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挑战与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挑战与路径

钱亚南

江苏智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省连云港市  222000

摘要:全球正在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中国正致力于建立新形势下的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大局,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发展阶段,做好碳中和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源安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碳中和;挑战;路径

1导言

碳中和的实现将打破原有发展模式的高碳路径锁定,势必会对传统产业,尤其是化石能源行业及相关产业,产生巨大冲击;但伴随着的经济结构转型、能效水平提升、能源体系重塑、新型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低碳理念普及等,其亦将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并延续增长态势。更为重要的是,碳中和为中国转换发展思路提供了机遇期,由依靠“后发优势”转向发挥“先发优势”,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引领型发展。鉴于此,文章针对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挑战与路径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2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碳中和的挑战

2.1碳排放量基数大

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加速推进阶段,对高碳能源潜在需求远远高于其他经济体,碳排放总量增长迅猛并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能源碳排放总量比重的30.7%。—方面,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化石能源仍是我国能源发电和消费主体,碳排放量在一定时期和阶段还会有所增加,加之我国能源产业自主研发技术相对薄弱和创新模式有待升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减排进程和效果。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大国,其人口众多和发展基数大,人均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仍低,城市化的进程正处于不断加速推进和发展阶段,需新建和翻新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使用碳密集型产品,进一步加剧了碳排放的减排难度和成本。

2.2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继续转变

碳中和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碳排放脱离,即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做出深刻改变,转变至低碳经济方式。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基本形成绿色低碳的模式,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绝对脱钩,碳排放进入稳定下降通道。而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需要提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产业结构需要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能源仍然有巨大的需求,要同时协调经济增长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之间的发展关系是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2.3仍依赖高碳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高度依赖于重工业和高耗能制造业,整体生产要素水平较低并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数字化水平不尽人意较为滞后于发达国家,碳资产金融产品化程度较低。同时,终端能耗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部门,在整个产业其占比较高且碳排放减量难度较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我国不少经济欠发达地方及周边地区,企业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知处于较低水平,仍受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思维模式的限制,习惯和依赖于通过大量的要素投人拉动经济增长,未能自觉地将碳成本和碳管制纳人企业的发展规划,无疑将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能源消耗量大等问题。同时,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资金融资引进不足和科技支撑力度有限、新能源发电价格成本高等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仍以化石燃料作为发电和消费主体。

3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3.1科学制定细化的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

特别是为各部门、各地方近期落实碳达峰工作提供规范和依据,推动形成政策合力,实现安全降碳。尽快在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和重点行业实施灵活性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科学指导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排放部门和重点排放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而非“千篇一律”的碳达峰目标,明确实现路径,真正描绘“路线图”和“施工图”,多做新能源和新经济的“加法”,同时推动“两高”行业尽快实现碳达峰,并且保持合理的峰值水平。在全面评估绿色低碳政策措施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行业与群体制定配套措施,实现社会公正转型,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对“双碳”政策的接受度和支持度,推动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避免采取短期性、极端化的碳减排措施。

3.2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先,科学规划和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深人推进和开展大规模低碳土地整治、国土绿化,合理减少无机化肥用量和河流营养盐排放量,停止植被和湿地破坏性开发,扩大能源作物种植规模和森林覆盖面积。对缺氧酸化海区、海水养殖环境进行观测和实施负排放,对滨海地区、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碳通量监测和综合评估增汇效应,建立海洋负排放和滨海湿地蓝碳示范区,研发海洋碳汇核查估算、海洋地质碳封存等技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其次,政府要率先垂范和建设节约型政府,强化公众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和低碳发展意识,深人对“碳中和”目标的认知和理解,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资源禀赋,以“我要减”践行零碳出行和绿色消费模式,形成“大环保格局”。另外,自觉和主动地列出节能减排的清单,积极开展与各国减排相关技术和减碳价税的深人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和组建碳减排政策的多边合作平台,构建全球气候治理新体系和良性竞合的长效机制。探索“碳中和”技术创新和共享节能减排技术,义不容辞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发展水电以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国际气候防治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沿线减排举措。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不同阶段设置必要的“玻璃门”和“锁”,量化并防范别国碳排放转移的风险和影响,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及实现全球“零碳未来”的愿景。

3.3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转变

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能源利用高度依赖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基础就是推动能源生产革命与消费革命,优化能源供应体系,大力促进清洁能源供应替代化石能源供给。能源生产方式转变与能源供给体系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健全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一方面,既要关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稳步提升清洁能源的比重、拓宽非化石能源的用途与范围;另一方面,又要聚焦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放弃煤炭化石能源,要推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优化开发非常规油气能源结构,稳定有序促进油气资源对煤炭资源的替代。能源消费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就是能源消耗过程中排放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抑制高碳能源过度消耗,首要在于改变能源利用思维,要摒弃依靠高耗能加快经济增长的观念。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着意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强度消费总量。

结束语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减排工作仍面临着诸多“卡脖子”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破解难题。应科学制定细化的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目标,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同时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转变,从而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晓龙,崔磊磊,李彬,杜祥琬.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高质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3):1-8.

[2]李继峰,郭焦锋,高世楫,陈怡.我国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分析[J].发展研究,2021,38(04):37-47.

[3]彭文生.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选择、挑战及机遇[J].上海金融,2021(06):2-7.

[4]魏文栋,陈竹君,耿涌,蔡闻秋,刘瀚斌.循环经济助推碳中和的路径和对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09):103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