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使用的不良反应和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2
/ 2

中药制剂使用的不良反应和对策

裴勇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450000

【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制剂使用的不良反应和对策。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医院曾经使用过的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并完成统计学处理,对使用中药制剂之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解决对策。结果:经显示≥60 岁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44例(44.00%),其次是≤12岁25例(25.00%),较40~59岁、13~39岁的年龄段发生率明显更高,差异有意义(P<0.05);静脉滴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60例(60.00%),其次是口服给药19例(19.00%),较外用和肌肉注射的发生率明显更高,差异有意义(P<0.05);皮肤系统在使用中药制剂后的不良反应较其他系统明显更高,差异有意义(P<0.05);经显示生脉、参麦、炎琥宁、双黄连注射液等是主要使用的中药制剂。其中用药2d时间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共有40例(40.0%),3d后共30例(30.00%),其他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30例(30.00%),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使用中药制剂后不良反应患者,经研究显示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可能性,应当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做好临床管理工作,选择安全的给药途径,经在临床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方式,尽量保证用药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将促进患者疾病快速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对策

中药在医学上的地位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越来越重要。制药行业因中药的发展不断推断前行,中药制剂通过服用方便、快捷、价格亲民等的优势深受人民追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制剂并非适用于任何人群,并非服用后无不良反应的出现[1]。因此,随着医学的发展,使用中药制剂之后发生的不良反应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上在研究中药制剂安全性层面也处于不断推进的状态。面对此种情况,本研究将主要分析使用中药制剂之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100例患者展开疾病的干预对策,区间范围处于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期望可以为不良反应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医院中的100例使用中药制剂后不良反应患者。包含男33例,女67例,年龄(5~74)岁,平均(58.19±2.71)岁。使用中药制剂后不良反应患者各项指标比较无意义 P>0.05。排除标准:免疫功能严重低下;合并有肿瘤、慢性疾病;伴随认知和精神障碍;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有严重糖尿病;临床资料不全者。纳入标准:经伦理审核;提供详细资料;意识清楚,行为自主;需要实施使用中药制剂后不良反应对症干预;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无药物过敏史;符合使用中药制剂后出现不良反应的诊断标准[2]

1.2方法

在临床上经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比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含造成不良反应的药品、年龄、器官受累情况、性别、应用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表现、药品类型、给药方式等,经对上述资料的分析,对使用中药制剂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

1.3观察指标:针对于使用中药制剂之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主要依据卫生部门的标准规定完成统计工作。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指患者发生接受治疗时间延长、人体器官功能损坏、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等;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指患者在合格使用药物后,以及基于药物正常用量和用法的前提下,发生同用药目的并无关联的有害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结果数据由统计员处理分析,并获取最终结论,处理软件为SPSS22.0,统计的全部资料中,用χ2检验计量最后差异、t检验计数资料最后差异,表示方式为用“”和(%)等,若得到结论P<0.05,则表明结果的统计分析要求。

2.结果

2.1比较不同年龄不良反应:经显示≥60 岁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44例(44.00%),其次是≤12岁25例(25.00%),较40~59岁、13~39岁的年龄段发生率明显更高,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不同年龄不良反应[n(%)]

例数

≥60 岁

40~59岁

13~39岁

≤12岁

100

44(44.00)

14(14.00)

17(17.00)

25(25.00)

2.2比较不同给药方式不良反应:经显示静脉滴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60例(60.00%),其次是口服给药19例(19.00%),较外用和肌肉注射的发生率明显更高,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分析[n(%)]

例数

肌肉注射

外用

静脉滴注

口服

100

13(13.00)

8(8.00)

60(60.00)

19(19.00)

2.3比较不良反应具体症状:经显示皮肤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50例(50.00%),包含红斑、皮疹、瘙痒、皮炎等;其次是消化系统19例(19.00%),包含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等;循环系统11例(11.00%),包含心悸、胸闷、血压异常、心律失常;呼吸系统10例(10.00%),包含气促、咳嗽、呼吸困难、胸闷;其他部位10例(10.00%),包含血糖异常、水肿、寒颤、过敏性休克。皮肤系统在使用中药制剂后的不良反应较其他系统明显更高,差异有意义(

P<0.05),见表3。

表3 分析不良反应具体症状[n(%)]

例数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皮肤系统

消化系统

其他部位

100

11(11.00)

10(10.00)

50(50.00)

19(19.00)

10(10.00)

2.4比较造成不良反应药物:经显示生脉、参麦、炎琥宁、双黄连注射液等是主要使用的中药制剂。其中用药2d时间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共有40例(40.0%),3d后共30例(30.00%),其他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30例(30.00%),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4。

表4 比较造成不良反应药物[n(%)]

例数

循炎琥宁和川芎嗪注射液(用药后 2 d)

通络祛痛膏、骨肽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用药后3d)

其他药物

100

40(40.00)

30(30.00)

30(30.00)

3.讨论

使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对策:临床负责实际用药治疗人员,应当避免因疏忽发生不良反应,充分了解中药制剂的配制方式、适应证、禁忌证[3]。医生考虑患者过敏史、病史、年龄、基础疾病,依据具体病情开具药方,经合理用药降低易感人群不良反应;医院是主要使用中药制剂的单位,应当从具体情况入手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发生原因和种类,避免人为管理错误造成不良反应出现[4]。同时要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库,完善中药制剂用药管理体系,优化管理组织结构;药监局等管理部门应当完善好管理体制,对中药制剂生产厂家进行严格管理,定期实施安全检测,并注重分析药物种类,降低不良反应,避免因化学作用发生副产物;有关主管部门尽可能不持续使用某一种中药制剂,规定使用方式和剂量,保证用药安全性[5]。在本研究过程中得出的结果,经显示≥60 岁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44例(44.00%),其次是≤12岁25例(25.00%),较40~59岁、13~39岁的年龄段发生率明显更高;静脉滴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60例(60.00%),其次是口服给药19例(19.00%),较外用和肌肉注射的发生率明显更高;皮肤系统在使用中药制剂后的不良反应较其他系统明显更高;经显示生脉、参麦、炎琥宁、双黄连注射液等是主要使用的中药制剂。其中用药2d时间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共有40例(40.0%),3d后共30例(30.00%),其他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30例(30.00%),差异有意义。经本研究最后获得的结果得出,对使用中药制剂后不良反应患者,积极选择干预对策,将明显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身体健康,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要做好预防工作,了解各种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产生的作用显著。

综上所述,使用中药制剂后患者有较大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应当积极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保证用药合理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出现,保证用药安全性,适合应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霞. 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方法探讨[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9):7-8.

[2] 李寰. 探析中药制剂所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成因及特点与用药管理策略[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5):295.

[3] 张珅榆,马晶山. 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方法探讨[J]. 医药前沿,2021,11(2):144-145.

[4] 王兴灵,汪云伟.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对策[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32):165-166.

[5] 王彦坤. 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安全管理措施[J]. 黑龙江中医药,2020,49(3):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