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教育岗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及服务研究——以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8

欠发达地区教育岗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及服务研究——以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为例

杨婉丁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乡村振兴必先振兴教育,为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校毕业生也要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成员可以直接接触欠发达地区、直接发挥影响作用,本文采用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进行深度访谈的形式,探析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在对高校毕业生吸引方面的积极因素及消极因素,明确高校毕业生在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上所遇到的问题,以求提出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人才吸引新思路、人才服务新方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研究生支教团;欠发达地区;人才吸引;人才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要实现乡村振兴则教育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奠基石,具有基础性和普惠性。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强基固本的作用[1]。通过“以教促智”高效推动欠发达地区内生动力的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农村教育质量的改善重点是农村教育人才的发展。根据2020年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显示(表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中学教职工数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2020年全国GDP数据排名前三的省份(广东、江苏、山东)平均教职工数量约达到了517435人,而排名后三的省份(宁夏、青海、西藏)平均教职工数量仅约为29837人,不足前者的十七分之一。这充分说明了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人才从数量上就远远少于东部发达地区,人才数量的不足直接影响到教育覆盖率、教育质量等方面,不利于乡村教育的发展。因此,为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推动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的改善,提升欠发达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表1:普通中学教职工数(总计)

单位:人

地区

专任教师

行政人员

教辅人员

代课教师

兼任教师

总计

广东

571290

14996

25777

384

401

612848

江苏

364809

6460

15403

3984

492

391148

山东

517699

8605

18706

2896

405

548311

宁夏

34496

358

824

1176

50

36904

青海

32344

257

294

528

51

33474

西藏

18802

146

180

6

0

19134

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是由共青团中央以及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在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中进行人员选拔,以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为主要目标,采取接力轮换的方式不断的向欠发达地区输送优质教育人才。面向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能够直接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人才,推动改变当地教育状态和精神贫困现象,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是针对欠发达地区基层教育的需要提供对口的支持与帮助。因此,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成员直接的、彻底的参与到了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教育。

本文采用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进行深度访谈的形式,探析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在对高校毕业生吸引方面的积极因素及消极因素,明确高校毕业生在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上所遇到的问题,以求提出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人才吸引新思路、人才服务新方法。增强高校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任职意愿,扫清高校毕业生在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所遇障碍,推动更高数量、更优质量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到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以教育促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本文的30位访谈对象分别来自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贵州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九所学校研究生支教团,涵盖了“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和“双非”高校三个层次,访谈对象均参与了长达半年以上的具体实践活动。访谈采用结构化访谈形式,以非官方社会调查的形式进行访谈,目的是使被访谈者不受约束,畅所欲言。访谈以“您为什么选择参加研究生支教团”这一问题作为导入,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进行追问,问题均围绕受访者参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影响因素、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

访谈发现,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在内部自发动力以及外部环境激励两个维度都对高校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从内部自发动力角度看,高校毕业生所具有的坚定理想信念是其参与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建设的核心;对志愿服务活动兴趣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是其参与欠发达地区建设的重要因素。从外部环境激励角度看,国家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各类媒体对深入欠发达地区建设的充分宣传引导、欠发达地区的独特文化底蕴等原因也对高校毕业生参与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建设具有显著正向吸引力。但同时,在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各种问题。从硬件条件角度看,欠发达地区的交通基础建设不够健全;生活环境仍待优化。从研究生支教团自身看,成员自身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压力过大、教师角色适应困难的问题。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同样影响了研支团成员的具体工作开展。此外,援教学校的文化基础薄弱、学生家长配合度低、本科学校未给予及时的关怀和指导也是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

基于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参与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实践问题的分析,本文基于高效吸引、优质服务的两个方面,从理想信念强化、激励政策完善、宣传工作改进、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系统培训、工作氛围打造、家长角色补充等七个角度,提出吸引以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为代表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新思路。

一、因素分析:毕业生从事欠发达地区教育工作的原因

在访谈信息收集和资料整合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激励、内部自发动力两个角度,提出影响因素分析。从外部环境角度看,国家相关配套激励政策的完善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参加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基础;各种形式的媒介对政策的宣传能够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深入了解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扩大了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影响广度及深度;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服务地的独特吸引力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参与的外部原因。从自身内部因素来看,绝大部分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自身力量为初衷;个人的志愿服务兴趣以及特殊性经历,也是激励高校毕业生人才参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原因之一。

