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公园城市思想下的城市更新路径探究—以成都升仙湖片区有机更新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3

 立体公园城市思想下的城市更新路径探究—以成都升仙湖片区有机更新为例

周凡琳

上海同设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200092

摘要本文以成都升仙湖片区的城市更新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立体公园城市的由来以及概念、特征进行解析,其次对背景进行研判,紧跟成都构建公园城市的政策指引,指出升仙湖片区的城市更新从区位优势、交通情况、生态人文、现状用地等层面采用立体公园城市更新路径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蓉北商圈升仙湖商务区城市设计项目,提出升仙湖“立体公园城市”发展的四大策略,包括天府大道一轴引领的立体公园城市示范区功能的构建、依托成都北站拓展超级TOD并合理组织立体交通、打造5D公园时代无界互融的立体生态空间、整合公共服务设施采用垂直布局的社区综合体,以问题为导向从功能布局、交通、生态等方面,探究一条适合升仙湖片区的城市更新路径,力求为公园城市新理念下的城市更新发展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立体公园城市TOD成都蓉北商圈、升仙湖城市更新

1.概念解析

1.1立体公园城市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调研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全新范式和全新理念——“公园城市”。其实质是生态生活生产平衡统一的发达社会形态,是 “人城境业”深度相融的大美城市形态。立体公园城市则是对公园城市理念的升华,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的公园城市模式。

1.2立体公园城市特征

人本性,公园城市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以生活为导向的城市建设模式的转变,通过设施嵌入、场景带入建设多样场所,实现建造空间到营造场景的转变。

生态性,在尽量保持现有城市结构情况下,整合盘活现有的生态资源,将生态融入城市,让公众可以体验更具活力的小的绿地开放空间。

系统性,是在符合公园化环境的要求下进行城市建设,把城市变成系统的、立体的大公园,使城市多维空间和公园形态有机相融,实现“园中有城,城中见园”。

2.研究对象——成都升仙湖片区背景解析

2.1政策向导

《成都市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导则》中明确提出公园城市更新应以人民为中心;《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从绿色发展、生态本底、空间格局、低碳生活等多个层面对成都建设美丽公园城市提出了相应指引。

同时成都也明确了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各阶段的目标:近期计划公园城市到2025年初步显现特点,2035年基本建成。由此可见,成都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势在必行。

2.2区位分析

升仙湖片区位于世界最长城市中轴线—成都南北中轴线沿线,该轴线是成德眉区域战略经济走廊、纵观3000年的古蜀文化轴、公园城市生态文明轴。依托成都北站门户枢纽优势,占据蓉北商圈核心位置,未来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新门户”与“新高地”,成都立体公园城市的示范区。

2.3交通情况

高铁临边,立体交通,四通八达。片区南紧邻成都站北侧,有三条高架穿过,5条地铁经过,对外交通便捷,在1小时交通圈内可至成都南站、东站、西站以及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机场。但是过境高架交通对地块内部交通形成了一定阻隔,使内部交通微循环不畅。另外基地轨交站点虽多,但分布分散,缺少核心区,不利于片区TOD的形成。

2.4生态人文

自然禀赋优异,北有凤凰山,内有沙河生态廊道,山水相望,生态格局秀美。地块内的升仙湖是2.5环内稀缺湖区资源。升仙湖地块拥有丰富的绿地资源,如沙河公园、升仙湖公园、驷马桥场遗址公园、双水碾公园。基地内沙河绿廊连贯,但各绿地要素缺乏串联,尚未形成网络系统,绿地覆盖满足500米见园的要求,大型公园1000米半径没有都实现覆盖,绿地总量尚有提升空间。

深厚的古蜀文化奠定了基地的人文底蕴,地块内的羊子山祭台是全国最大古祭祀台遗址,是古蜀文明的源头。作为成都古蜀最早的遗迹,羊子山的地下文明是成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2.5现状难点

现状片区大部分为建成区,以居住用地为主,商业文化用地为辅助,现状人口基数较大,公共服务设施超负荷,而规划片区内留改建比为5.8:1.4:2.8,可拆除新建的用地占比不到30%。在存量规划土地资源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如何营造功能多元的活力空间实现职住平衡;如何解决现状复杂交通对地块的割裂及联动发展的不利因素;如何在现状用地条件有限的基础上连绿成网、构建连贯的绿化体系;以及如何满足片区人口需求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都是该片区更新的重点和难点,立体公园城市为升仙湖片区的城市更新提供了一条可探索的路径。

