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卜蕙菁

浙江大学结算管理中心310027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我国事业单位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这使得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现如今市场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很多事业单位意识到了必须对经济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相应的问题,进而提升经济管理的效率,推动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有关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举措,希望对行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最终为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关键词:新形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问题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在这新形势下,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在这时代中,使得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显得越发困难。在这市场经济环境中,从事业单位的角度上来看,为了将这一状态摆脱掉,促使其以后更好地发展,需要在新形势背景下,其经济管理等方面,将相应的管理目标进行明确,在此为依据下,其现有经济管理措施基础之上,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采取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水平,进而为事业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风险管控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部分资金通常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因而事业单位非常依赖于财政,这样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另外,部分事业单位风险管控意识比较薄弱,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问题。加上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很多事业单位在运营时压力变得更大,市场经济参与度逐渐提高,经济来源也变得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风险。

1.2缺乏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很多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对经济管理有所忽视,因此对引进经济管理人才也不是很重视。第一,大部分事业单位尚未设置相应的部门专门负责经济管理,而且也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很多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是让财务部门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经济管理通常只停留在财务管理层面,在预算管理及成本费用的控制、无形资产的管理等方面还非常薄弱,这样就会使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水平一直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二,在我国一些事业单位中,领导层很多原先是技术人员或者行政管理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培训,专业经济管理知识不充足,并且在日常工作时也不重视经济管理,导致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1.3缺少健全的经济管理体制

1)经济管理体制存在漏洞。首先,事业单位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没有在相关制度中做出规定,导致事业单位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多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其次,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有关经济管理问题的处理办法,但是,工作人员没有完全按照处理办法中的相关要求开展经济管理工作,不仅导致制定的处理办法具有形式化的特性,还降低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整体效果。

2)缺少有效监督管理机制。首先,针对经济管理决策工作缺少严格的监督,存在领导人员的主观判断现象。这种依据自身主观意愿进行决策工作的判断分析,使得事业单位经营决策工作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其次,针对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缺少严格监督,很容易出现消极执行或者不执行的现象,促使经济管理工作的职能作用无法发挥,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经营发展,甚至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风险。

1.4固定资产管理不科学

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问题有:固定资产利用率较低,物品闲置现象严重;缺少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规划,流程管控不清晰,监督机制不健全,现有资产处理效率不高等。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与现有的行政管理有着直接关系,相关部门需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管控流程和方案,以此加大资产利用率,降低危险隐患。

2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2.1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

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经济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还需将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在新形势下,市场经济逐渐深化发展,这也使得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为有效抵御风险,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人员必须提升风险防范能力,还应对贷款资金加强管理,在进行贷款之前必须将评估和分析工作做好,对单位的偿债能力也应进行全面的预估,这样才能确定贷款的金额及期限。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领导也应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并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发挥出自身的管理作用。另外,事业单位还需要切实提高还款能力,重视资产负债率,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把还款能力及资产负债率作为重要的内容,以免给事业单位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

2.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1)建立起专职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个工作岗位之间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工作岗位制度,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2)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的用人机制,加大高素质且强技术的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提高工作岗位的薪资福利待遇,为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提供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最后,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教育培养工作,优化教育培训内容,提高经济管理技术人才专业素质。

2.3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对于各项工作的落实,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在经济管理体制完善过程中,先要加强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保障经济管理工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循,且利用制度来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进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另外,确保责任制的落实,合理划分人员工作任务及职能,增强经济管理的时效性、科学性;加大监管力度,促进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时发现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降低风险隐患,使事业单位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最后,做好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制度,深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明确自身工作要点,落实责任义务。

2.4强化预算管理

在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预算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借助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等环节,可以有效地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的全过程管理,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效率。预算编制的过程其实就是优化及使用资源的过程,为有效强化预算管理,事业单位需要利用预算的形式提升各个部门的成本控制意识。由于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事业单位应借助预算管理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在对年度预算进行编制时,事业单位必须结合固定资产数量及其具体使用情况,从而确保计算及预测的合理性,让预算编制可以将固定资产的价值及使用情况反映出来,这样在后续的资产管理过程中就能够有相应的参考依据。只有强化预算管理,才能提升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效益,从而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为了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要转变自身的传统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并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制,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而通过加强财务风险防控机制,降低事业单位经营发展过程中经济风险的发生,提高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保证事业单位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