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龙脊梯田”旅游产业突围路径探析—基于桂林龙胜县龙脊镇平安村的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2
/ 5

乡村振兴背景下“龙脊梯田”旅游产业突围路径探析—基于桂林龙胜县龙脊镇平安村的调查

谭秋月,周佩蓉,粟侣卿,谭有专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202111548132

摘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旅游意识的增强,旅游成为人民的必需品。对于我国来说,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将旅游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广西著名旅游城市桂林龙胜平安村作为个案,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与分析平安村庄发展概况和村民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综合增收情况。研究发现,平安村“党建+旅游”、“企业+梯田+农户”的发展模式营造出半农半商的村庄产业结构,为景区内村庄的梯田产业、民宿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投入与管理,在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带动景区居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龙脊梯田;脱贫;党建+旅游;乡村振兴

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调查背景

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旅游扶贫在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景区依靠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创新方式,在助力脱贫攻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成为带动周边居民精准脱贫、增收致富的新生力量[1]

龙胜作为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强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并树立“全县生态大景区,旅游扶贫一盘棋”理念,深入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子。龙脊梯田景区内的平安村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将其充分融入旅游发展活动中,并通过梯田耕种、经营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增加了经济收入,逐渐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本研究基于龙胜龙脊梯田发展模式取得的成效,本将对龙脊镇平安村“党建+旅游”的发展模式展开调研并进一步调查当地在党建情况下的具体发展现状,并根据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龙脊镇平安村在发展过程中基层组织不断完善,党政部门带领当地以旅游业脱贫致富,取得优良成果,可以说对我国各个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起到了示范作用。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当地发展模式的先进做法与典型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引起社会各界对地方创新发展模式的关注;另一方面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能够引起当地对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的思考与改进;另外,本次调研我们以返乡调研的形式对本地的社会问题进行调研,一方面能够将在校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通过实践深度了解农村在“党建+旅游”背景下的脱贫攻坚情况,做到学有所用;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调查活动,深入到农村基层,了解社会现实,锻炼能力,激发自己作为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以实际行动投身基层工作与农村贫困治理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三)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

本次实地调查主要以平安村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果为主要调查内容,深度了解当地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现状、管理模式等问题,从中探析“党建+旅游”发展模式对具有民族特色村庄的发展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了解政府、村民、外来资本对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另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当地“企业+梯田+农户”的发展模式,从中分析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情况,进而总结当地在这些发展模式下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结合国家和地方政策,在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下深入挖掘农村的产业发展潜力,为当地的发展提出想法和观点,致力于推进当地生活发展水平。

本次调研主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的研究对象,第一个为政府层面,即桂林市龙胜县龙脊镇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第二层面为村庄层面,涉及到村干部、村民群体;第三层面为外来资本层面,包括游乐景点处工作人员、外来的民宿、农家乐老板等,采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实地研究法,即深入基层,实地调查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发展状况,了解村干部的日常工作和对村庄发展的贡献。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访谈法。了解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景区开发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等,主要通过深度访谈进行。

2、观察法。对比村庄现状与过往,对比村民的当下发展与过往生活,得出最直观的感受。

3、文献法。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文献,了解知名人士的看法与观点,将适合本研究主题的观点运用进本次研究中,并在此基础上深度思考当地发展的独特性。

平安村的历史与发展状况

(一)发展状况

平安村坐落于广西省桂林市龙胜县龙脊镇,位于龙胜县东南面,距县城22.5千米,离桂林市103千米。平安村人口共865人,村寨面积共平方公里,880米,最低380米垂直高差500米。平安村作为旅游区域范围内的村庄,是由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壮寨分支出来的一个寨子(自然村)。过去的平安村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壮族同胞们生产生活极为艰辛。全村仅有一条石板小道下山通往山外,群众只能通过马拉人扛,肩挑背驮的方式运回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忙时在家务农,闲时外出打工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改变现状,平安村于2000年与龙脊旅游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发展旅游。当地旅游业是以梯田观光为主,在天然的基础上进行人工修复所形成,融合了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打造出一个以农业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相结合的龙脊梯田旅游景区。现如今龙脊旅游业的发展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在二十年前龙脊梯田鲜为人知,自从龙胜旅游局在央视节目中播出过后,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很好的宣传与铺垫,龙脊梯田也才逐渐开始发展起来。

