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法快乐教育及其高等教育创新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2
/ 3

中英法快乐教育及其高等教育创新启示

韩玉羚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摘要:教育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多次提出“高等教育”,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快乐教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极大重视。故以“快乐教育”为出发点,对比探析中英法家庭快乐教育现状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启示。

关键词:快乐教育  高等教育 家庭教育

一、何为“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在美国被称为‘have fun’,是一种用学习的愉快环境去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激活学生情感,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教育。”[1]快乐教育是一种具有正向教育价值的新兴理念,展现了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孩子的心态,以及家长在孩子的心理、生理发育过程中所起到的引导作用,体现了一种家庭的生活状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长不仅教育孩子如何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也教育孩子如何在快乐中学习做人、做事,孩子在享受中获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受教育者进入更好的发展平台展现自我。

家庭教育中的快乐教育模式,可延伸至高校教育领域,并表现出以下三方面功效:一、快乐教育能够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快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者首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学习过程积极的参与者和影响者。二、快乐教育能够推动青年学生的情感发展,调查显示,苦学的知识获取率远低于乐学,乐学有助于大学生在保持良好学习状态、探索学习乐趣的前提下,丰盈情感内心世界。最后,快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压的学习环境,沉甸甸的书包,一考定终身、成绩定胜负的机制,学生易产生负面情绪,出现不良心理。快乐教育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受教育者营造相对舒适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身心积极健康发展。

二、中国家庭快乐教育现状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基础上对个体最先产生影响的地方,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中对子女性格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中国家庭教育模式

从古代科举考试至今,“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期存在并实行,主要以成绩为标准衡量学生综合水平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培养模式。“智育教育”模式下,“好成绩”成为“高智商”的表现,学生逐渐演变为考试工具,不利于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中国家庭长期以来的“4+2”教育模式,即祖辈与父辈相结合的模式,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对孩子过度宠爱,百般迁就,并不利于其独立自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总体而言,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中国家庭快乐教育

中国传统式父母易表现出内容保守、方式单一、缺乏德育的教育特点,家长疏于和谐氛围的营造,急于求成,向孩子盲目灌输个人价值追求,忽视了循序渐进式教育理念,容易打破理性教育方式。内地演员刘烨与其法国籍妻子安娜在教育方式上表现出中法家庭间的巨大差别,刘烨对孩子表现出过多的保护欲和支配欲,如孩子摔倒或遇到困难立马给予帮助,安娜则大胆放手,在言语上给予鼓励,在行动上做出榜样,引导孩子独立完成。我国教育大环境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快乐教育理念的渗透尚有欠缺,有待进一步普及与深入。

2005年大型室内亲情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在各大电视频道持续热播,电视剧以重组家庭为故事背景,通过诙谐幽默的形式,呈现出积极的教育理念,深度解读了“快乐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如尊重孩子,辨证地换位思考,注重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的同时重视自身榜样力量,潜移默化中开发孩子的思维创造能力。同时,夏刘夫妇对子女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认真倾听乖巧好学的老大,与搞怪贪玩的老二交朋友,鼓励引导听话易跟风的老三。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快乐教育”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家庭相对陌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多元价值的交融,大众思想逐渐开放,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不再单一固化,更加注重才能教育与和谐的亲子关系,如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从说教式教育转变为参与式教育,注重亲子互动。家长逐渐舍弃起跑线定输赢的错误理念,而让孩子快乐成长,将“快乐教育”理念不断内化为精神动力。值得肯定的是,大方向上,我国家庭教育的整体趋势向快乐教育方向前进,这有助于日后青年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英法家庭的快乐教育现状

(一)英国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概述

“快乐教育”一词最早由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提出,这一理念的提出引发了社会轰动并对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英国的国家制度,斯宾塞主张尊重孩子,坚持民主平等,以人为本,注重个性与兴趣培养,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通过科学方法和快乐和谐的氛围教育孩子,使受教育者在相对放松自然的状态下树立快乐心态,最终发展为真正快乐的人。斯宾塞认为“儿童的智慧本能比我们的推理更加可靠”

[2],反对棍棒压迫下的教育,反对死记硬背,认为强制性学习终将失去教育意义。快乐教育不仅要教育出快乐的受教育者,也要有快乐并充满智慧的教育者。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也有不成熟之处,比如部分理念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将功利主义快乐论引入教育过程,强调完美生活、幸福快乐和个人生存、人己皆利的人生价值和衡量标准。”[3]

(二)英国家庭快乐教育现状

英国早在21世纪前大力推行家庭教育,1998年至今持续举办全国家庭学习日,从上至下对家庭教育极度重视。

1、以培养德行教育为首要目标

英国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具有灵活性与复杂性。一、关注德育,在大自然中培养孩子独立、勇敢、自由的精神品质,以发展成“好公民”为目标,且首要目标是培养德行教育。二、注重餐桌文化,英国历来具有进餐教育传统,“把餐桌当课堂”。一两岁起,家长大胆放手,孩子独立进餐,学习用餐礼仪。同时,注重优秀品质的培育,顺应尊重儿童的发展特点,通过实践培养其探索精神,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三、设置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因材施教,培养孩子兴趣点,增强其自信力与社交技能,以寓教于乐形式,在游戏中注入多元价值和人生真谛。