(一)外部环境激励

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国家政策强有力的推动了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一系列丰厚的福利措施吸引了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前往欠发达地区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很多省份在事业单位招考时,针对有研究生支教团经历的报考人员采取一定的加分,以漳州市为例,根据《2021年9月漳州市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方案》规定,参加服务基层项目服务期限为一年(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含研究生支教团),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限报考县(区)、乡(镇)事业单位,可享受笔试卷面分加5分。据此,国家的政策鼓励是欠发达地区能够吸引到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基础。学校、社会中对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或成员的广泛的宣传,显著提升了高校毕业生对研究生支教团的关注度及认知程度,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感受到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现实意义,有效提高了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参与意愿。此外,欠发达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文化底蕴也是吸引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生支教团的重要外部因素。

1.国家政策的正向激励

国家对高校毕业生人才参加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有较为丰厚的激励措施。根据《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管理细则》要求,当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志愿服务期满,将由高校项目办负责协调记入学生档案,同时,全国项目办印发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证书,作为志愿者享受相关政策的依据,按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关规定享受服务期为1年的有关鼓励政策;并且享受对应的生活补贴以及学籍保留等相关措施。

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给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即参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受到锻炼,同时也能享受对应的福利政策,有利于自身后续发展。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提升人的综合能力、展现人的多元个性,使得自身发展由单一转变为多元,由封闭转变为开放,由低水平转变为高水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容,创新了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形式。因此,国家的政策对欠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人才吸引具有较强的激励效果。

2.新闻媒介的大力宣传

国家的激励政策是吸引广大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基础,相应的宣传工作则提高了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在高校毕业生中知晓度,扩大了影响范围,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深入了解到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在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加入到支教队伍中。关于对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宣传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学校宣传和社会媒介宣传。

学校宣传多采用宣讲的方式。通过辅导员或负责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宣传、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巡回演讲等形式。这种宣传更为直接、具体,能够让有参与意向的同学了解更多关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细则,老师或往届成员可直接为其答疑解惑。同学也会更加相信从较为熟悉的老师、学长学姐等所获取的信息、反馈等。因此,学校宣传可以推动有意愿参与的同学更直观的了解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也可以更直观的展示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对往届成员所带来的影响及改变,使有参与意愿的同学对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提高宣传工作的效度。

社会媒介宣传多采用新闻报道的方式。通过报道领导人对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关注、报道研究生支教团优秀事件等内容,让有意愿参与的同学了解到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重要意义及价值。例如通过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内心感受。在社会的层面上宣传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提高宣传工作的广度以及深度。

因此,通过学校宣传以及社会宣传的形式,促使高校毕业生更加了解到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具体内容以其意义价值。以此推动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以青春之心助力乡村振兴,在支教实践锻炼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3.服务地的独特吸引性

麦克利兰在《渴求成就》一书中提出成就动机理论“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欠发达地区条件艰苦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块土地也是“磨炼人、塑造人、升华人”的有力试金石,而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恰好为这部分高成就需求者提供了良好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研究生支教团的服务地为国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这意味着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无疑是有较高挑战度的,因此,部分具有高成就需求的参与者希望通过欠发达地区的支教这种对自身教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要求较高的方式,凭借自身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与教育能力,促进较困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获得自身成就需求的满足。

同时,欠发达地区多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独特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也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较强吸引力,部分成员以增加自身生活阅历为目的之一,增强其参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动力。

(二)内部自发动力

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自身,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志于为祖国发展、乡村振兴实现做出贡献的内在动机是支撑其前往欠发达地区参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核心要素。此外,对志愿服务活动本身是否具有浓厚兴趣以及曾经是否接受过志愿服务是高校毕业生是否参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重要影响因素。

1.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理想信念是高校毕业生参与欠发达地区建设的核心因素,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更主动的投身于欠发达地区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身力量。访谈发现,绝大部分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加入初心是为了更好的承担起高校毕业生的历史使命,以实际行动回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参与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在之前的长期学习和生活中,就已逐步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为指导,将自身学习生活与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以期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为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合理衔接做出自身贡献。

参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学生党员占大多数。作为中共党员,其本身就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能够做到充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直接面向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无疑是给了这部分参与者一个实践的机会。

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直接面向欠发达地区,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促进服务地的教育事业发展,为当地乡村教育振兴直接助力。因此,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高校毕业生更加倾向于参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