3.“立体公园城市”发展策略

3.1立体功能构建——立体城市+公园商务区

天府大道北延线是区域战略走廊,也是升仙湖地区最重要的空间轴带。融合成都站与天府大道北延线是升仙湖地区面临的第一个课题。作为蓉北商圈发展极核——成都站因受已建区转型难度限制,出现圈层扩大效应,即原高铁站1公里核心圈层功能(商务、商业、酒店等)可沿天府大道北延线中轴向北拓展。通过天府大道一轴引领立体公园城市示范区,彰显门户,营造立体活力空间。

结合成都站、天府大道北延线产业轴线,发挥成渝双城枢纽门户作用,发展区域总部经济、商务营销总部经济、区域金融服务功能,围绕人城境业这四大维度,布局交通枢纽、总部办公、商贸交流、潮流设计、高端酒店、配套居住等业态,构建多元网络立体城。

成都站上盖开发及枢纽优化方案将成都站极核拓展,天府大道中轴及高铁核心功能圈层向北延伸的重点开发组团采用“立体城市+公园商务区”的模式。

立体城市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向空中纵向发展——借助核心区生态景观建筑群与超高层地标,为区域内各个功能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容量;地面解放——更多的空间可以留给公园绿化,形成多元化的交流场景,为休闲活动及产品发布和展示提供充裕的场地,增强了城市的活力与吸引力;向地下发展——充分利用轨道节点的聚集辐射效应,开发地下空间,布局活力商业、绿色停车等功能,并用地下廊道连接。

公园商务区强调垂直复合开发,构建树林层+灌木层+地被层+地下层的“四层空间模式”。立体城市+公园商务区的模式实现了城市功能的立体化布局,使城市与功能、城市与公园、建筑与绿化无界融合,营造出与人友好、城境业和谐统一互促发展的空间。

3.2立体交通组织——超级TOD+立体慢行活力环

3.2.1便捷的交通互通。重点梳理站北商务区,按国际商务区密路网原则,尽可能形成均质的方格网,并与高架路做好衔接,解决了断头路、路口接不上、内部交通循环不畅等问题。北站采用高铁站平台和上盖模式,将对外交通、城际交通、城市地铁和市内交通有机融合,结合二三层平台及绿道的打造,形成最快捷的多元立体交通互换窗口。

3.2.2立体公园城市与公共轨交的衔接。片区内有多条地铁线路及站点,规划构建城市走廊计划,将以火车北站为核的单核TOD升级为4核超级TOD,在蜀祖路站和火车北站之间的南北向轨道交通增加一个换乘枢纽,同时地下通道全部打通,组织城市地下枢纽走廊,实现火车北站、蜀祖路站、升仙湖站三者互相转换的城市枢纽核,形成升仙湖TOD整体活力圈。其功能集合了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地下走廊、地铁站点于一体,该超级TOD将地下轨交与城市地面各个功能紧密衔接并高效疏散,实现私家车出行与公共出行的便捷互转。是成都对内与对外的交通衔接,也是立体公园城市地下与地上的互联互通。

公路旁的轨道上行驶  描述已自动生成3.2.3立体慢行系统的构建。升仙湖立体慢行环是一条高线活力共享环,采用立体架空连贯的慢行环线,打破了现状道路对空间的阻隔,融合了公共出行、民生服务、绿色康体三大功能,是一条功能复合的多彩环路。

作为开放生态环,环湖渗透,强化了以升仙湖为核心的生态景观空间,串联着公园绿地、滨水空间以及各类服务设施,是立体公园城市必不可少的平衡职住的生活圈纽带。依托中央步行绿道衔接地下空间和地上15分钟生活圈,实现了地铁站点、各类服务设施的高效便达,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市民便捷舒适的出行需求、生活服务及绿色休闲运动等需求。

同时,升仙湖立体慢行环还是一条趣味文创环,沿线丰富的文化活动设施为其赋能增彩,注入成都以羊子山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使其成为传承和宣扬城市文化精神的场所,可以让人们慢行中感受城市之魂的文化纽带。

