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外语课堂学习疲劳的成因与消解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学生外语课堂学习疲劳的成因与消解策略

王栩

(徐州开放大学 江苏徐州 221000)

邮寄方式: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泉山森林海DP3号楼4单元301  15001192554

摘  要: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核心场域,课堂教学状况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外语课堂学习疲劳是一个普遍而现实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课堂学习疲劳是由长期重复的机械性刺激造成的大脑皮层感知性迟钝造成的。但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可以有效干预或消解这种课堂学习的疲劳现象。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任务,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优化教辅工具使用,活化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语言实践训练;强调语用的文化功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外语课堂教学;学习疲劳;消解策略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核心场域,课堂教学状况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学习是外语学习的第一场所。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对外语教学高度重视的同时,外语课堂学习中的学习疲劳现象也逐步显现,如学习注意力涣散、学习主动性不足、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低下等等。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回归到学习主体本身,并且抵触一切负面因素。课堂学习疲劳是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引起的消极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如何及时消解课堂学习疲劳,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应该是我们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笔者基于言语认知理论的基本原理,充分考虑影响课堂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并充分调配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通过调整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来对外语课堂学习的情境进行有效干预,消解他们课堂学习的疲劳现象,提升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持久性。

一、外语课堂学习疲劳现象形成的机理分析

课堂是学校知识传授活动的主要场所,含课本知识在内的各种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在师生之间进行传递,最终实现共享,即教学质量的呈现。不同信息的传递对师生产生不同的反馈或影响,如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以及周边的教学环境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性、学习态度、知识基础以及认知方式也会反过来对教学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除了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方针、社会需求、文化观念以及学生家庭等方面的客观条件外,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师生个人因素、课堂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提升,师生的个人因素与课堂环境因素对课堂教学信息的双向互动产生关联性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脑对知识的认知与内化。

首先,从生理功能结构来看,人的大脑是对所有信息进行集中处理的核心系统,它是具有全息摄影构造和阶层构造的信息中枢。大脑将自己初步处理的信息与大脑深部核心区进行充分交换,并使初步信息与深部区信息保持一致性。因此,要想杜绝课堂学习中的疲劳,取得卓有成效的学习效果,教师就必须不断创设适宜于大脑认知特性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的伦理感情要素与认知状况达到整体平衡与融洽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最大化,吸纳信息的容量、效率与主动性都达到最佳状态,并将所获得的知识全部有效地运用到高效的学习过程之中。

其次,人体大脑与其他动物的大脑不一样,它具有超强的智慧性,这种心因性能够促进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当人的大脑需要产生一定的机能筛选和加工,如果这些信息储备能够满足大脑意识活动的需要,就会使大脑具有成就感,人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得到强化;相反,如果所储备的信息不足以支撑大脑所要进行的意识活动的时候,大脑就会产生挫败感,学习活动就会失去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后,人的大脑具有天生的信息共享功能,当大脑中的某一部分吸纳到某种信息的时候,很快就会被大脑的其他部分所共享,即人的大脑在吸纳信息的时候是无法与外部刺激进行绝对隔离的,如社会伦理道德要求或个人情感取向等都会持续影响人体大脑对信息的接收,但是,人体大脑的机能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式反复,而是不规则的波浪式无规则地运转。另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学业压力是学习倦怠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这种学习压力主要是由教学内容过于复杂造成的。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和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可以交错性安排教学内容与课堂活动,尽量避免单一而长时间的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相同部位而产生学习疲劳与倦怠心理。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魅力,还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外语课堂学习效果。

二、学生外语课堂学习疲劳的消解路径

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来看,高等教育质量改革重心已经从“输入”向“输出”转变,“关注对象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从‘提供指导’转向‘自主学习’”。基于此,尽管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在学习心智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自控性,但是,学生的学习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人本身的生理局限和心理影响。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合理采用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构建外语课堂结构,消除生理和心理的负面因素对大学生学习外语的生理约束和心理障碍。

(一)优化教学任务,活化课堂气氛

事实上借助于小组协同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能够避免课堂出现死气沉沉的气氛,使师生活动与情绪得到活化与生动,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用最优化的方式来设置学习小组,既要考虑到座位就近原则,又要凸显到同组异质组合原则,实现小组内的取长补短与有机结合,通过具有策略性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并能够就相关内容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增强记忆效果。同时,教师需要尊重和利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提升课堂学习的参与意识与自主创造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需要充分考虑到内容的梯度性,让学生有机会有条件地参与课堂教学,如果梯度太大,学生就会产生挫折感,如果梯度太小,学生就会失去成就感,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任务设置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学生灵活选择适合自己基础的内容进行深度学习,有利于消除大学生参与课题学习的紧张与焦虑心理。

(二)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语言实践训练

提升外语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弄清外语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 关键要明确‘谁的课堂’和‘课堂能够教给学生什么’两个问题”。交往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在课堂交往互动的过程,作为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外域教学更是如此。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习活动实施者与承受者。因此,外语课堂教学不能遮蔽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角色要从“管控者”向“解难者”转变,于无声处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方式,立足于教学内容来设置难易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特别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强化视听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实现手、脑、耳、口等感官的联动,以预防学生课堂学习疲劳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针对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来指定任务或设定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语音分组练习中互相模仿和彼此纠错,还可以通过编排情景短剧与演讲辩论的方式来开展拓展练习,以刺激学生大脑不同区域的交替工作,使学生注意力保持集中,而不会出现学习倦怠。

(三)突出讲练结合,强化语言认知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教学内容细节与表达形式进行整体感知,还需要让学生的阅读时间与阅读质量得到保障,在阅读过程中与既有的知识体系结合产生新的认知或知识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情、趣、理、意等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唤醒原有的认知经验。再者,外语课堂学习主要是以文本言语学习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在选择文本的时候特别注意选择具有独特性的文本材料,如关注文本的言语形象、意蕴、情感与音韵等,学生在对文本进行言语熟读精思与潜思体会的过程中更加容易领悟话题的外延与意蕴,这样有利于话题的展开,促使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培养、思维发展与人格健全。另外,学生对语篇中言语表达规律的领悟还可以帮助他们构建语感心理图式,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正迁移,也刺激了学生大脑皮层的活跃度,可以有效缓解课堂疲倦。

三、结语

学生外语课堂学习疲劳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要消解这种不良现象不仅仅需要学生从思想和心理素质上进行改造与提升,更需要教师增加时间投入、情感投与精力投入,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强化教学理念与技能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与积极性,通过不断更新有效的教学方法,打造具有特征性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能。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传授知识与引导学生“自我修为”的“布道者”,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积极实践,自主地分辨语言的使用规则与使用场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特点,基于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教师教学节奏形成“共振”。

参考文献:

[1]高丙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类型及其对学习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6(12):84-89.

[2]江雪华.应对方式对学业压力和学习倦怠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J].教育导刊,2014(11):23-25.

[3]魏丽娜.“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欧洲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管理框架及其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19(2):1-9.

[4]樊学艺.从本源意义看课堂教学及其质量提高[J].上海教育科研,2014(11):65-67.

[5]杨德广,罗志敏.改变大学生“松散懒”高校需要“充实教育”——杨德广先生专访[J].重庆高教研究,2019,(2):12-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