近年来,平安村在政府的引导和村民的积极配合之下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平安村通过不断地优化景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当地旅游产业结构、积极对外宣传并促销当地特色产品,打造出了一条具有平安特色的“党建+旅游”、“企业+梯田+农户”相结合的新发展模式。现如今,平安村从以前的贫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致富村”。

、平安村“党建+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发展条件

1、资源优势

随着民俗传统的急剧变迁和全球化背景下对传统民俗的重新重视,民俗传统文化逐渐被资源化,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大众旅游不断发展,龙胜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龙脊运用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梯田景观发展经济,打造龙脊梯田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龙脊天然形成的梯田成为其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条件,该稻田在1995年获得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称,如今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被重点保护。龙脊旅游开发始于1992年,在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旅游公司对梯田进行修复以及修复灌溉梯田的引水沟渠,并统一种植水稻,四季风景各异。九十年代的旅游业在持续发展进步,龙脊抓住发展的机遇,经历了四年实验时期,在1997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后期的发展中,梯田景观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大量游客量,经济得到快速增长,龙脊梯田从曾经的无人问津到逐渐遐迩闻名。

2、政策优势

(1)财政政策

龙脊每年所享受的财政政策大体稳定不变,种植梯田的村民每年都有来自龙脊公司每年发放1000元/亩的梯田耕种补助费,同时依据具体情况而实时改动,如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和平安村村民委员会发布补助政策通知:2020年分两个阶段发放,第一阶段为五一前完成亮化的可享受500元/亩补助,第二阶段为五一后耕种梯田的农户可享受500元/亩补助,这些补助政策对调动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具有很大影响,村民在获得补助的同时能够收获粮食,并且为景区带来景观效益。此外,中央不断加大地方财政“三农”投入力度,在大量财政拨款下,龙脊的公路建设、道路照明亮化工程建设、村容村貌改造等重大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旅游业的开发对平安壮寨的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外来游客的增多,人们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未能自觉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这对当地文化遗产的完好留存产生一定的风险。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应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因此,对于当地的国家级湿地公园、风雨桥等文化遗产,政府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政策,从制度上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的安全。2018年,《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国家湿地公园范围与功能区调整方案》编制,此方案对龙脊湿地公园规划现状进行调整前和调整后的对比分析,说明调整的原则、依据和必要性,为湿地公园的后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及保障。
(3)乡村振兴战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来,农村旅游业相应迎来了深度改革[2]。2020年,龙胜县成为广西唯一一个入选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地区,在“两山”理论精神的指导下,积极将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摒弃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推进产业转型。龙脊以梯田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业,拉动村庄整体经济增长;村民经营民宿和酒店,拥有主要生计来源,收入逐年增长;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结合互联网经营民宿和店面,增大宣传范围和推广力度;运用当地的少数民族服装、民族节日、传统手工制作等吸引外来游客,丰富旅游资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修整、排水管道建设、污水处理地、路灯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都得到落实。

(二)产业结构

1、产业分布与结构

龙脊地区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龙脊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形和天然的环境,以往的平安村民主要以农耕经济为主,靠种植农作物为生活经济来源。据历史记载,龙脊梯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先民为瑶族与古壮族结合,共同开垦梯田。经过700余年的历史发展,如今龙脊梯田壮、瑶两族人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系统。

现今,当地运用农耕文明的资源优势,与当代新兴的旅游业相结合,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在取得发展成效后,持续优化资源和管理,旅游业随之成为龙脊的主打产业。旅游业在当地的兴起成为整体产业结构发生巨变的因素,第一产业占比大幅度缩小,第三产业持续发展,随之带动民宿经营、民族服饰店等产业发展,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2、旅游产业的发展

(1)民宿与餐饮

民宿与农家乐是平安村当地的重要旅游衍生产业。在旅游业的开发背景和县委县政府扶贫政策的指导下,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和龙胜县全域旅游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桂林龙胜春秋民宿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民宿旅游开发。而平安寨的大部分村民积极响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环境优势,依山而建起了许多“杆栏式”的吊脚木楼,并开始了景区内的民宿经营。