2.兴趣及特殊经历引导

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研究表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智力高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相比,显出更占优势。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占有很大的比重。部分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是在自身志愿服务活动兴趣以及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经历的基础上,产生的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参与动机。

此外,部分支教团成员曾接受过志愿者帮助或是曾是支教的被服务对象,在这种经历背景下,其希望将志愿服务精神进行传承。体现出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所倡导的“接力式发展”。因此,个人的特殊经历也会对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参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困境:研支团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在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进行访谈以及相关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其在支教准备、支教开展、支教完成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以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分类依据,从教育外部环境、教师角度、学生角度、影响教育效果的其他主体角度四个方面,梳理出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困难因素。

(一)教育外部环境的问题分析

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外部条件。影响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开展的经济环境主要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影响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规模以及效果。文化环境对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影响则突出表现在饮食文化和宗教文化上,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宗教文化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提出较高的适应要求,援教学校也缺乏及时高效的引导,从而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工作效率产生一定影响。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较弱、地质环境较为复杂、人口密度较低等多重因素,导致高速公路网、公路网密度明显较低。在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支教地区的交通安全隐患也是困扰研究生支教团展开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生支教团不仅承担服务单位的教学工作,还需承担服务地的部分扶贫工作、志愿服务活动等。欠发达的交通条件限制了活动开展地点及规模。同时,由于道路通达度较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及精力,直接导致其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热情积极性不高,意味着活动的实施效果很难预期状态。

2.生活习惯及文化习俗的差异

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多位于西部地区,自然环境也呈现突出的地域性特色。在自然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生活习惯也有显著差异,会出现饮食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例如西南地区的“喜辣”习俗,很多支教团成员并不能适应重油重辣的饮食习惯,更甚至出现急性肠胃炎等各种生理性问题。由生活习惯的差异所造成的各项问题导致支教团成员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

西部地区共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禁忌且多有信教传统。为避免出现冲突,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需要十分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习俗。并且,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需从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志愿服务活动,从而提高活动的实施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援教学校没有针对此方面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进行特别培训,导致成员在组织活动时仅依靠零散常识,活动策划进度缓慢;在开展活动中缺乏针对性知识,不能完全调动民族学生参与积极性,影响活动开展效果。

(二)教育主体的问题分析

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仅有一年的服务期且成员作为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没有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学生思维转换困难的问题。由于援教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多承担了数班教学、跨学科教学、毕业班教学等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紧、教学压力大,出现了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能力与援教学校不相匹配的问题。此外,部分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也存在着过于功利主义思想,将支教当作保研所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影响研究生支教团整体活动的开展。

1.教学任务压力过大

支教团成员均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没有实践教学经验,部分成员本科为非师范类专业,没有扎实的教育学专业知识支撑。虽然高校在支教前会进行岗前培训,但培训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对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政策的讲解,缺乏对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且培训时间过短,很难帮助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内化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只能在支教实践中摸索高效教学方式。但支教时长仅有一年,不能让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实践中慢慢调整,而需要快速的以高质量教学投入到支教活动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对没有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说是一个大问题。

援教学校的教师资源相对缺乏,导致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要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大部分成员需进行多班教学、跨学科教学,有部分成员直接接手毕业班教学任务。多班教学的教学任务重,而跨学科教学成员自身知识储备有着严格要求,直接接手毕业班教学更是有着极大的压力。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要自主学习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此外,要做好毕业班的教学任务则更需要对班级成员做全方面的认识,以帮助学生在备考复习阶段进行有针对的提高。因此,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面临着较重的教学压力,出现了援教学校需求与成员自身能力的不匹配问题。

2.教师角色适应困难

由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均为在校学生,长时期的在校学习使成员大多形成了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思维定式。部分成员从学生角度思考如何进行教育,缺乏对教育活动的整体把控以及全局意识,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秩序。不利于教育活动的展开。但要在短时间内推动由学生到教师思维模式的转变挑战性较强,从接收知识者到传授知识者,需要推动思维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的大转变。研支团成员的“学生观念”限制了支教活动的效果发挥,不能使成员更好的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3.功利主义心理明显

少部分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自身活动参与积极性与热情度不太高,影响研究生支教团整体活动的开展。由于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选拔更加重视工作能力的考察,对成员主观因素的考察相对较少且难以形成体系化的标准。因此选拔出的部分成员仅把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当成“保研”的捷径,并没有认清支教的本质意义,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受此种思维观点的影响,对支教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的积极性不高,不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养成了自由散漫、不服从上级管理的行为习惯,其言行扰乱了正常教学计划与工作进度。

