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龄前儿童培养良好的如厕习惯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浅谈学龄前儿童培养良好的如厕习惯的策略

刘倩

成都市温江区爱娃幼儿园    四川省成都市  611130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中指出:要求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而如厕能力的养成则是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幼儿的智力、情感、独立性、克服困难等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幼儿期是健康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在幼儿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好习惯养成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厕好习惯的养成,能够帮助幼儿学会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自己大小便。

【关键词】如厕习惯     环境创设     心理引导     健康教育

在笔者所带领的班级4—5岁年龄段中,孩子在园活泼可爱,乐于分享交流,家长工作开展较为顺利。该年龄段幼儿以培养幼儿习惯为主。在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中,时常有家长向班级老师反馈孩子在园拉大便的情况。例:个别孩子几天不拉大便;个别孩子每天下午见到家长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求上厕所拉大便。通过和孩子的心理交流及家长之间的互动中了解到孩子在园“难”大便的情况。通过实践调查,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如厕习惯有以下见解。

一、“难”大便的成因

笔者对本园孩子进行调查了解发现,愿意在园大便幼儿占40%,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幼儿占比60%。在60%不愿在园大便幼儿沟通中发现幼儿在园“难”如厕,通过分析,幼儿在园“难”大便主要来自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具体有以下情况:

1、部分孩子因为对环境的敏感,适应能力较弱,在观察与了解汇总发现幼儿园的厕所和家里的厕所不太一样,导致心情紧张而不能顺利排泄。在幼儿园一旦环境发生改变,造成幼儿心理上的不适应,因此不乐意大便。在遇到幼儿腿部力量及平衡能力较差时,不习惯幼儿园的蹲便方式。

2、个别孩子在家如厕大便时,有熟悉的家人陪伴,心理上得到一定的安全感,能够顺利轻松大便,而幼儿园缺少了家人的陪伴,如厕时有紧张的情绪,导致自己难大便。

3、个别幼儿由于自尊心较强,不愿意在有同伴的情况下大便。幼儿园的如厕环境有别于家庭环境,属于开放型。家庭环境空间相对于比较私密和狭小,带给孩子一定的放松与安全感,孩子长时间处在轻松、宽松的环境中有助于自己排泄。

4、部分幼儿表示自己的大便有一定的味道,自己都难以接受,非常担心同伴或老师因异味会嘲笑自己,导致心灵受到一定伤害。

5、部分幼儿在自我服务意识上较弱,不会自己擦拭屁股,在遇到排泄大便时候需要成人的帮助。而孩子的心理需求难以在幼儿园得到满足。

二、营造良好的如厕环境

在前期调查中,部分园所如厕环境男女厕处在同空间,大部分如厕时间里男女未曾分批进行,人员较多,在人多且拥挤的情况下,孩子们如厕时间较短,同时部分幼儿的隐私且暴露在外。部分幼儿在园如厕后没有冲厕的意识,幼儿在家家庭生活中主要由家长完成此项任务。在班级中,我们针对此情况,在厕所环境上进行一定的调整。首先厕所环境中以“你今天拉臭臭了吗?”及“有便随排”为题进行环境创设,暖色系环境带给孩子轻松愉快的感觉,有助于孩子排泄。

同时在如厕环境打造中。在生活墙面为孩子们提供排便记录墙,记录每天在园排便的次数及时间段。引导幼儿自我观察和记录,了解自己的排便规律。同时,针对孩子如厕情况进行环境创设“排便后的我”,让幼儿通过排便前与排便后的心情对比,用不同表情贴纸表示自己排便前与后的心情,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开展如厕健康教育

孩子长期憋大便对身体产生的影响时刻影响着孩子的监护人。“老师,今天xxx小朋友没拉臭臭,记得提醒一下他”“老师,孩子几天都没拉臭臭了,我非常担心他会憋着,容易导致生病”……