农家乐是基于民宿基础上的经营模式,民宿老板会在闲暇时间带领游客观光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古建筑,为游客呈上当地的特色菜品,如五色糯米饭、竹筒鸡,蒸汤等。条件富足时,还会带游客前往自家的果园和菜园等采摘百香果、蔬菜、辣椒等,让游客们体验一种“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风情旅游。

(2)旅游销售经营

类型

性质

产品

银饰销售

手工打造

手镯、项链、耳环、发簪戒指等银饰产品

民族服装租售

手工打造

苗族、瑶族、壮族、汉服

人工搬运服务

搬运营生

人工抬轿子、搬运行李

(3)康养文化产业

据了解,平安村海拔300米至11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75.6%,气候温和,负氧离子含量高。日前,国内首家康养文化研究院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古寨的一家民宿里挂牌成立,即龙胜县龙脊梯田康养文化研究院、德厚太极书院龙脊分院,于2020年9月17日举行揭牌仪式。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对此民宿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民宿的老板经营这个产业已有二十年,属于外来资本,在期间所经营的民宿经历了转型,即增加了太极文化、康养文化以及茶道文化。这对于平安村而言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康养文化的发展,尤其在今年历经疫情的侵袭,所有人对于生命的健康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龙脊作为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空气质量良好,是培育康养文化的一个绝好基地。

(三)利益构成与分配

1、利益构成状况

龙脊梯田旅游景区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分别是旅游公司、政府、村民。旅游公司与政府(即国家湿地公园)主要给予村民一定的门票分红、梯田维护费、种田补贴及延期收割补助费。而平安村的贫困群众以旅游为载体,除了种植水稻保持景区发展之外,还发展农家乐和餐饮住宿业,售卖旅游工艺品和农产品,从事旅游服务业,给当地带来经济效应。同时,旅游公司的发展得到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发展壮大后的旅游公司也促进当地税收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扩大政府的形象。

2、利益分配现状

平安村村民就梯田的开发与企业签订协议,村民以梯田入股,企业整体包装、统一管理。旅游公司以梯田面积数为主,兼顾农户数和人口数以及村集体提留几方面考虑制定相应的分红方案,规定梯田的维护管理分红谁种谁有,以当年核实的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计算,并按比例逐年进行调整。但不管是调整前还是调整后的股份设置分红方案,都比较全面地兼顾了村民各方面的利益。对此,旅游公司实现了村民变股东的利益分配方式,使得村民皆大欢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了村民维护梯田参与景区发展的积极性。

(四)“党建+旅游”模式

在基层党建的带动下,当地大力开展服务业,包括吃、用、住、行,打造一条“龙脊品牌”服务产业链;实行“党建+精准”助力脱贫攻坚联扶,对特别贫困户提供特殊的经济帮扶,同时政府为居民提供许多公益岗位,如护林员、消防检查员等,每月一千元左右,党员、后援干部、村委等在逢年过节皆会农户家中进行慰问;“党建+环境”实现生态保护联建,政府为当地向上级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并遵循谨慎开发原则,在环境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能适当开发。政府牵头与银行合作,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龙胜农村商业银行合作,以贷款利率较低的优惠政策,给村民带来发展需要的启动资金,并鼓励村民向银行贷款,这一举动,提高了当地村民发展旅游的热情,带动了村民“搞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了景区整体景观的美化。在这些措施下,景区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未来规划不断得到完善,政府也在此过程中收获更多经验,促使对景区的治理更加完善。

四、平安村“党建+旅游”的发展成效

(一)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1、农业品牌化发展

平安寨村民利用景区内特有的自然农产品资源,发展了农业经济,带动了第一产业升级。当地旅游公司始终以“生态环保、绿色有机”为核心价值,倡导环保健康理念,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绿色有机富硒产品以及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如龙脊木耳、龙脊香菇、龙脊笋干、龙脊红薯粉、龙脊芭蕉芋粉等。并积极打造“龙脊”品牌效应,推出凤鸡、翠鸭、龙脊茶、龙脊辣椒、地灵花猪、红糯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地推崇营造的安全消费氛围,最终通过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累计帮助5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2、旅游业辐射式发展