部分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也具有一定的热情以及志愿服务精神,但是面对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与自身想象状态存在较大的落差,此种心理又没有得到很好安抚,逐步转变为消极的服务行为。

(三)教育对象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支教团成员的访谈了解到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较低,不能做到自觉主动学习。因此,在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活动过程中,支教团成员除了纠正学生基本学习方法的错误以外,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当地老师和学生家长并不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育,再加上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条件限制,导致学生视野相对狭窄,眼界不够开阔,不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根据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动机理论“应该更重视的是形成学生的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学习最重要的是依靠学生自身的内部动机,只能通过学习动机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才能做到长期的维持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在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支教过程中,面对学生家长不重视学习自主性的培育、学生自身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这一局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内部动机,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四)教育参与者的问题分析

援教学校作为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核心地点,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部分援教学校的生活环境较差,也缺乏教师团建等活动安排,难以让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更好更深入的了解学校教育文化。此外,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年老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对研支团的活动支持力度不够强,严重影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活动组织积极性。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人们思想观念较为滞后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处于相对缺失的地位,加大了研究生支教团的教学难度。

1.学校组织凝聚力建设较弱

在国家的大力发展乡村扶智的背景下,学校的教育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多媒体教学设施应有尽有。但是,学校所提供的生活条件等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生活居住条件相对较差。

部分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不能很好的融入用人单位,缺少相应的团建活动及措施。受疫情等条件影响,援教学校的团建活动举行较少,导致研支团成员缺乏对援教学校的教学文化理念的系统了解、缺乏与原有教师的互动了解渠道从而不能完全融入工作环境。此外,也基于了解的缺乏,援教学校与原有教师不能很好的给予研支团成员针对性帮助,使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生活、教学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到快速解决,影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正常的教学任务或志愿服务工作。

由于援教学校综合水平不够高,文化软实力不够强,研究生支教团除教学任务外的其他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难度相对较高,援教学校没有活动基础,需要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完全从零开始。同时,援教学校原有老师年龄结构偏大,创造性不强,同样没有相关活动开展经验,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没有给予有力的支持,严重影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活动开展积极性。

2.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

欠发达地区的推普工作完成程度不够高,再加上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数量较多。因此,当地居民日常沟通多采用的是少数民族方言。方言的沟通导致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与学生家长的基础沟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太高、教育观念较为落后,甚至在部分地区家长仍然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不能开展有效的家校联合教育,影响教育效果。上文提到,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最重视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育,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学生家长较低的文化水平难以争取家长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教育工作的有效配合,是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工作开展的又一障碍。

3.高校的选拔机制亟待完善

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选拔的角度看,报名参加“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学生人数不够多,不能做到优中选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支教团队伍的整体素质。招募选拔程序过于单一,基本没有面试和教学试讲等环节,不能深入考察到参选人员的教育能力,招募选拔工作不严谨。 此外,多数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所学专业并非教育类,在选拔成员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针对欠发达地区的缺口,缺少一定针对性。

三、措施改进:吸引及服务高校毕业生的路径探析

针对上述吸引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影响因素以及研究生支教团活动过程中相应问题的阐释,提出以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为代表的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及服务措施。

要推动广大青年人参与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强化高校毕业生理想信念教育,让广大毕业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观念,自愿接过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此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主动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参与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建设。要加强欠发达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政策激励是重点。通过政策倾斜,保障其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此外,通过学校、社会等各个主体对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的宣传,使高校毕业生了解其具体内容以及现实意义,能够做到让更多、更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参与到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建设中去。

吸引高校毕业生参与到欠发达地区教育工作后,如何做好对其的配套服务工作,使欠发达地区教育领域能够真正做到人才“引的进”“留得住”。首先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到道路设施建设,保障以及改善高校毕业生的生活质量。其次是注重人员的培训,不仅是对教育方法,教育技巧等基础教育知识的培训,还需要基于援教学校的民族特殊性等现实情况进行针对性培训,以此减轻高校毕业生的额外负担。同时也要注重对和谐工作氛围的营造,补足家长参与短板等问题。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坚定理想信念对于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重要意义。加强高校毕业生理想信念教育,就要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用初心砥砺信仰、用理论坚定信念、用实践增强信心,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应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两个方面进行。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须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灌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学生。只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上的理想信念才会是正确的、坚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同时,面对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盛行,尤其要注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专门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把人生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此外,其他各类课程教育应该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各类专业课程要做到全员、全程、全课育人格局,坚定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各类理论课程不能仅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应注重培育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助力于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从课堂教育来说,高校毕业生理想信念教育不应该只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作为学习主体的高校毕业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其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平台。如可以采用围绕红色电影的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等形式让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毕业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价值观念的熏陶。

