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注射剂仿制药的药学技术要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2
/ 2

纳米注射剂仿制药的药学技术要求

陶正雷 ,马超君 ,俞文丽 ,金津

浙江惠迪森药业有限公司    311400

摘要:纳米注射剂可以充分克服传统注射剂在递送药物过程中不良反应、半衰期短以及药物溶解性低等问题,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了纳米注射剂优势,提出了纳米注射剂的技术要求,希望能够为相关单位与人员提供参考,不断促进纳米注射剂发展。

关键词:纳米注射剂;仿制药;药学技术

前言:注射剂具有给药剂量精准、起效迅速等特点,能够防止首过效应,可以直接越过肠胃道、皮肤以及其他生理屏障。但是依地酸二钠以及Tween-80等常用辅料进行临床应用过程中会导致肾毒性增强、溶血、凝血障碍以及血钙浓度减小等不良反应,缺乏良好安全性。为了充分强化注射剂功能性以及安全性,相关人员开始引进纳米技术,制作纳米注射剂[1]

1 纳米注射剂优势

1.1高效靶向

通过合理选择注射剂的辅料,能够控制粒径、进行功能性修饰,合理的辅料能够充分提升纳米注射剂药物在人体中的靶向效率。根据机体器官在各种尺寸微粒方面的阻留水平,纳米注射剂注入人体之后具有良好的被动靶向功能。纳米粒不断循环与体液中,基于调理作用,可以通过巨噬细胞实现吞噬处理,并在肺、脾、肝以及其他器官中富集。若是纳米粒的粒径50nm以内,能够顺利进入骨髓中。另外,纳米级注射剂辅料表面上糖、蛋白质以及归巢肽等在人体中存在受体匹配,有效引导含药纳米粒朝着特定部位主动靶向,促使病灶区药物浓度有效提升。

1.2多药物荷载

现阶段,40%的上市药品是BCS的Ⅱ类药物以及Ⅳ类药物,其中90%的药物还在研发阶段。BCS的Ⅱ类药物以及Ⅳ类药物具有渗透性以及溶解性缺陷,借助可溶性盐、增溶剂以及其他常规增容手段并不能够充分提升其溶解性,存在药物析出、溶血以及其他稳定性、安全性问题。纳米注射剂能够借助包裹形式促使难容性药物能够负载到纳米结构中,进而对药物溶解度进行有效优化,充分保证药物的稳定性[2]

2 纳米注射剂的技术要求

2.1药物稀释

对于纳米注射剂中,聚合物生产工艺、疏水性、结晶度、分子量、磷脂相变温度以及其他辅料性质的差异,都会对施药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纳米注射剂安全性、疗效以及药动学行为产生影响。对于纳米注射剂,其体外室外测试一般借助弗兰茨扩散池、连续流动、样品分离、流通池以及透析膜等方法开展,基于测试需要合理选择上述方法。然而因为生物环境非常复杂,体外测试工作并不能够对体内环境进行全面重现,测试结果也不能对体内药物释放情况进行准确反应。所以,对注射剂体外释放度进行考察过程中,还需要开展体内药动学测试工作,对于研究生物等效性、优化生产工艺以及控制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3]

2.2包封率以及载药量

包封率、载药量在制备成本以及工艺合理性衡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载药量能够让单次注射纳米注射剂的浓度得到有效降低,减小质量,充分提高注射剂稳定性,并降低辅料潜在毒性与使用毒性。以生产角度分析,高载药量在生产规模方面并无较高要求,可以促进生产加工环节质量控制效果。纳米注射器有利药物在体内作用过程和包封药物相比,存在差异,会产生一定副作用。高包封率可以充分保证药物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出现概率。测定包封率以及载药量主要内容就是选择科学手段对包载药物以及游离药物进行分离处理,常用方法涵盖离心法、透析法以及凝胶色谱法等[4]

2.3表面功能化以及电荷等表面特性

对于纳米粒来讲,纳米粒表面电荷以及疏水性对于生物分子和纳米粒、不同纳米粒的相互作用情况产生重要影响,所以,纳米粒表面特性会严重影响其生物分布、稳定性、靶向性以及血液循环等性能。对于表面电荷,一般借助zeta电位进行描述,相关人员可以借助可调谐电阻脉冲传感技术以及电泳光散射技术对zeta电位进行测定。开展纳米粒表面元素组成、聚乙二醇化以及其他特性测定工作时,可以采用光谱法、质谱法以及其他适用方法开展表征处理[5]

2.4性状

对于纳米粒形状来讲,会对纳米粒生物分布、器官与肿瘤靶向性以及血液循环的时间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纳米粒的形状对于纳米粒的治疗效果以及体内命运等方面具有决定性影响,递送纳米粒药物时,该性能也具有重要作用。相关人员可以借助原子力、扫描电子、透射电子以及其他显微镜对纳米粒形状进行考察。若是选择扫描电镜或是透射电镜对纳米粒形态进行分析,应该对样品开展干燥处理,在此环节会导致胶束、脂质体以及其他纳米粒子造成伪象问题,选择低温冷冻法开展样品制备工作能够充分防止出现此种问题。而原子力显微镜的分辨率能够达到纳米级,可以对表征纳米粒相貌特征有效表征出来,能够基于电性、溶液、低温、常温、真空、大气以及其他测定条件对金属材料、高分子聚合物以及其他样品开展精确表征处理。

结语:综上所述,纳米注射剂是一种新型递药技术,具有提升药物稳定性、优化难溶性药物穿透性以及溶解性、良好的组织亲和力以及靶向性等优点。以胶束、脂质等辅料的纳米药物传递技术具有独特优势,纳米颗粒顺利地由血管内向血管外扩散,可以深入靶部位之后进行渗透。借助对辅料组成或是将内源性蛋白、功能基团嵌入到辅料表面中,可以制作为成药物释放可控、多级靶向以及多药物荷载的多功能纳注射剂。低毒性、高生物相容性,能够借助转吞、膜融合等途径有效开展药物递送工作。在应用实践过程中应该对其药物稀释、包封率以及载药量、表面功能化以及电荷等表面特性、形状等技术要求多加注意,以充分提升纳米粒注射剂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章俊麟, 何伍. 结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浅谈我国化药注射剂药学要求的提升[J]. 中国新药杂志, 2019(14):5-5.

[2]孙卓, 江骥, 陈霞. 从临床药理学角度分析静脉注射剂生物等效试验指导原则及相关试验的设计策略[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0, 36(06):5-5.

[3]王玲玲, 张永文. 基于药品技术审评要求的中药饮片质量问题浅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38(02):6-6.

[4]赵一飞, 耿欣, 徐立华,等. 对我国附条件批准上市化药药学技术要求的思考[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21, 52(05):7-7.

[5]盖荣银, 赵同新, 姚劲挺,等. 注射用粉末剂型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关键技术要点解析[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9(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