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下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基于课程思政下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韦晨珺娃

皖江工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0

摘要:经济类专业基础课“宏观经济学”承担着培养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精神、正确认识和把握宏观经济规律的人才重任,授课中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成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中心工作。

关键词:课程思政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的专业广,面对的学生多,惠及范围大。作为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将对后续整个课程体系的总体学习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性作用。

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西方经济学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反映了资产阶段的基本要求与观念。当工场手工业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后,在思想上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经济理论作为其指导,因此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古典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经典代表著作《国富论》也是肩负着为自由主义经济学体系开道的任务而问世。后期又经过了新古典经济学及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西方经济学体系。因此,西方经济学本身是带有阶级性的,它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辩护和服务的。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索洛曾经提出:“社会科学家和其他人一样,也具有阶级利益、意识形态的倾向……他对研究课题的选择、他提出的问题、他没有提出的问题、他的分析框架、他使用的语言,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从上述西方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经济学家的言论中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是有其阶级性特点的,因此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不能把它仅仅当成是经济理论的学习,要看到这些经济理论从构建到发展都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中有些理论并不一定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如果完全套用西方理论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行不通的。在这一点上,林毅夫创立的新结构经济学就提出了,“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制定政策而成功的发展中经济体。”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中挖掘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价值的理论,并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地看待西方经济理论。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正确地学习西方经济学,最终实现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二、“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举措

(一)重塑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仅强调知识和应用的一维教学目标难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课题组根据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从知识、素质和思政三个维度明确课程教学目的(如图1所示)。相较于传统目标,(1)增加应用场景和交叉知识要求:知识维度增加了应用场景设计,以用促学,要求学生能够概述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成就,熟悉我国宏观政策发展实践,同时叠加了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知识,拓展学生知识模块;(2)强化经济学核心素养要求:素质维度强化了经世济民+理性思辨的宏观经济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增设了对西方经济理论的批判认知要求;(3)增设思政维度目标:为避免意识形态偏差,增设了思政维度,激发爱国情怀,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合理分解梯度教学目标体系,具化到每一教学环节,为章节知识点合理设置分层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

(二)宏观经济指标课程模块引入习近平治国理政经济思想

在讲授宏观经济指标这一模块时,要系统地向学生讲清楚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指标的局限性。经济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一个国家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文明互为一体,国家独立、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是发展经济的前提。如果经济发展了,生态破坏了,人民健康和生存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严重的“城市病”,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浪费,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便经济发展了,国家实现了工业化,这种以牺牲当代人健康和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的不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由此引导学生弄清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科学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持续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指导下,运用“新五大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在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不断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GDP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绿色GDP的重要性。

(三)推动多元化学习方式

  1. 小组学习模式助推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在全新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师借助课程群分阶段发布项目小组学习目标和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对于浅显易懂知识点,学生分组完成PPT课堂展示,形成搜集资料、知识点总结、PPT制作和课堂讲授、现场答疑的合理分工,助推团队协作沟通、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应用场景分析环节,学生需要分组自行探索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关的新知。在宏观经济主题科研方面,各项目小组集体协商选题、明确分工、分析数据、打造模型、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助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2.导图式学习助推系统思维能力培养: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被打散为知识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条块分割。将思维导图引入宏观经济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明了不同知识点、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在关联,搞懂经济理论与经济建设实践之间的逻辑联系,亦可用于勾勒课上展示的内容框架,厘清研究报告的思路和章节逻辑关系。

(四)课程考核评价

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宏观经济学”课程应构建“两维度多层次”的考核评价体系:(1)两维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政治素养的提升度;(2)多层次:自我评价、同学评价与教师评价。具体操作:一是通过优慕课和雨课堂的学习及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平时成绩考核;二是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质”和“量”进行平时思政成绩考核;三是通过时政热点的作业完成及展示情况进行思政成绩考核;四是通过闭卷考试进行课程学习考核。

结束语

“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体现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理念,能够把习近平治国理政经济思想与课程内容结合恰当,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生改变;本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出发点,统领教学设计和实施全程;本课程教学改革脉络清晰,改革依据清晰,改革举措具有针对性,体现出持续改进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寇凤梅.基于课程思政下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J].甘肃高师学报,2022,27(01):91-94.

[2]刘津汝,曾倩.课程思政与《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3):164-166.

[3]葛新宇.“课程思政”融入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J].大学,2021(48):68-70.

[4]楚建英.课程思政视域下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观察,2021,10(41):28-30+40.

[5]李顺毅.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3):33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