2、注重官方指导

1949年,教育部发行了第一本针对公民教育的官方出版物《公民在成长》,而后英国官方不断完善,又相继发表了《优质学校》和《科瑞克报告》等文件,展现出官方在英国的教育制度中发挥了极大指导作用。建立“父母参与机制”并且提供“父母咨询服务”,自上而下对快乐教育给予极大关注,助力本国教育趋向完善。

(三)法国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概述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了顺应儿童发展天性的“自然教育理论”,主张创设自由空间,让孩子在自然状态下自由发展、快乐成长。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有共通之处,关键核心在“快乐”。卢梭主张接近自然,受教育者处于轻松快乐的氛围,回归自由本真状态。同时强调言传身教,教育者率先垂范。《爱弥儿》的问世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对法国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极大影响。

(四)法国家庭快乐教育现状

1971年,法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提出公民教育思想,以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作为现代公民教育的首创国,法国的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对他国具有现实性的借鉴意义。

1、以人权教育为重点

近代以来,法国是世界上人权呼声最高的国家之一,“1984年,法国官方明确指出,学校公民教育要以‘人权’为核心,强调遵循1789年《人权宣言》和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把公民的权利放在突出位置。”[4]政府充分表达了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重视,以权利作为至高无上的保障,强调人权的核心地位,并主张人权教育。以人权教育为重点的思想为快乐教育理念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2、官方指导性强

法国官方出台了相关法律和教育性指导文件,引导教育者与家长实行合理的渗透式教育。同时成立了“教育高级委员会”,召集专家商讨教育问题,推动政策的实施与完善。官方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有效促进了家庭中快乐教育的深入,引导家长施行人才素质培养,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思考、发展兴趣,在学习中保持快乐情绪。

四、中英法快乐教育对比

(一)中英法家庭生活方式的区别

英法家庭孩子自18岁成人礼后选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父母“大胆放手”,给予子女自由空间,充分发挥个人实践能力。中国自古存在四世同堂、三世同堂家族文化,群居为传统生活方式,父母舍不得放手,孩子依赖性强,融入社会节奏较慢,独立意识与探索精神欠缺。同时也导致“啃老族”出现与盛行。生活方式的不同造成中英法家庭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中英教育方式的区别

中国自古以来的应试教育传统导致了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现状,“高分是聪明的表现”、“成绩定终身”等错误价值观植入到受教育者内心,动摇了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英国注重德育与心理教育,认为良好的品行及修养是良好公民的必要素养,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条件。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学习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德育放在首位,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视大学生的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中法教育方式的区别

卢梭笔下的儿童指“3-12”岁阶段,在此阶段,教育者顺应孩子的发展天性与智力发育特点,提倡在家庭、学校或社会教育问题上遵循循序渐进的渗透教育,为学生未来的顺利发展奠定夯实基础。我国3-12岁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幼儿期(3-6岁)与学龄期(6-12岁),在此阶段的受教育者更早进入学习状态,面对课业压力,提早表现出社会化状态。从启蒙到蜕变,部分家长教育者忽视了自身在过渡阶段的教育职责,将重心放在学校教育,家校教育纽带失衡,家校间的衔接力量不易发挥真正作用。

五、英法家庭快乐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创新启示

关于教育问题,官方与教育者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值得肯定,中国与英法教育部门同等重视教育,我国除了借鉴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取长补短,还应重视德育教育,不断完善教育制度与法律。同时,教育部注入更多心血,通过高等教育院校力量,不断植入实践创新动力,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深入学生调查,考虑学生诉求,真正做到为学生减压。其次,教育工作者应做好家校联合,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脱离父母照顾,学习与生活关系难以避免处于短暂失衡状态,并表现出强烈的不适感,此时,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家校间的纽带作用,充分调查与总结,并及时反馈,与家长互通有无,增进对学生的个性化了解,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时,做学生校园中的亲密“大家长”,在实践中循循善诱而非强制灌输,避免采用或放任、或严格,或过度干涉等不良偏颇教育方式,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实践证明,学生在沮丧、压抑的情绪中学习,只会使受教育的结果事倍功半,即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也无能为力。与此同时,家长作为孩子的向导和领路人,应与学校做好衔接工作,充分配合,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大胆创设自由空间,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孩子在实践中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众所周知,死记硬背导致的加速遗忘和寓教于乐产生的兴趣动力是不同教育方式的冲突表现。快乐学习的活动氛围中出现课本知识点时,学生会在记忆中快速定位,迅速捕捉并进行衔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达到内化效果。各阶段教育工作者要借鉴与学习他国正确价值导向。快乐教育应是持续并不断衔接推进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助于积极信号的传递,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从家庭到学校最终走向社会的健康乐观心态的保持。

改革永远在路上,快乐教育对高校教育的创新作用是我国面临的新挑战,需要集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多方力量与努力。快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志,在遵循顺应本国教育制度和受教育者综合水平的基础上,教育者还应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教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学生在真正快乐的氛围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汪丽梅.谈快乐教育与人的发展[J].文教资料,2006(12):103-104.

[2] 赫·斯宾塞.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141.

[3] 郭戈.斯宾塞:快乐教育思想的一座丰碑[J].当代教育与化,2010,2(05):21-28.

[4] 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2.

作者简介:韩玉羚(1992-),女,汉族,天津市,天津理工大学老师。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韩玉羚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1号天津理工大学 邮编:30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