平安寨的大部分村民都充分利用了自身环境优势,依山而建 “杆栏式”的吊脚木楼,开始投入民宿经营中。全村公司加农户的民宿9栋,带动群众发展民宿6栋,优先村寨的贫困户就业,贫困户100%就业率(农产品采摘提供、卫生服务工作等),辐射带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自2019年4月开始运营至11月,金竹民宿实现营业收入75.49万元,带动村民土特产销售、住宿、餐饮收入20多万元。

3、新兴产业崛起

从平安村的整体产业类型来看,康养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走访中我们发现,X民宿老板将康养文化融合进民宿产业经营中,居住的游客可以体验茶道文化和练习太极,许多人因为这些文化魅力而选择此家民宿,也有人因为在这里感受到的人文情怀而对康养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在龙脊梯田景区的经济发展中,让康养与旅居、运动健身、休闲度假、优良生态、中医药、饮食保健等产业有机结合,联动发展,能使之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进而实现民宿经营的产业升级。

(二)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1、助力贫困治理

梯田维修维护由旅游公司出资,旅游公司每年从旅游收入中抽10%用作梯田维护费,政府给与农户的种田补助大概在一户800元一亩。村寨有一部分被化为国家湿地公园,政府给与了村民一定的补贴。2018、2019年旅游收入分红一年将近400万。村民通过酒店的经营,产生了稳定的收入,在“党建+旅游”的发展下,村民利用政府优惠政策建设酒店,经营酒店,还可售卖自家多产的农副产品,产生并增加了收入来源,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同时,因景区的热门,村民经营收入增加,从而提高年收入,增加脱贫率。

2、解决“空心村”和“留守”问题

据调查发现,平安村村民共有186户,865人,人力资源较为稀缺。在旅游开发之前,当地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多数选择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村里多为老一辈的原住居民。旅游开发之后,村民抓住旅游景区带来的发展机遇,民宿、农家乐、农产品特产等产业迅速发展,使村庄大量外出人口回流,选择回到村庄内部进行发展,解决了过去的“空心村”问题和“留守”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进行产业经营,村庄人口也逐渐增多,但是仍以当地居民为主。

3、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在“党建+旅游”的发展模式下,政府和基层党组织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带动群众开展生活垃圾、污水等治理,推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提升平安村的村容村貌,进一步完善村庄的建设和管护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当地居民环保意识,推进幸福乡村环境建设。同时,政府和党组织也致力于修整完善平安村所在内的龙脊景区的路面、饮水安全、电路电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各项惠民工程建设,积极宣传党的思想和惠民政策,提高村民对整体局面的了解,保证村民的认识与时俱进,思想开化。

(三)保护民族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发展

龙脊平安是一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地方,主要是由壮族和瑶族人口居住,民族特色十分鲜明。平安村结合壮族少数民族文化打造自身品牌,其三月三歌节、梳秧节、开耕节、晒衣节、火把节等文化活动极具民俗风情,构成龙脊梯田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以集体历史记忆的方式传承与发展。龙脊梯田的“壮族干栏式建筑”“北壮服饰”、“龙脊梯田造田技术”“北壮二声部民歌”“龙脊壮族稻作文化”“龙脊水酒”被列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平安村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对于增强周边地带和其他乡镇的文化保护意识起着重大作用,有效推进文化的传承于发展。

五、平安村“党建+旅游”优化建议

“党建+旅游”模式的实施,康养文化产业的兴起,高质量的农产品,保存较好的传统民族文化,促使景区发展前景十分可观,提高了景区民众的收入,完善了景区的基础设施,提升了景区人民生活质量。但在深入调查后发现,景区任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景区对未来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划;存在影响村容村貌的因素;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景区的发展。本报告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善与优化。

(一)“互联网+”的应用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平安村内大部分村民还未认识到网络的多样性。许多酒店、民宿的经营者虽利用网络进行线上经营,但尚不精通。这要求基层干部和旅游公司为村民宣传网上售房的益处,建立龙脊平安线上民宿经营平台,引进相关技术人员,对酒店、民宿经营者进行经营培训,达到“互联网”益处的最大化。同时,平安村的土特产、农副产品、传统服饰等可以通过“互联网”扩大售卖范围,运用“抖音、快手”等平台,以拍摄短视频的形式,增加曝光度,在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扩大宣传,吸引回头客,增大产品的大众熟知性,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平安村特色品牌,提高龙脊梯田景区的吸引力,带来更多客流量。

