值(37.88±5.21)岁;牙龈缺失时间均值(3.42±0.1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经X线检查确诊为附着龈缺失或不足者;(2)无手术禁忌证者;(3)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4)角化牙龈宽度≥0.5mm者者;(5)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者;(6)骨吸收不明显者;(7)种植区域在后牙区者。排除标准(1)精神及心理疾病者;(2)其他口腔疾病者;(3)急性牙龈病者;(4)临床资料丢失;(5)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6)无法遵医嘱完成治疗计划者;(7)骨吸收明显者。

1.2方法

对照组选用传统种植。观察组选用根膜技术,具体内容如下:

延期种植技术已有明确的研究结果,其在前牙区和后牙区都具有高存留率和成功率。为减少软硬组织吸收,获得种植修复良好的美学效果,从而引入根膜技术,该技术多应用于前牙美学区,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根膜技术即刻种植和常规即刻种植两者术后的临床效果,发现两组种植体成功率相当,但采用根膜技术即刻种植术后的骨吸收量低于常规即刻种植,且具有更佳的美学效果。采用根膜技术植入的种植体均成功结合,红色美学评分为13.5。所有种植体无不良事件发生,面部组织轮廓相比拔牙前变化程度较低,红色美学评分为12。同样,对根膜技术在后牙区的应用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留的根片对维持磨牙区种植位点的牙槽嵴形态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时提出由于磨牙部位存在牙根过度弯曲的特异性及根膜技术本身的敏感性,因此该技术在后牙区的应用相比前牙区较为困难。

1.3观察指标

(2)根据附着龈黏膜宽度判定临床疗效,评定级别:宽度增加2~3mm(显效)、宽度增加1~2mm(有效)、宽度增加0~1mm(无效)。临床疗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根据语言功能、咀嚼功能、咬合对应度等评价口腔功能,每项分值100分,得分越高口腔功能越高。(4)根据龈缘外形与附着点的重建效果评价重建协调率,0~50分表示重建有缺陷、51~85分表示重建协调、86~100分表示重建十分协调。重建协调率=(十分协调+重建协调)/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2c66b1372001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统计两组临床疗效

与对照组83.72%的临床疗效相比,观察组(97.67%)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临床疗效[例(%)]

62c66b1372001_html_ef6b41bb33657a94.png

2.2统计两组口腔功能

观察组语言功能(85.61±4.25)分、咀嚼功能(91.52±3.94)分、咬合对应度(88.51±6.91)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口腔功能(分,x±s)

62c66b1372001_html_9beaa6764d546db4.png

2.3统计两组协调率

与对照组81.40%的协调率相比,观察组(97.67%)明显更高(P<0.05)。见表2。

表2协调率[例(%)]

62c66b1372001_html_57311b5d953c47d8.png

3讨论

拔牙时的创伤和牙周韧带血供的丧失是导致拔牙后牙槽嵴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上颌前牙区,该区域唇侧骨板较薄且大部分血供来自牙周膜,拔牙后不可避免地导致骨板吸收及覆盖软组织的塌陷,从而产生美学问题。使用牙根浸没技术来维持固定局部义齿修复时桥体区的牙槽嵴形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牙根保留疗法引入种植领域,并将其命名为根膜技术,即保留拔牙窝内唇颊侧部分根片同期完成即刻种植,从而保留了根片唇颊侧的束状骨-牙周韧带复合体,保证了牙槽嵴良好的血供,基于生物学原理避免常规拔牙后所引发的唇颊侧牙槽骨吸收。对采用根膜技术即刻植入的种植体进行了人类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唇侧骨板由健康、完整的牙周韧带支持营养,无任何吸收迹象;种植体形成良好的骨结合,并在其表面有大量的致密成熟骨,骨与植入物的接触百分比为76.2%;种植体和根片之间的大部分间隙被致密的成熟骨填充,只有冠方部分存在非浸润的结缔组织。由此可认为,保留唇颊侧根片与即刻种植相结合不会妨碍种植体骨结合,还可避免拔牙后唇颊侧骨板的明显吸收。根膜技术同样会出现螺丝松动或折断、基台松动或折断、种植体折裂、修复体崩瓷、松动或脱落等这些种植修复的机械并发症,对此应该严格把握种植适应证、合理设计种植修复方案以及重视种植修复后咬合关系的调整,从而避免机械并发症的发生。

结束语

根膜技术是一种有前途的美学区种植修复方法,它在减少拔牙后软硬组织吸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软硬组织移植手术的干预,在缩短整体治疗时间的基础上取得最佳的美学效果,但该技术尚需要更丰富的组织学证据和长期随访数据来进一步证明临床疗效,因此在常规临床实践中应谨慎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昕.口腔种植修复和常规修复用于牙列缺损治疗中的效果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35):22+33.

[2]闫圣杰,周聪,刘金,许香娜,杨云,陈鑫,兰晶.上颌前牙区应用根膜技术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观察[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9,37(06):615-620.

[3]黄加洁,庄春笛,李晓捷,黄志碧,李昊.单颗牙种植修复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36(11):1737-1742.

[4]田军官.口腔种植修复与常规修复治疗牙列缺失的效果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6):69.

[5]蒋尚飞,刘洪,颜成东,董海岛.牙列缺损行口腔种植牙修复与常规修复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J].名医,2018(0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