3.3立体生态空间——5D公园时代,无界互融

立体公园城市是立体城市下的5D公园时代,拓展升仙湖生态高地优势,通过三级绿网,带状绿地作为绿廊,延申大型市级公园生态效应,实现500米见园;充分利用20处口袋公园、社区绿地,承载共享互动活动和交往空间,实现300米见绿,形成系统化的城市开敞空间,解决现状绿地不成网的问题。

对升仙湖和沙河水系进行扩展,打造世界级商务区中央滨水公园,向南北两侧渗透公园绿化空间,实现大型公园1000米半径全覆盖,水绿成脉,以升仙湖公园联动沙河公园、羊子山遗址公园及双水碾公园,利用沿路带状绿带串联各类公园,形成生态历史人文的互动,构建基地大的生态网络格局。

传统公园立足于0米平面空间 ,面对升仙湖地区城市更新用地紧张、地块开发强度大的情况,需要从-Y米、0米和Y米多维度平面考虑,增加绿地空间。依托屋顶花园、高空庭院、二层空中廊道、地面公园绿化、地下绿地广场构建5D公园,具体措施如将消极的高架桥下灰色空间变为有生机与活力的立体休闲公园,高架桥下的活力休闲公园——充分利用北星大道高架桥下空间,通过藤蔓植物优化桥墩、路面侧边和路下的空间,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降低高架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这些植被可作为雨水收集系统的组成部分,并在高架下增加绿色服务厅;除各类公园绿地外,在建筑内外场景中增加绿地空间,利用退台建筑打造多平台空中庭院,增加立面绿化空间,使升仙湖片区成为人城境业融合的无界公园。

3.4立体公共设施布局——高效集约,高品质

《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建设技术导则》鼓励公共服务设施集中集约建设,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应根据服务半径、服务区域、人口规模,按级别与类别进行规划布局,可采用社区综合体的建筑形式,模式可参考垂直布局、水平布局和混合布局。

升仙湖地区以低碳社区为蓝本升级配套服务设施,划分4个“15分钟公共服务圈”,包含1个产业社区,3个城镇社区(参照《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对公园社区的划分类型)。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每个公园社区中心设置一个高品质社区综合体,整合公共服务设施垂直布局,功能有社区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日间照料、司法服务、农贸市场、健身中心等,并为不断增长的服务设施预留出空间,化解了不断增加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

4.结语

4.1规划延伸思考

升仙湖地区作为城市更新项目,如果要构建与蓉北商圈发展定位相匹配的产业轴线和组团,按最大可能性腾挪未来立体公园城市发展空间,而老城区地少人多拆迁难度大成本高,测算下来在土地回款及增值部分与综合成本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而如果仅保证贯通天府大道北延线及构建部分的产业空间,缩减搬迁范围降低拆迁成本,那么资金基本可以平衡,但是与理想的立体公园城市规模及效应间又会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开发以及地区门户形象地标的构建需要,必然会有部分组团开发强度较高的情况出现,而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对建筑层高提出了严格限制;同时住建部也发布了对大规模拆除、增建及搬迁严格控制的通知,鼓励拆迁就地平衡。这使得城市开发的市场经济压力、建设规模与国家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在城市更新中开发规模与经济、政策的平衡也是升仙湖立体公园城市从规划到落地、实现后期可持续发展必须权衡好的问题。

4.2实施保障措施

立体公园城市在尚处于理论体系的深化与完善阶段,从规划到落地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应当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提供更多利于公园城市的政策支持,明确公园城市的指标评价体系,为立体公园城市从规划到落地提供保障。同时还要加强立体公园城市的理念宣传,提高市民认可度,鼓励市民参与到立体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在当前用地紧张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好增量与存量、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开发上突出重点项目的开发,以轴带面,以环串点,明确开发时序,循序渐进中有序推进城市的有机更新,为立体公园城市的落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1]  张亚楠.无边界公园城市示范区城市设计探析—以成都简州新城龙马湖片区为例 [J].规划师,2021(12):72-77.

[2]  陈研新,于业龙,李星月. 川渝地区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以四川广安打造野立体公园城市冶为例[J].价值工程,2021(16):22-25.

[3]  金元浦. 公园城市: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新高度[J].江西社会科学,2020(12):23-30.

[4]  刘洋,张晓瑞,张奇智. 公园城市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20(1)

[5]  杨雪锋. 公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中国名城,2018(5): 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