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油田地面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2
/ 2

红河油田地面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姚静

中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油一厂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根据红河油田开发节奏和工区内特殊地理环境,总结出了一套复杂区块油田地面工程分区域部署的建设模式,即“整装区块,整体配套,同步实施,同时投产;零散区块,区域集输,先小后大,效益开发;已有设施,改造优化,完善系统,合理利用,保障生产”的总体部署模式。总结了一系列适合该模式的工程管理方法,即“综合协调,甲方介入,双重监管,培训职工”的管理方法,切实有效的解决了开发区块分散,多工序同步进行的问题,提高了建设速度和工程质量。

关键词:红河油田;地面建设;模式探索;应用实践

1红河油田地面建设实施背景

2012年红河油田开始石油上产会战,2013年随着红河油田地面工程建设工作量急剧增大,需要建设包括联合站在内的19座站场,200多口井的集输管线以及配套的电力设施、自动化设施。同时面临着区块面积大、地形地貌复杂、工区内工农关系复杂,协调处理难度大、开发区块有整有零等一系列影响地面工程施工的困难。面对这些情况,第一采油厂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主动承担单井管线工程、标准井口和井口防盗箱安装工程、电力配套工程、注水系统改造工程等产能建设辅助配套工程。目前已形成以红一联合站为核心,2座转油站、16座增压站和500余公里管线为辅助的集输体系。

2红河油田地面建设模式探索

红河油田上产会战建设速度快,工区施工环境复杂,产能建设与油田生产同步进行,导致工程管理难度大、任务重,需要探索出一套符合工区实际的油田地面工程管理模式。通过科学组织,合理安排,达到快速、高效的完成建设项目,保障油田效益开发的目的。

2.1整装区块,整体配套,同步实施,同时投产;零散区块,区域集输,先小后大,效益开发

2012-2013红河油田产能建设中,根据油藏特征结合地形地貌,形成了以红河12井区、红河37井区、红河36井区为主的从北至南整装开发区块,红河55井区、红河73井区、红河74井区等区域性小型整装区块,红河60井区、红河152井区点缀周边的零散区块。

开发顺序依次为红河37井区,红河60井区,红河55井区,红河12井区,红河36井区,红河73井区,红河74井区,红河152井区。

由于红河油田处于陇东黄土高原,海拔高度1100-1400米,地面沟墚卯壑纵横交错,黄土覆盖层厚,而且属于湿陷性黄土,井站场常有“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情况,给地面工程实施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根据以上情况,制定出一套“整装区块,整体配套,同步实施,同时投产;零散区块,区域集输,先小后大,效益开发”总体部署方案。

2.2综合协调,甲方介入,双重监管,保证质量,培训职工

2012-2013年,随着产能建设的迅速展开,地面工程管理人员,工农关系协调人员,集输系统操作工人不足的问题展现在第一采油厂的面前,井站场建设征地,管线敷设占地,青赔等问题成为影响工程建设绊脚石。工程质量、进度管理成为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2012年以前,第一采油厂无系统的集输体系,大部分职工主要工作均围绕单井开展,职工对集输系统了解较少,对集输设备的操作及维护掌握不足,职工培训将会直接影响集输系统投产后的安全平稳运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打破常规,制定了“综合协调,甲方介入,双重监管,保证质量,培训职工”的工程管理方针。主要以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力量为主,甘陕指挥部、第一采油厂协调部分为辅的协调模式,解决了建设方协调人员不足的问题。工程质量、进度管理中,打破监理公司单独监管的模式,从采油作业区抽调人员,介入对工程质量和监理行为进行监管,保证了工程优质、高效的开展,介入人员同时对图纸和工艺流程、设备使用进行学习,达到了职工技能培训的目的。

2.3已有系统,改造优化,不断完善,合理利用,保障生产

在产能建设的同时,兼顾已有生产体系,做好新建系统与已建系统的结合,充分利于已有设施,发挥最大能力,在满足生产的同时为产能建设服务。

3主要措施及做法

3.1整装区块,整体配套,同步实施,同时投产

    针对红河12井区、红河37井区、红河36井区这一从南至北的整装区块,采取联合站,增压站,集输干线,单井管线,电力配套,井口配套,自动化配套同步实施的方式,确保整体投产,提高集输系统建成后的利用率,降低油井生产成本,提高开发效益。在建设过程中,分公司油建处负责站场和集输干线的建设,第一采油厂主动承担单井管线,井口配套,电力配套等辅助工程。

3.2超前谋划,加快电力工程实施

为了加快电力工程实施,成立地面工程项目组,集中优势力量,加强部门衔接,使工程实施更加流畅的运行。根据钻井试油进度,合理安排单井配电工程的实施,由研究所对钻井情况进行跟踪,当钻遇目的层且有较为可靠的产油能力时,即开始组织该井的电力工程,达到油井与电力工程基本同步投产,有效降低了柴油发电生产时间并有效避免了投资的浪费。    

3.3改进管线投产方式,确保冬季安全投产

由于陇东高原冬季持续时间长,气温低,工程建设有效时间短,大部分站场管线建成投产均在冬季进行,如何安全投产,不冻坏一台设备,不冻堵一条管线成为冬季投产面临的主要矛盾。经过所有技术人员的讨论和实验,在管线和站场投产作业中,我们总结出管线预热、热水伴热的投产方式,在冬季近零下20度情况下从未发生管线冻堵,完成12座增压站和107.9千米集输干线的投产,所有站场及管线均一次投产成功。

3.4零散区块,区域集输,先小后大,效益开发

(1)配套先行,实现区域集输,先小后大

针对红河55井区,红河73井区,红河36井区南部开发较晚,距离大集输系统较远的情况,结合站场建设计划,在红五增、红八增、红十五增、红十六增未建成之前,提前进行管线施工,将周围单井小集输至增压站所在井场的发油点集中处理,小集输井38口,不但降低油水倒运工作量,而且在增压站建成后的第一时间集输进入大集输系统。由于部分井距离增压站较远,井口压力无法实现集输,我们采取小集输生产,螺杆泵增压的方式将这些井集输至增压站。分别将HH12P50、HH31A、HH36P81井场附近的28口井管输至该井场,安装小型螺杆泵,将产出液输送至增压站集输生产,有效降低了油水倒运量,增加了油井集输率。

(2)改造集输流程,实现新型小集输

针对一些偏远的井区,制定了以多功能罐和增压泵为基础的新型小集输流程,分别在HH36P81、HH31A和HH12P50建设小集输,对周边25口井进行二级增压至联合站,增加集输液量250余方,降低产出液倒运量,节约生产成本。

3.5已有设施,改造优化,完善系统,合理利用,保障生产

在产能建设的同时,兼顾已有生产体系,做好新建系统与已建系统的结合,充分利于已有设施,发挥最大能力,在满足生产的同时为产能建设服务。

4效益分析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红河油田集输体系和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降低了生产管理难度,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保证了产能建设和油田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晨.采油厂地面建设工程实践[J].石油化工建设.2018,13(06):103-1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