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功能面临的挑战及解决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3

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功能面临的挑战及解决路径

徐可

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天津市300387

摘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如何精准帮扶贫困学生,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是当下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同时,高校与相关部门、学生家长之间通力合作,帮助贫困学生激发自立自强的内生动力,是学生资助工作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功能

基金: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52XJ2101)

1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1.1资助育人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当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国家始终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相关政府部门下发的相关政策中明确提出要把资助和育人有效结合起来,在解决学生贫困问题的同时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部门为了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能力,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质量,明确提出了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实现育人格局全员全方位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接班人,而理想信念教育和品德教育中资助育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下有着重要作用。

1.2资助育人内涵不断丰富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不断发展,资助育人的内涵愈加丰富,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不断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教育相关部门针对资助育人进行了深刻的内涵探讨,并提出了“三全育人”背景下资助育人的方向和工作重点。高校要紧紧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受助学生未来的就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现代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资助工作从以往重点帮助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转变为更加重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坚定理想信念,还要加强对受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资助与育人的关系也是重中之重,资助是实现育人的方法,最终的目的还是育人。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资助育人的指导思想也在逐渐完善,只有资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才能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认定不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认定的总原则是依据全国建档立卡数据库,家庭直系亲属或本人享有低保,孤儿家庭或烈士子女,以及自己或亲人残疾,特困救助家庭。第一,认定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无法深入了解申请资助学生的真实情况,对申请材料的审核不严谨;第二,贫困证明缺乏可靠性。认定需要开具贫困证明,但地方政府人员不用承担后果或出于保护心理,开具证明随意性较大[8]。第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家庭背景及成长过程的差异,导致认定工作缺乏客观指标。高校通过建立“评议小组”来促进公平,但忽略了评议小组成员的主观性人际关系对认定结果的影响。第四,对于家庭突遭重大变故学生的帮扶有限。

2.2扶贫不跟进

我国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存在着“始于申请,终于到账”的现象,对资金的使用途径和使用效果监管不足,缺乏专业的队伍进行把控,反馈工作仅通过单一的同学间举报实现,存在同学得到该笔款项后肆意挥霍的现象,助长了申请者对资助政策的依赖心理,同样也使不需要该笔资助的学生衍生出不要白不要的“白嫖”思想。这与资助育人工作“助贫助困,育人成才”的初衷背道而驰。另外,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以建档立卡数据库为主,但是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不断胜利,如今很多建档立卡户已实现脱贫,但学校数据库里却未实时更新。出现“贫而不申”“申而不贫”,甚者出现借贷不还等现象。

2.3 育人不明显

资助是基础,育人为根本。高校的资助重心就是要“立德树人”,但在落实时却本末倒置。资助力度成为高校评定工作完成度的重要指标,育人却成为资助工作的附属产物。为实现育人效果,高校经常举办以“感恩”“励志”“扶贫育人”等为主题,以受助学生为主要对象的讲座、征文、演讲比赛活动。但是形式化的活动效果并不理想,出于自尊保护心理,部分同学对强迫式的感恩教育产生抵触心理。习惯性地接受无偿资助,会导致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自立自强意识差、感恩之心缺乏,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焦虑、自卑、敏感多疑、自信心缺乏、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

2.4 反哺不成功

党中央指出,资助育人工作应当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资助育人的最终目的和最好结果是在帮助贫困生实现脱贫的同时引领其锤炼本领,磨砺意志,最终回馈国家、社会和人民。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在校生的资助仅限于资助金等物质上的帮助,缺少有效的感恩励志教育,使得贫困学子在受助时并未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应当承担的义务,更缺乏对他人、社会及国家的反哺意识。

