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船舶与海洋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张明海

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 江苏 靖江  214532

摘要: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我国海洋大学的特色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是为国内船舶企业输送和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近几年来,相关院校从实际出发,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分析研究

1 船舶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与老牌院校和高职毕业生相比,国内某些海洋大学的毕业生往往处在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同时动手实践能力又不足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1.1 忽视生源差异,照搬老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某海洋大学作为本科院校,由于专业发展时间较短,需要借鉴一些老牌本科院校的经验和发展模式。但事实上,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单纯照搬而不加修改只能妨碍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基础存在差异,老牌院校课程安排偏于理论基础,开设了较多的专业课程,其对于力学、数学等知识要求较高,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对于偏重工程实际的实践性课程多作为选修课,若学生自学能力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1.2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欠佳,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新专业的发展不成熟,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实验教学体系上。首先,实验师资力量不足,理论课教师兼职实验员工作。再者,校内外实习及实践基地建设薄弱,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老牌院校均有固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实习时间在一个月左右,某海洋大学只有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学生们只能走马观花似的参观,丧失了实习的真正意义。

1.3 教材陈旧,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步伐

现有的船舶专业教材可选版本太少,内容常年没有变化,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单一,知识更新远远落后于科学发展,这也是造成学生毕业后上手慢,不能学以致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1.4 教学师资力量有待于提高

某海洋大学船舶专业的教师较年轻,多数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难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指导。另外,纯学术性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积极性不高。

1.5 教学评价体系有待于完善

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教师的评价标准。该院在教师的师德修养、授课计划、授课内容、授课技巧、教学效果等方面要求非常严格,但却很少涉及到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的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是很规范。对学生评价往往局限于学分、理论课成绩等的硬性规定,而对于实践课程相关要求并不严格,学生对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操作显得漫不经心,成绩评定多看报告,不重能力。

2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重构的理念、思路与原则

培养方案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培养措施和实施计划,它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蓝图。

2.1培养方案重构理念

(1)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2)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特色,根据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本专业毕业生实际职业发展情况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3)充分体现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等教育教学理念,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体现船舶与海洋专业知识技术更新快、学科交叉复合紧密、多方协同培养等特点,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培养方案的多元化、个性化、模块化和国际化。

(4)明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全面梳理本专业所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基础上,重构现行的课程体系。遵循“科学构建通识和学科基础平台,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总体思路;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五个融通的教学模式,依据专业课程本身知识逻辑,按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内在规律,全面重构课程体系。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建立规模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构造以科学研究、学科竞赛、课外科研活动、学科讲座、专业技能认证、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依托,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全新的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体系。

(5)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2.2培养方案重构原则

(1)规范性:遵循教育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标准,体现新工科新要求。

(2)科学性与先进性:要符合新工科、行业发展趋势及高等教育发展新理念,科学论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上,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3)系统性:有效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融通,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相互融通,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协调发展。

(4)适应性:服务行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密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5)可操作性:结合现有条件,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操作程序和实现方式。

(6)发展性: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

2.3优化实践培养体系,加强校企合作

船舶与海洋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单单局限于校内的人才培养,更重要的是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对于校内实践培养工作来说,学校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背景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学科特点积极地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如:创新实践、焊接工艺实践、船舶修造实践、海工产品装配实践等,让每一位学生能够通过学校的实习工场,亲身体验实际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并依托学校内部的实践平台,按照学校制定的实验大纲,循序渐进地开展学生的实际操作工作,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在校外的实践体系建设过程中,校方应当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为他们安排有效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并合理地安排时间。上述的实习过程需要校企双方做好合作,安排学生到工程现场进行实习,亲身实地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及先进生产理念,而且还有效地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知,深入到企业内部,理论结合实际地了解造船企业的工作整个流程,包括设计环节、钢材的处理环节、分段的制造环节、船舶下水试验环节、质量检验的环节以及船舶交检的整个流程,对于一些专业性的技术如制造技术的训练、造船生产管理实践以及造船质量检验实践等等,可以推荐学生跟随企业进行跟岗学习。除此之外,在日常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联合企业为学生配备专业能力较强的企业导师,实现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对于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懂的问题,学校应当安排专门的渠道由企业的专业工程师以及各工种的技能大师为学生们解答,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强,也可以使船舶与海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更加有效。

3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初步建立了一整套适合船舶专业发展的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以适应船舶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是本项研究仍有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化,比如如何提高船海专业人才的独立思考能力,进入企业工作后,这些人才在工作岗位上要进行独立决策。独立思考能力是当代船海专业人才普遍存在的弱项,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兴趣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严谨,张娟.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三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船海工程,2014,43(01):18-20.

[2]谢永和,王伟.地方性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04):457-461.

姓名:张明海,性别:男,出生年月:1970.10,民族:汉,籍贯:山东微山,学历:本科,职称:副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