在班级里,针对孩子憋大便情况,笔者结合班级情况将健康教育作为集体活动向幼儿进行引导。通过观察小视频《憋大便的虫虫》,引导幼儿了解长期憋大便给我们身体带来的危害。在活动中,孩子们各抒己见,大胆的在集体面前分享长期憋大便的危害。例:“肚子痛”“大便干”“便血”等情况,通过孩子们发现其危害,提高孩子们的健康意识。

部分孩子存在因为解大便会占用自己玩玩具的时间,长期的这种憋大便情况,会让幼儿渐渐降低对大便的敏感性。

幼儿园生活中,孩子的排便“难”与蔬菜的摄入有一定的关系。班级幼儿饮食情况了解中,大便难的幼儿60%对蔬菜不够青睐,出现挑食偏食的现象。因此在排便时会出现排便“难”的情况,因此,加强幼儿对餐食的合理摄入是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培养。

四、家园共育培养良好的如厕习惯

儿童心理学家说:孩子出现尿裤子、憋大便,可能是环境改变造成的情绪问题。刚入园的孩子,还没适应陌生的环境和管理,对老师没有形成依赖,再加上自理能力差,难免有焦虑、恐惧心理,大小便问题就会格外凸显。同时通过专业书籍研究调查了解到:孩子憋大便是由于孩子目前处于肛欲期的修复阶段。

一般而言,孩子1.5至3岁会经历肛欲期的性发展阶段,孩子会出现憋便,拉便便在裤子里,这是孩子在寻找憋不住的临界点,这个过程是孩子建构排便控制系统的重要阶段。作为家园双方,我们要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了解孩子憋大便的真正原因。

在培养良好的如厕习惯时,父母要用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来帮助孩子完成修复过程。给到的建议如下:

1、要接纳孩子的憋便行为。当父母看到孩子在憋便,不要再去问孩子要不要拉大便,也不要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憋便,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等孩子体验够了,能掌控自己排便的临界点了,就会自然去排便。父母要相信孩子的生命本能,当他要解便,自己就会去解便,而憋便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要相信这个阶段会过去的,用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修复过程。

2、家长可以和孩子共读有关儿童大便的绘本,比如《超好玩的便便小百科》、《是谁嗯嗯在我头上》等,给孩子营造解便的轻松氛围。通过图书绘本让幼儿了解排泄大便的有趣。

为了鼓励更多的孩子都能尝试在园所解大便,老师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孩子如厕大便。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孩子进入教师专用卫生间尝试排便,慢慢过渡到在班级无同伴的情况下进行排便。在笔者所带领的班级中,个别幼儿不乐意在班级厕所解大便,在与幼儿沟通后,第一次笔者尝试带领幼儿进入教师专用卫生间如厕,老师在门外静心的等候,并且尊重孩子的意见是否需要给予帮助,幼儿通过自我挑战第一次成功在园拉出大便,随即,老师给与了孩子一定的肯定。第二次,当孩子在园有便意时,有了第一次的经历,老师鼓励幼儿进入无同伴的厕所进行排泄,老师则在门外当好守护者,当孩子再一次的顺利排泄后,老师再次给与了幼儿一定的鼓励。渐渐的,孩子逐渐适应了幼儿的如厕环境,当在与家长分享时,幼儿得到家长的肯定后,更是激发了孩子的信心 ,降低了孩子在园如厕难的情况。

幼儿良好的如厕习惯培养需要从小培养,在孩子入园前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幼儿正确的排便方法。从引导幼儿如厕到幼儿独立如厕,特别是在大便排泄中,给孩子创造轻松愉悦的环境,对孩子的每次独立完成给予一定的肯定。避免幼儿在打脏裤子时进行侮辱、谩骂和嘲笑。当遇到幼儿拉在衣物和床铺上时,引导幼儿大胆告知老师,及时进行清理清洁工作。为了让学龄前儿童更好的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家园携手共育,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幼儿园及公共场合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

参考文献:

[1]胡萍《善解童贞1:0-6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关怀》

[2]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商务印书馆2013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