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管线打开在石化企业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2
/ 2

谈管线打开在石化企业的应用

刘乃铭

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公司储运部,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0

摘要:本文从一起事故事件,从多角度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反映出目前行业内对于管线设备打开作业中存在理解和认识上存在的偏差,提出加强管线设备打开安全风险管控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管线设备打开    能量隔离   风险管控

    1  事故简介

    某石化企业对装置酸液泵进行机泵拆解、维修作业,当日上午已对管线出入口阀门进行能量隔离,上锁挂签等相关操作,确保机泵出入口已无介质流入流出。随后对机泵出口阀门进行解口拆卸,当日下午13:30开始准备对机泵进行解体操作前,由于泵出口法兰口内存在大量杂质和聚合物,已将泵出口堵死,当班作业人员对泵出口进行清理时,泵内含酸介质喷出,飞溅到作业人员面部及身体正面。现场作业人员立即从附近取水,对伤者受伤部位机型冲洗,冲洗后送往医院医治。经医院诊断,事故造成伤者面部、颈部及腹部皮肤2度灼伤。

    2  事故原因分析

    2.1 事故直接原因

1)该装置停工时未对机泵内介质彻底处理干净,残余的酸液逐渐聚集。虽然已对机泵相连的出入口阀门进行了上锁挂签、能量隔离等风险管控措施,但泵壳内残余酸液与管线反应产生氢气与泵出口堵死法兰形成密闭腔体,导致设备内带压,为事故发生留下致命隐患。

2)作业人员在对装置进行拆卸操作,执行管线设备打开前,未对管线设备/设施中的介质的物化性质、温度、压力、预处理后的状态成因等内容进行确认和充分的掌握,而是假想管线内介质已经排净处理干净,因此未打开设备导淋、阀门等可以确定管线内介质已经排净的措施,进行作业安全条件进行确认。

3)未执行作业方案、作业许可等相关内容的要求,对作业风险掌握存在缺失。

    2.2 事故间接原因

1)对于该管线设备打开作业,施工人员对作业存在的风险辨识不足,存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未彻底落实界面交接管理、作业许可等风险控制措施,未对生产交检维修后,在施工作业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彻底排查及处理。

2)作业单位在进行作业前,未进行“班前六百秒”等安全风险培训,导致作业人员缺乏安全风险意识。

3)作业人员盲目追求施工进度,为加快施工效率,在未进行作业项目内容确认、技术交底、个人未取得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的前提下,冒然开展施工作业。

4)作业过程安全监管不到位。对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未能作业及时有效的提升,对于施工人员存在的错误的施工动作及违章作业,未能第一时间做的有效的制止和纠正。

    3管线设备打开作业的风险控制

纵观国内化工、石化、石油等涉及物料传导输送等相关内容,因管线设备打开原因造成的事故屡有发生,在管线设备拆卸、打开过程中发生事故尤为突出,甚至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究其主要原因,主要为企业在作业前及作业过程中,对作业风险认识不清,未能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针对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隐患做到充分有效处理;即“人,指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指设备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料,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的理化性质;法,指生产使用的方式和方法;环,指作业过程中所处的环境”。而以上各方面均存在漏洞,从而导致“孔板效应”的发生,即:有关风险防控的所有方面均未能针对现场施工作业进行有效的判断,对风险控制未能有效的做出相对应的控制措施,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而如何进行风险管控,尤其是现场施工前的风险防范控制,隐患控制与消减就显得尤为突出。

     3.1 梳理管理制度,深化作业管理

在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应对现有作业进行具体分类,并将管线设备打开相关内容的标准、规范、适用的条件进行标准化管理,将管线设备打开作为现场施工作业及操作变动中的重要一项内容进行管理,并且在管线设备打开之前进行有效的风险防控和安全分析,确保将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完全进行规避。

3.2 施工作业现场,有效规避风险

在装置施工现场,应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作业风险进行有效的判断,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工艺处置方案

在管线设备打开之前应当明确管线设备打开的定义,即采取任何方式改变了封闭管线或设备及其附件完整性的作业。对需要打开的管线或设备必须进行系统隔离,其中的物料应采用排尽、冲洗、置换、吹扫等方法除尽。

清理合格应符合以下要求:

系统温度介于-10℃~60℃之间;

已达到大气压力;

与气体、蒸汽、雾沫、粉尘的毒性、腐蚀性、易燃性有关的风险已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清理完毕后,关闭相应阀门,上锁挂签。

2)作业可行性

需要打开的管线或设备在与系统隔离,其中的物料在进行排尽、冲洗、置换、吹扫等操作后,应对作业的风险及作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管线设备打开分为一般作业和特殊作业。特殊作业包括:采取凝固工艺隔离介质;无法进行系统隔离或不得不在带压、高温状态下或者系统没有处理合格情况下的作业。一般作业为除特殊作业外的作业。作业前应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风险消减措施,将作业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特殊作业情况包括:

(1)阀门不严、有泄漏;

(2)残存压力或介质在死角截留;

(3)低点排凝或高点放空堵塞;

(4)附近存在生产、检修作业;

(5)与被打开管线/设备相连接的部位进行试车、试压、试验工作;

(6)采取凝固工艺隔离介质,充分考虑介质重新流动的可能性;

(7)其他存在危险的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在作业前对管线清理及隔离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可以通过观察压力表、液位计、导淋、高点放空等多种方式进行测试,另外,作业人员在作业前要对工艺处理技术方案进行会签,同时执行操作技术变动审批,通过会签及工作前技术分析(JSA)将现场工艺技术风险进行摸底,确保工作开展的可实施性。

3)能量隔离及风险防控

在装置进行管线设备打开时,应选择较为合适的能量隔离措施,对风险进行管控。目前装置通常采取双重隔离的方式进行隔断,主要采取的方式为双阀一导淋(双截止阀关闭、双阀之间的导淋常开)或截止阀加盲板或盲法兰。但从目前整个石化和石油企业应用的情况上来看,双阀一导淋较盲板和盲法兰,存在操作简单、施工难度小、工期短、施工效率高等特点,但也存在缺点,即无法控制VOC及有机挥发物的排放,随着当前环保压力的逐年增加,双阀一导淋尤其是阀门不严时,将会进一步导致无法从根本杜绝介质互窜及泄漏的风险。如果双重隔离不可行,应采取适当防护措施。隔离的优先顺序如下:

(1)双截止阀;

(2)单截止阀;

(3)凝固(固化)工艺介质;

(4)其他;

若存在双重隔离不可行时,应对装置内的隔离措施及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对隔离措施的可行性进行风险评估,对特定隔离效果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科学评价。如某石化企业冬季进行清罐作业,因当时气温较低且处在早晨,管内介质为重油,处于凝固状态,当时不具备加装盲板的条件,技术管理人员错误的采取单截止阀及凝固工艺介质的方式进行能量隔离,进行管线打开作业,但当作业进行至中午,随着气温的升高,部分重质油组分开始有部分烃类产生挥发,导致部分作业人员发生中毒事故的发生。在该事故中未能对存在的作业风险及作业所具备的条件进行纵向分析,当某一环节已不具备作业的条件时,需要重新进行风险评级及分析。因此,管线设备打开作业需要进行动态和可行性的风险分析就显得尤为关键。

  1. 结束语

    管线打开作业是石化企业检维修作业的重要一环。加强管线打开作业的风险管理,即有助于石化企业检维修作业标准化的推进,更能直接影响到企业HSE开展的有效性。希望通过本文对管线设备打开作业的一些安全管理措施介绍,对企业规避风险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