对高校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育层面,要注重与实践课程的配合。“社会实践活动意识是我国各大高校加强和深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关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3]如采用对革命老区进行参观的方式,凭借红色景区的强大感染力让高校毕业生明确正确的信仰,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高校毕业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加强,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内生驱动力,使广大高校毕业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到欠发达地区建设中去,努力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青年一代的力量。

(二)完善国家激励政策

推动国家激励政策的完善,使人才政策有针对性的向欠发达地区倾斜。首先需提高教育人才的工资待遇,是欠发达地区吸引人才的核心因素。在设置薪酬体系时,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工资待遇的动态调整并且坚持向一线倾斜。采用分级工资制,可设定通过设置边远补助等形式提高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整体待遇,达到“条件愈艰苦,待遇愈丰厚”。此外,中央以及当地政府可设置不同级别的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专项奖励基金,不断改善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工资待遇。其次要注重配套福利措施的完善。可采用由中央财政统一拨款,地方政府牵头进行周转性宿舍或人才公寓的建设,制定完善的维护政策,改善欠发达地区的住宿条件。从饮食角度看,应该设置由中央财政统一牵头,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共同建设当地的餐饮服务,并由基层学校进行具体管理,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部门采取适当方式进行食品卫生监督。同时,根据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针对教育人才的吸引设立合理的落户政策,并可向教育人才提供购房无息贷款。最后要提供人才自我效能感满足的平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可设置面向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的专项荣誉奖励机制,对扎根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的高校毕业生授予专项荣誉称号等。同时,授予合理的晋升机制。给教育人才一定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增强自我满足效能感,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国家激励措施的完善后,更要关注对政策的落实以及监督。碍于地方财政等原因,国家已出台的部分激励措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基于此,中央应加强对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或政策支持,地方财政应做到专款专用,做到合理使用。同时,要注重多主体的监督,健全举报人保密制度,使国家的激励政策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从而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家的激励政策是吸引高校毕业生自发自愿的参与到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建设的基础性条件。通过丰厚的工资福利待遇、完善的配套措施解决高校毕业生参与欠发达地区建设的顾虑,专项的荣誉体系、合理的晋升系统让高校毕业生达到自我效能感的满足,做到不仅满足物质需求还满足其精神需求,以此吸引高校毕业生参与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建设。

(三)改进宣传的量与质

通过加强宣传工作的强度,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了解到欠发达地区的独特吸引力。首先,宣传工作要做到充分介绍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前景,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占据重要作用。“乡村振兴必然意味着乡村教育的振兴,教育的振兴也会牵引乡村社会的整体振兴,二者是互促共进、相辅相成的关系。”[4]因此,通过宣传工作要使广大高校毕业生打破欠发达地区教育岗对自我发展前途不好的刻板印象,使其认识到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教育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第一,宣传工作应注重对欠发达地区教育岗工作意义的阐述。高校毕业生作为青年人,激情和热血都处于一个鼎盛时期。通过对欠发达地区教育岗工作意义的宣传,如对长期坚守在欠发达地区教学工作一线的张桂梅校长的感人事迹宣传,激发高校毕业生基层教育岗就业意愿,使其乐于到国家需要的热土上出一份力。

第二,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可将重点放在来自欠发达地区的群体。高校毕业生有着较强的激情和热血,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将青春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心理背景,而来自欠发达地区的人员,多曾经为被服务的对象,他们了解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并且有着充分的心理预期,并且也愿意将这份志愿精神进行传承。以宣传工作来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人才。此外,欠发达地区多为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也是宣传工作的重要方面。

宣传工作需要采用广大高校毕业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公众号推送、微博、小视频的形式能够提高宣传工作的效率。同时,学校也应当承担起宣传工作的主体责任。学校应专门设置就业信息中心,及时向广大毕业生传送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就业信息。通过教师宣讲会、学长学姐宣讲团等形式,让广大高校毕业生了解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是什么、要做什么、有什么意义。

