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乙肝后肝硬化采用两种抗病毒方案进行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观察乙肝后肝硬化采用两种抗病毒方案进行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

孙淼

哈尔滨市第六医院  150030

【摘要】 目的 分析乙肝后肝硬化抗病毒方案治疗效果。方法 7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采取替诺福韦酯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AS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复常率及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采用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相比恩替卡韦对肝功能的控制效果更好,可提升病毒清除效果。 

【关键词】 乙肝;肝硬化;病毒方案;肝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ntiviral regimen on post hepatitis B cirrhosis. Methods 70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cirrhosi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ntecavir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enofovir dipivoxil. Results the levels of AST and TBI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level of Alb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ALT normalization rate and HBV-DNA nega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entecavir, tenofovir dipivoxil has better control effect on liver function and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virus clearance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cirrhosis.

[Key words] hepatitis B; cirrhosis; Virus programme; liver function

乙肝肝硬化属于常见的肝脏疾病,是由乙肝病毒侵袭并不断复制增殖为导致的肝实质性遭到破坏,并产生炎症反应,产生细胞坏死导致的病理变化。疾病进行性发展,有导致肝肾综合征及肝功能衰竭直至死亡的风险。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治疗中,发现不良预后与乙肝病毒的复制有密切的关系【1】。因此,在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应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要干预方式。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方案较多,本次研究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恩替卡韦及替诺福韦酯两种抗病毒治疗方案应用在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中,目的是提供临床治疗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随机分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7-58岁,平均(46.5±3.3)岁;HBV-DNA水平(5.8±1.5)×106copies/ml;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38-60岁,平均(46.2±3.7)岁;HBV-DNA水平(5.9±1.7)×106copies/ml;分组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乙肝肝硬化的诊断标准;进行白蛋白水平检测,低于35g/L,总胆红素水平高于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低于60%,乙肝病毒拷贝数高于1×103copies/ml;患者具备正常沟通及交流能力;研究经患者及家属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肝性脑病病史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肝癌以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精神异常等不能配合治疗者。

1.2 方法

均在入院后进行专科及辅助检查,确诊乙肝肝硬化后,均采取保肝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恩替卡韦(生产厂家: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798,规格型号:1mg),口服每天1次,每次0.5mg;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替诺福韦酯(生产厂家:Patheon Inc.,批准文号:H20180060,规格型号:25mg)治疗,口服每天1次,每次300mg,均连续治疗48周。

1.3 观察指标

(1)肝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 、白蛋白(ALB);(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及乙肝病毒(HBV)-DNA转阴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者表达形式(±s),组间比较以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以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表达形式(%),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对比

组间肝功能在治疗前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AS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 1 肝功能对比(±s)

组别

例数

AST(U/L)

TBIL(μmol/L)

ALB(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5

134.2±40.2

65.8±10.1

32.6±6.5

25.4±5.3

30.2±1.3

35.7±2.3

对照组

35

133.8±36.4

87.4±17.1

32.8±6.3

27.9±6.1

29.8±1.8

32.3±2.7

t

0.044

6.434

0.131

5.418

1.066

5.671

P

0.965

0.000

0.896

0.000

0.290

0.000

2.2 ALT复常率及HBV-DNA转阴率对比

观察组ALT复常率及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 2 ALT复常率及HBV-DNA转阴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ALT复常率

HBV-DNA转阴率

观察组

35

30(85.7)

31(88.6)

对照组

35

21(60.0)

20(57.1)

X2

5.851

8.741

P

0.016

0.003

3 讨论

    乙肝肝硬化治疗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抗病毒治疗中,及时在临床检查中未发现HBV-DNA拷贝数异常情况,也建议采用高效抗病毒药物治疗【2】。目前临床上的抗病毒药物中,核苷酸类药物为一线治疗药物,其病毒清除效果好,还可降低耐药性。

    恩替卡韦是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该药物是一种HBV聚合酶抑制剂,口服进入人体后,能够快速发挥乙肝病毒的清除效果,且不会造成肾毒性【3】。但在其应用过程中,发现用药时间过长,会导致病毒DNA聚合酶活性区出现突变情况,这一情况会影响整体抗病毒疗效。研究认为由于肝脏代偿能力降低,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会导致耐药肝功能异常情况,增加死亡风险。而好的抗病毒药物需要保证用药疗效同时,避免耐药株产生【4】。替诺福韦酯属于一种新型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可发挥较好的抗病毒机制,能够在人体内经磷酸化作用后,产生替诺福韦二磷酸盐,通过在人体中与脱氧腺苷三磷酸竞争性结合,并渗入HBV病毒DNA链中,可缩短DNA链,因而发挥抗病毒效果【5】。该药物可形成高耐药屏障,在保证病毒清除效果同时,还能够避免患者免疫力下降。从本次研究结果看,观察组治疗后的AS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复常率及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方案应用在乙肝肝硬化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发挥较好的乙肝病毒清除效果,可抑制肝功能损伤,控制疾病进展水平,获得较好的预后。

综上,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中,替诺福韦酯方案相比恩替卡韦方案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邱华荣,刘科,王洪英. 内镜下不同方法治疗肝硬化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及短期复发率比较[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9):34-36. 
  [2] 陈锦皇,刘正义,袁文正,等.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的回顾性研究[J]. 临床外科杂志,2018,26(5):14-17. 
  [3] 张海涛,邓敏,孙梦晗,等. 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粘合剂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8,23(4):29-32. 
  [4] 冯姝婷,由继辉,李艳. 内镜下组织黏合剂联合硬化剂对危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5):711-714. 
  [5] 关玉龙,孔德润,张乐,等.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术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远期疗效比较[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2):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