3高校资助育人质量的提升策略

3.1制定精准的资助措施

高校应该建立精准的认定贫困生的途径,确保被资助的学生家庭确实相对贫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可以直接影响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质量,如果资助的对象都不能确定,或者资助的对象出现错误,那么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就会下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开展就会受到阻碍。所以高校应该制定精准的贫困生认定办法,不断优化保障制度,准确认定贫困生,保证资助育人的对象确实是需要得到资助的,可以满足贫困大学生上学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的资助方式已经比较完善,设定的资助项目可以满足不同类型贫困生的学习需求,但是距离真正的精准资助还有一定的差距。精准资助指的是让学生感觉到资助资金的力度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还应该做到让有限的资金用得恰到好处。高校需要合理使用“奖、助、贷、补、减、勤、免、偿”这几项资助类型,进而有效地实现精准资助。高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资助措施,同时还应该加强资助育人的精准度,使得经济的资助和思政、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资助不单单是指为学生发放资金,还应该通过经济的资助来实现育人的最终目的。高校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措施也应该落实到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合力育人,强化资助育人的目标

高校的资助育人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稳定有序开展,更需要高校建设资助文化工作。坚持做好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引导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在高校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力量,开展学生助学活动,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学生之间互相激励和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有感恩和奉献意识。从社会方面来分析,在社会中可以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在寒暑假期间,针对贫困生可以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贫困生做志愿者,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学校应该积极组织贫困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贫困生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懂得去感恩社会、奉献社会。从家庭方面分析,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教师应该和其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联系,全面掌握不同类型贫困生遇到的生活方面问题,并向他们传达学校的资助育人政策,使得学生的家长可以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

3.3构建家校合力帮扶体系

家校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诚信、感恩的道德品质。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以身作则,学校积极引导,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家校合力育人的效果。一方面,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诚实守信、懂得感恩,培育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减少学生资助过程中失信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大学生资助的优秀事迹、感人故事的宣传力度,要在新生入学教育就推进与开展,让学生争着向优秀学生看齐,向典型事迹看齐,争做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日常工作中,高校应该利用院校网络新媒体平台,推送一系列受资助学生的优秀事迹。通过开展优秀学长朋辈辅导、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以及结合专业特色的诚信感恩励志主题活动,分享感人的励志故事,传递正能量。通过家校合力,帮助学生从物质脱贫到精神脱贫,从扶贫走向扶志与扶智。

辅导员要与贫困学生的家长经常沟通、谈心,切实了解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变化,准确把握工作思路。在助学金下发后,辅导员要持续跟踪调查获助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消费情况,通过与学生干部了解获助学生的日常消费表现,掌握其是否仍存在铺张浪费的情况。如果获助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消费表现,辅导员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获助学生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念。除此之外,高校应该为贫困学生多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在帮助学生改善经济状况的同时,还给他们提供为学校教师、学生服务的机会与平台。这样会形成良性循环,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高校还应该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针对未能及时就业的贫困学生,提供专门的帮扶措施,为其提供优质的实习与实践平台,助力贫困学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3.4构建精准认定模式

根据学生个人上交的个人身份证明和相关申请材料,由班级的辅导员先初步审核学生上交的申请材料,在辅导员初步审核时学生的相关信息并不准确,造成审核不够科学合理,而且审核结果也会出现偏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可以采用线上量化线下回访的方式来选择资助对象。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源地信息,学生父母亲的职业,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注意观察学生在学校的经济消费能力来了解学生具体的经济情况,与学生生源地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加强联系,确认学生的家庭情况,最后再认定高校资助育人的对象。采用这样的认定资助对象的方式,有效降低了资助对象选择中的主观性,更加真实地了解了资助对象的真实家庭情况和消费水平,深入了解学生经济能力,让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更加合理科学。

3.5实现全方位育人

全员育人中高校所有与资助育人相关的教职员工都要在积极参与资助育人工作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服务水平,让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校的管理层应对学校的相关员工加强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认知和了解,对资助育人工作要高度重视,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积极探索,总结出对资助育人有针对性的策略。资助工作的教职员工都是可以直接与资助学生接触,教职员工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引导能力,积累丰富的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综合水平,让受资助的学生更加认同资助育人工作,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效果。

4结语

在新发展阶段,高校要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有效融合“大思政”格局,培养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人才,引导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心怀感激之情,在实现中国梦的前进过程中内心铺满真善美,从发展自我逐渐转移到实现祖国和社会的大我上面,立志成为对祖国和民族有用之人,从而强化和巩固资助育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苏电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4):44-46.

[2]陈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林区教学,2020(08):31-33.

[3]宋传盛.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