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散文审美化教学——以《草原》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小学散文审美化教学——以《草原》为例

田宇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义务教育阶段对于散文的选材,大多是文质兼美,语言凝练的文章,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文本的剖析,却忽略了审美化教学。所以在散文阅读教学的同时,教师可以同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得阅读教学审美化,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教师可以从感受文本语言之美,感受文本意蕴之美展开教学。

关键词:散文审美教育;语言之美;意蕴之美;审美体验

一、通过指导朗读感受文本语言之美

本文是以六年级上册的《草原》一文为例,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的情境充满了诗情画意。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难点。

六年级对于小学而言属于高年级,到了高年级学段,语文的阅读教学更偏向于指导学生进行默读,以达到高效、快速的阅读目标。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朗读的方式,将教学文本声音化,因为朗读也是学生感知文本的重要方式。结合散文文本,将感受与景色巧妙融合起来这一重要特征,默读就不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音韵美,情境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一句是老舍先生初入草原时所见之景和感受,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指导学生在两个“那么”处加重语气,语速舒缓,更能表达出老舍先生初入草原时的陶醉,享受以及内心的愉快。这也就是说学生在朗读时,可以融于自己对于这段文字材料的理解,他解读到的文本中作者是怎样的感受,都可以通过朗读时的声音、语速、语调、停顿传递出来。又如文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如何让学生生发出,体悟出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呢?教师就可以将阅读理解和朗读指导结合进行,同时可以借助和草原有关的音乐,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代入观察者的角度,去慢慢欣赏老舍先生的所见之景,所闻之声,心之所感,去体会情因景生,景因情美,二者交融在一起,方能做到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来“美读”这一概念,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朗读出来,该享受的时候享受,该担忧的时候担忧,该愤怒的时候愤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范读的作用。比如在《草原》这一课中,我针对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提问,当蒙古人民骑马来迎接的时候,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只回答了“开心”,便不知道如何表达了。此时,我对文章第二部分的个别语句进行了范读,“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我在范读的时候在“快了,快到了”这一句我加重语气,加快语速,音调稍高,学生们通过我的朗读,立即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悦,急切和期待。

本文有很多对于草原美景的描绘,在赏析语句时,可以通过朗读指导读出草原带给人的愉悦,舒适之感,以及一碧千里的草原给初来乍到的远客带来的震撼。虽然学生可能没有亲眼看过大草原,但是通过创造性的朗读,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能看到成群的牛羊漫步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看到湛蓝天空上得朵朵白云,看到线条柔美的小丘,看到明如玻璃带子的曲折小河……领略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老舍先生对草原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及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美好情谊。

二、创设情境,感受文本意蕴之美

人们爱读散文,是因为平时婉转的文字中总包含着说不尽的意蕴美,值得人细细品读,反复的挖掘。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方面是表达他对草原迷人风光的喜爱之情,另一方面就是展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后者我在教学时主要是抓住文末的那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初读,学生很难理解两个民族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文章中语句,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体会文本的意蕴之美。在解读这一部分时,我主要聚焦的是课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即喜迎远客和主客联欢。在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们提问“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蒙汉情深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紧接着让学生对相关语句进行圈画;学生会找到蒙古人民从几十里远外的地方来迎接,体现他们的热情好客,以及接到客人后热情的握手,攀谈,盛情款待。在此处,我给学生创设的第一个情境是:如果你是蒙族人民,刚见面,你紧握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学生会自动代入主人的角色,有的学生说:“一路颠簸,辛苦了!”非常具有主人翁的特点;又如“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据此我创设了第二个情境,如果你是那位七十岁的老翁,敬酒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反观,作者一行人又会说什么呢?他们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呢?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联系生活实际中,大人们在一起吃饭的情境,回答十分精彩,譬如“什么都不说了,全都在酒里了,欢迎你们大老远的来!”“没什么山珍海味,只有些当地特色,尝尝哈,招待不周见谅哈!”……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这样的小情境充分调动起来。

通过创设这样的小情境,书上几行文字瞬间在学生的脑海里变成了有声有色的小场景,仿佛现实发生了,这种代入角色的表达方式也更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理解人物的主要情感。最后再回到那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学生便能想象出作者一行人分别时的情境了,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不忍分别,依依不舍的情感了。

散文中,文章的意蕴美是远远超过那几行文字的。特级教师黄厚江指出的散文文体的审美特征:“读现代散文,读人写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情深”,体验惜别的不舍,去体验作者的所思所感,从而获得更深的审美体验。

小学散文的教学,教师要学会发现一切“美”的因素,包括语言美,文化美,意蕴美等等,带领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每一丝跳动的情感,教会他们认识美,发现美,发掘美,甚至是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和文本,和作者形成多元的对话,从而进入审美意境,获得审美体验,让散文不再“晦涩难懂”,不再“平淡无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2]许芳芳,《老王》课例比较研究:以王君、肖培东、黄厚江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