通过提高宣传工作的强度与质量,使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被更多、更广的高校毕业生所熟知,以此增强高校毕业生参与欠发达地区教育岗位的意愿。使高校毕业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接力前行,“初心”不仅仅是用来体会的,更是用来奋斗的。      

(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加快欠发达地区公路网络的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消费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文化方面,基础道路建设提供了文化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没有公路则会导致文化传播活动更为缓慢,受教育主体会处于更加孤立的状态,同时,不发达的公路会使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更为不方便,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完善基础道路的建设。根据《公路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指导、监督乡道、村道建设管理工作。”“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村道建设管理工作。”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该承担起乡村道路设施建设主体责任,将乡村道路设施建设纳入重点工作体系,落实好道路建设及维护工作。各级政府应给予财政补贴,纳入年度预算,为乡村道路设施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此外,进行合理的道路建设规划。“优先考虑修建更多的技术等级略低、投资相对较小、与农户生活、生产经营关系密切的通村公路或自然村之间的村内公路。进一步缩短大部分农户距最近公路距离,提高道路密度。力争在更短的时间内集中有限的资金,收到更好的效果。”[5]注重村内公路建设,改善了欠发达地区内部交通环境,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为便捷的平台。

其次,居住环境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关注生活质量,居住环境会对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有利于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有重要作用,还对调动高校毕业生工作积极性具有独特的意义,以此来推动高校毕业生人才工作质量的提高,使其能在欠发达地区“留下来”。

(五)加强人员系统培训

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特殊性对其进行专题知识教育,使高校毕业生教育系统性的了解欠发达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有利于其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以特定历史文化为背景来展开,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如采用组织高校毕业生参观文化纪念馆、邀请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人士进行讲座等形式。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采用“以老带新”的模式,由入职时间长、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带新教师,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迅速的适应民族地区的教学独特性。

完善高校毕业生人才的教学能力培训,可以通过岗前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学活动质量,在执教初期,可以采用导师制或者情境性教学的模式,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注重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贯穿始终。此外,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高校毕业生教师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并积极引导职业生涯规划与欠发展地区的发展方针相协调,推动高校毕业生教师在实现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的同时更促进了欠发展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培训,使其了解到教师工作意义,并且提高自身能力,能够适应教师工作要求,从而促使其能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满足自身成就需要,从而推动其能够留在基层,扎根基层。

(六)打造和谐工作氛围

要注重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氛围的建设,培养文化软实力。学校积极组织教师的团建活动,促进教师内部的相互了解,促进凝聚力的提高,从而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学校要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开展培育厚重的文化底蕴。此外,学校需耐心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成长,让其能够安心开展教育工作或其他活动,获得一定归属感。在日常和工作接触中,高校毕业生需要得到相应的尊重与理解,学校不应对高校毕业生采取“特殊对待”,冷漠处理与过于依赖均不可取,在参与教师大会、开展教研培训、参与校际教学比赛时不应轻视高校毕业生作用,将其排除在外,而应做到同等对待。

(七)尊重家长主体地位

家长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欠发达地区的家长的教育观念普遍有待提高。要让学生家长意识到学习重要性,摒弃“学习无用论”的观点,可以通过讲座、宣传教育的形式,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提高,为家校联同教育,提高学校教育效率打下坚实基础。而学校作为教育资源的组织者、家长参与的主导者,在计划、组织、指导的过程中根据家长的特点和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的促动行为,创造多样化的参与机会,进而使家长与学校、教师建立目标一致的支持性关系,切实保障家校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实现家校合作实践的有效性,助力教育质量的改善,从而满足高校毕业生自我效能感。

总之,以研究生支教团为代表的高校毕业生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提高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度,就要以理想信念作为基础,将人才吸引政策与高校毕业生需求相对接,增强人才吸引政策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此外,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注重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热情、工作能力培育,使其获得自我成就的满足。从而有利于填补欠发达地区教育人才缺口,助力教育振兴,更好的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

参考文献

[1] 周曾艳. “十四五”教育规划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 中国高等教育,2021(21):17-19.

[2] 刘萍.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150-153.

[3] 张君法,张寅. 践行“三农”精神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J]. 核农学报,2022,36(04):881-882.

[4] 吴银银,洪松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特色化发展的理论阐释[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02):17-21.

[5] 李文. 农村道路对减缓贫困的影响分析[D]. 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教育部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成都理工大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生实践 教学与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模式构建”(序号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