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研究

王俊淋

犍为县人民医院  四川犍为614400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 。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进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30例,接受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并发症率仅为3.33%;肢体功能优良率高达96.67%,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创伤小、易操作,患者骨折愈合速度可得以提升,促使肢体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值得推行运用。

关键词: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四肢骨折;应用效果

近年来,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发生率持续走升,四肢骨折在所有骨折类型中占比高达60%[1]。直接暴力创伤、骨髓炎、骨肿瘤等是致使患者发生骨折的最基本原因,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是四肢骨折患者典型临床特点,生命质量受到较大影响[2]。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虽能确保骨折病灶有效复位,但机体创伤、术后并发症等弊端不容忽视,综合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本研究比较和分析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的治疗疗效,详细见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7~58岁,平均(41.79±3.48)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0:10,年龄25~58岁,平均 (41.46±3.62)岁。简单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麻醉后,常规消毒,在骨折处开一个13cm左右切口,软组织剥离,待骨折处充分显露后,行复位处理,经C型臂X线透视对骨折处关节稳定性进行检查,置入引流管后,缝合切口。

观察组予以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全麻后,通过牵引床对骨折病灶行间接复位处理,经C型臂X线透视,从患肢骨外侧做一个3cm左右纵形小切口,对肱骨外侧肢骨和骨膜进行分离,清除骨折病灶处的血块,先用克氏针固定,骨折成功复位后,经肌肉下骨膜外隧道,直接将加压钢板插进股骨干远端,行锁定处理,近端固定用克氏针即可,确认骨折复位情况是否满意,无需留置引流管,行皮内缝合操作即可。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并发症:切口脓肿、切口感染、关节僵硬、延迟愈合。

空腹取2ml静脉血,离心法分离血清,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BGP(血清骨钙素)、OPG(骨保护素)、β-CTX(β胶原降解产物)进行检测。

肢体功能已恢复正常,且无痛感,活动无任何影响为优;肢体功能恢复良好,适度活动不受限为良;差:骨折处存在剧烈疼痛,日常活动受到较大影响。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21.0,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手术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更少,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

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指标对比

组别

手术时间(min)

切口长度(cm)

术中出血量(ml)

切口愈合时间(周)

住院时间(d)

观察组(n=30)

45.72±8.23

4.21±0.85

58.51±7.16

7.36±0.94

14.17±1.14

对照组(n=30)

89.31±10.35

12.46±3.09

145.19±12.28

13.45±2.26

17.39±2.02

t

25.534

19.940

47.233

19.272

10.753

P

0.000

0.000

0.090

0.000

0.090

2.2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率仅为3.33%(P<0.05)。

表2: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切口脓肿

切口感染

关节僵硬

延迟愈合

总发生率

观察组

30

0(0.00%)

0(0.00%)

1(3.33%)

0(0.00%)

1(3.33%)

对照组

30

2(6.67%)

1(3.33%)

3(10.00%)

3(10.00%)

9(30.00%)

X2

-

-

-

-

11.912

P

-

-

-

-

0.001

2.3血清BGP、OPG、β-CTX水平

术后3d,观察组OPG、BGP水平较对照组更高,β-CTX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

3: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BGP、OPG、β-CTX水平对比

组别/例数

OPG(pg/ml)

β-CTX(ng/ml)

BGP(ng/ml)

术前

术后3d

术前

术后3d

术前

术后3d

观察组(n=30)

177.48±20.37

149.45±18.52

0.44±0.06

0.54±0.07

5.46±0.80

4.63±0.58

对照组(n=30)

175.39±22.18

127.16±17.47

0.42±0.09

0.75±0.04

5.53±0.78

3.95±0.53

t

0.380

4.795

1.103

14.267

0.343

4.740

P

0.705

0.000

0.315

0.000

0.733

0.090

2.4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

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更高(P<0.05)。

表4:观察组和对照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优良率

观察组

30

18(60.00%)

11(36.67%)

1(3.33%)

29(96.67%)

对照组

30

12(40.00%)

13(43.33%)

5(16.67%)

25(83.33%)

X2

-

-

-

-

9.886

P

-

-

-

-

0.002

3.讨论

四肢骨折是发生率较高的骨科病症,受到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外力撞击等因素的作用,四肢骨折患者数量以较快速度在增加。在病症作用下,导致患者存在股骨摩擦、患肢畸形、骨折部位剧痛等症状。四肢骨折会使患者运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会使患者机体受到较大创伤,在剥离患肢软组织后,骨折病灶正常血供受阻,神经组织随之受损,术后骨折期较长,很容易促使患者出现如切口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降低综合治疗效果[3]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仅仅是在骨膜和筋膜间建立隧道,骨膜完整性不会受到任何破坏,机体受到的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较低;同时,骨折病灶复位是通过骨膜和软组织间的张力进行,不会干扰原有生物环境的稳定性,患肢可及时获得充足血供,骨折愈合时间也可得以缩短;术中在骨折远端插入钢板,锁定克氏针可将骨组织的受压度控制在极低限度内,骨膜可得到有效保护,该固定法以生物学固定为基础,可严控并发症,兼具安全性和稳定性[4]。从表1可知,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均更短(P<0.05),原因在于: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中,骨折端不会直接暴露,骨折碎片仍可维持其原有活力,且对滋养动脉、骨穿支动脉的破坏度较低,骨膜营养血管不会受到任何损伤,骨折处血供充足,抗感染能力便可得以强化,将感染率降至最小,大大减轻骨损伤度,因成骨生长因子保留度较高,可将植骨需求降低到最小范围内[5]。有研究指出,骨折愈合是机体组织进行自我修复的复杂过程,骨折愈合不仅依赖于良好固定和复位,骨代谢状态在骨折愈合中也发挥者不可或缺的作用,常见骨代谢衡量指标为OPG、BGP、β-CTX,OPG可对核因子KB活化因子受体配体介导的破骨过程产生强有力抑制,对骨形成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具备骨保护功效;BGP是骨形成不可缺少的物质,可对骨质异常羟磷灰石结晶的形成发挥出强效抑制、维稳骨折正常矿化速率;β-CTX水平和骨痂形成、骨吸收情况之间存在极密切关联[6]。从表4可知,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更高,这一结果便是对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有效性、可靠性的最有力印证。

总而言之,,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还能有效控制各种并发症率,在促使肢体功能得到更好更快恢复方面疗效显著,有着极高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崔勇,段广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联合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中下段骨折临床效果[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2):3.

[2]胡涛,袁富,朱建河,等.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锁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11):4.

[3]罗斌,沈鹏,李炜,等.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对老年四肢骨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4):3.

[4]杨永华,胡斌,杨海龙,等.微创经皮锁钉钢板固定与传统固定法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32):4.

[5]陈定爽,王萧枫,张骏,周梧节,刘东旭.新伤续断汤结合针刺内麻点对四肢骨折治疗效果、四肢功能恢复以及免疫功能影响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12):4.

[6]马建宇.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髓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对比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00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