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动”的尺度,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把握“动”的尺度,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王锦云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 广东 江门 529000

一节课40分钟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等重要,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在这40分钟里都能全程投入,创造高效率的课堂,但事实上往往不尽人意,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能把握前20分钟已经很不错了,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会捣乱,认为在减去用于组织课堂,学生操作的时间,真正有效教学的时间已所剩无几,于是精彩诱人的动画课件替代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也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休息的状态,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新课程实用教学法》里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而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就是创新,创新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指导原则。教师关键在于从不同角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操作、体验,历经思考,从而发现问题,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切切实实掌握知识。

1动手操作要有的放矢,燃点智慧的火花。

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指引,放手给学生动手操作,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设计这一操作环节是否有价值有必要,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是否流于形式?学生动手操作要有的放矢,能燃点学生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中,教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深入浅出地通过摆小棒,9根小棒能摆出几个三角形?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9÷3=3(个),让学生重温除法的意义,然后顺势增加一根小棒,现在10根小棒,又能摆几个三角形呢?11个呢?12个呢?教师逐一提出以旧带新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自己摆小棒或在练习本上画小棒的方法,呈现自己的探索成果:10÷3=3(个)……1(根)11÷3=3(个)……2(根)12÷3=4(个),教师巧妙地提问学生:算式12÷3=4(个),为什么不写成12÷3=3(个)……3(根)?为什么余数不可能是3?想不到有学生一下子就反应过来:因为剩下的3根小棒又可以摆一个三角形呀!学生智慧的火花一触即发,源于教师能恰到好处地把学生的操作有机渗透到教学中去,直观的摆小棒环节为接下来探究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教学重点难点作了坚实的铺垫。

有位教师在教学用什么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动一动,议一议。1、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所用的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2、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所用的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除了摆拼法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在小组研究结束之后,他分别请学生做演示,生1演示拼法后说: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底×÷2=三角形的面积。当第二个学生在演示拼摆时出现困难时,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学生2还是没拼出来,台下鸦雀无声,教师没有急着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拼法,而是引导学生发现:你刚才要把哪两条边重合?有几种不同的底?学生2顿时恍然大悟,台下不约而同响起热烈的掌声。教师顺势问学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确定答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试想,如果教师没有把操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急于求成,一带而过,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肯定没有如此的深刻和透彻。开放不等于放任自流,老师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足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发现。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将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育上应如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能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乘法(一)》时,他没有直接导入新课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先自己学习书本的例题,完成他设计的《小研究》(《小研究》内容如下)

题目:五(2)班铺一块长方形的草坪,每天铺了整块地的,3天铺了整块地的几分之几?

我会涂:

我会填:用法算。           用法算。

我的发现:

教师别出心裁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算一算、比一比等体验中思考发现:分数乘法的意义跟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对学习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就会事半功倍。

有的教师在教学《秒的认识》时,除了展示师生收集的生活各个领域有关秒的图片,还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来体验秒的长短,如用动作来表示1秒有多长,播放一段音乐,猜一猜有几秒,分小组活动:数脉搏、计算、写字、背古诗……来体验1分钟有多长,揭示1分=60秒。

爱动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设身处地想学生之所想,才能融入到课堂当中,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充满生机与活力。

3鼓励学生说自己所想的,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提高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在语文教学中,低年级的看图写话是从看图说话抓起的,中高年级的阅读写作是从口头作文开始打基础的。我终于明白到,新教材设计的意图并不是只重视学生看懂图意而轻视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是给我们这些使用新教材的实验老师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创新平台,用不同的方法去启发学生理解图中所蕴涵的知识点,以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有教学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教材只提供了两种解答方法:

方法一:用原有人数先加又来了的人数,再减走了人数,求出现在的人数。

分步算式:22+13=35(人)   综合算式:22+13-6=29(人)

          35-6=29(人)

方法二:用原有人数先减走了人数,再加又来了的人数,求出现在的人数。

分步算式:22-6=16(人)     综合算式:22-6+13=29(人)

         16+13=29(人)

当然,根据已有旧知的经验,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应该很快想到这两种方法,教学的重点就如何引导学生把两道分步的算式改写成一综合算式。我本以为教材就这样安排,顺理成章可以结束这一课时,想不到一位平时总是抱着无意注意的态度听课的小男孩突然举手说还有第三种方法,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我示意他当小老师说说自己的想法,真让人出乎意料!

方法三:后来13人,又走了6人,总的来说,来的人数比走的人数多7人。那么现在的人数就在原有的人数上增加7人。

分步算式:13-6=7(人)       综合算式:22+(13-6)=29(人)

          22+7=29(人)

在一节课上,只有教师的讲,学生安静地听,并不等于学生都能把教师所教的知识全部收入囊中,教师应该创设更多机会鼓励学生说自己所想的,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提高思维能力。相反,一堂课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一笑而过,没有触及到实质性的教学要点上,这堂课的重点在哪里,难点突破没有?岂不白演一场戏而已。高效的课堂源于老师对学生和教材的深层思考,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数学,人人收获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让我们勤总结,多反思,把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尺度,使数学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变得动静结合,浓淡相宜,抑扬顿挫,构建受师生喜爱的开放、活力、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