(二)引进先进旅游管理模式

就当前景区内平安村产业经营来看,经营管理者大多数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寨居民。而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他们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及思想理念,不太了解外部事物的发展。对此,一方面应鼓励当地居民走出去,到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社会发展状况、体验旅游服务等,学习借鉴他人的可取之处,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管理体制和技术,尽快突破其自身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的局限。另一方面,村寨居民可以依托自家宅基地或现有景区产业,借助自身资源和政府平台招纳旅游管理人才,以协助自家民宿、酒店或农家乐的经营管理,获取更大的收益。

(三)增强政府的引领作用

龙脊镇政府和平安村村委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帮扶政策,完善村寨的社会福利、奖励措施,以此增加村民对景区发展、民宿经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于在景区开发中受益很少的弱势群体,政府和基层村组织以建立一系列的帮扶措施,如门票分红抽取、旅游经营精英自愿捐助、企业赞助、游客捐赠等形式筹集资金,建立爱心基金,带动集体发展。可以通过对没有能力参与旅游经营的困难户、遭遇重大疾病灾害的家庭、考取大学的学生提供赞助补贴;企业或集体组织为当地居民购买养老保险等,以促进旅游收益的再分配,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富差距,完善社会福利。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季末或年终交流大会,组织村寨内各民宿、酒店、农家乐经营者参加并做经验分享,促使村民之间和谐友好往来,共同打造一个景区产业互助脱贫的良好氛围。此外,应当逐步加强培养村委与村民除工作之外的情感联系,使两者之间逐步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相处模式。

(四)积极培育新型产业

从平安村整体产业来看,主要有民宿产业、民族服装产业、农产品产业、银饰销售、人工搬运、康养文化产业等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要想与时俱进,保持旅游业健康迅速发展,第一,平安村可以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派村委、党员外出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发展较好的景区之长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第二,平安村作为国家湿地公园的一部分,可以结合本村背靠群山和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挖掘出除了梯田观光之外如森林旅游观光、果树观光和采摘等其他旅游观光产业,增加游客游玩景点。第三,龙脊是一个康寿养生胜地,是一个适合发展康养文化的好地方。据我们了解,平安村目前只有一家民宿将康养文化产业融入民宿经营之中。因此平安村可以发挥自身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康养文化,将康养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型产业融入全景区之中。产业只有不断进行优化升级,才能够促进品牌效应,得到长久发展。

(五)优化景区利益分配机制

“企业+梯田+农户”扶贫模式是龙脊根据当地情况所采取的发展模式,通过企业投资,对景区进行管理,以梯田资源打造旅游项目,同时带动农户经济增长。群众集体入股或参与等方式进行合作,龙脊景区由龙脊旅游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对景区梯田农耕文化、民族文化进行开发,景区群众服务于旅游开发,享受门票分成,还通过开发特色服务项目获取收益。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责任和利益获取不均衡的问题,村庄内部的公共基础设施较少,管理层对村容村貌的管理有待加强,村庄内存在许多堆放杂物影响观感的现象,龙脊曾获得5A级景区的称号,但如今降至4A级景区,这与企业的管理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对于企业管理模式还应加强实施力度,强调企业责任感,而不仅仅考虑盈利,只有设置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够长久发展。

1


参考文献

[1]孙俊娜,胡骏,黄一凤.全域旅游助推旅游产业扶贫[J].农经,2017,No.317(10):94-97.

[2]王倩颖,孙晓,刘海英.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旅游的突围路径[J].农业经济,2019(04):50-51.

[3]赵丽明.山区旅游扶贫新模式探析——以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8,18(02):34-37.

[4]刘紫璇,陈东琼.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脱贫——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Q乡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1):234-236.

[5]柯珍堂.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2):66-67.

[6]刘肖梅.农户旅游经营组织合作化的博奕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2007(01):90-92.

[7]齐晓波,长安,胡传东.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产品依托形式与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26-129.

[8]陈彦.农村旅游业对新农村建设作用及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01):85-86.

基金项目2021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乡村振兴背景下“龙脊梯田”旅游产业突围路径探析——基于桂林龙胜县龙脊镇平安村的调查”(202111548132)

作者简介谭秋月(1997-),女,毛南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人,广西财经学院本科在读,税收学专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