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3

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继红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11

摘要:文章以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为切入点,简单介绍了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的目标与内容,论述了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希望为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案例教学法

前言:在全国警察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工作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有关公共安全人才的培养学科课程不断创新。而犯罪心理学是培养公共安全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可以为人才心理预测与预防能力、心理询问能力、心理分析能力、心理沟通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导。但是,在当前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分析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概述

犯罪心理学学科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研究个体犯罪原因、犯罪规律尤其是犯罪对策的学科,介于犯罪科学、心理科学之间,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法学专业基础课。学科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对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根源与规律具有初步认知,主动参与犯罪预防与控制,同时了解不同情境中犯罪人犯罪心理状态、不同类型犯罪人犯罪心理状态,掌握矫治犯罪人犯罪心理的方法[1]。

从学科教学内容来看,犯罪心理学学科主要包括心理现象、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原因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心理与行为的运行过程与机制、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犯罪心理的主体差异、犯罪心理的矫正、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犯罪类型理论、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不同动机的犯罪、犯罪心理预防等几个章节。

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传统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长期存在知识本位课程观,多注重传授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忽略了犯罪心理学强实践性的学科特征。实践教学课时占比较低,具体教学时也未考虑岗位实践操作的准则、程序、规程、规范、方法与技巧,导致学科教学理论体系无法契合公共安全实践能力要求,与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也存在较大偏差。

2.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横跨犯罪科学与心理学两大学科体系,这一学科特指决定了学科教学必须应用更为多样的知识传授方式。但是,犯罪心理学学科现有知识的讲授方式多为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且教学效率较低。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专业学生对于犯罪心理学专业知识理解浅显,对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2]

2.3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犯罪心理学学科是偏重于社会性的社会科学与心理科学交叉的学科,现有犯罪心理学教学内容多以犯罪心理学、刑法学、犯罪学、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知识的介绍、传播为重点[3]。加之犯罪心理学研究内容特殊性以及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实践局限性,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内容体系性不够强,特别是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方面,无法满足学科教学所需。而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内容的缺失,影响了学生对不同犯罪心理的认知,进而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与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空间。

3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中存在问题对策

3.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面向实际、突出实战要求的指导下,教师应结合应用型政法人才特点,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侧重点,以公安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与专业能力教育为核心,打造集教、学、练、战为一体的实战教学体系[4]。在实战教学体系中,除了进一步被压缩理论课程学时外,教师应将精讲多练原则贯彻始终,满足专业学生能力提升需求。在现有犯罪心理学学科教材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发掘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测预防与打击中的实践作用,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过程、发展变化规律分析着手,注重心理测评工具的教育训练,帮助专业学生掌握预先估测与防控犯罪心理的方法,并促使专业学生了解对嫌疑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心理询问的技巧。同时联系学科实际特点,培养专业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真正提高专业学生实战能力。

3.1.1心理调查分析实践

为培养专业学生心理询问的能力,教师可以从犯罪嫌疑人在不同状态下的心理特点差异着手,带领学生寻找心理调查评估突破口,着重训练学生聚焦心理询问突破口,应用心理调查分析、心理评估、心理预测方法的能力,促使学生可以准确抓住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查明案件真相。同时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性指导学生与不同对象进行心理沟通的技巧,获得更多真实有效信息。

3.1.2犯罪心理预先估测与防控实践

为培养专业学生预先估测与防控犯罪心理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公共安全防护实践着手,从人身危险性评估与干预、被害风险性评估与干预两个维度着手,指导学生将人的心理外部展现与犯罪心理先兆联系起来。进而综合运用调查访问法、测验法、观察法、产品分析法或贪心法,发掘个体犯罪心理的滋生过程[5]。同时训练专业学生运用SCL-90症状清单、康奈尔医学指数、简明精神病量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等工具,进行个体行为危险性预先判定,最终基于犯罪现场有限信息还原犯罪嫌疑人人格特征与生活风格。需要注意的是,在犯罪心理预先估测与防控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强调犯罪心理预先估测结果具有强烈“或然性”,无法成为证据,仅用于辅助侦查。

3.1.3犯罪心理分析实践

为培养专业学生犯罪心理分析的能力,教师可以联系法医鉴定、刑事侦查、心理评估与文化人类学知识,指导学生建设犯罪心理分析技术的指标体系,并鼓励其沿着犯罪心理现象分析和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分析的一般步骤,尝试进行犯罪心理画像。同时为了帮助专业学生从宏观、立体视角明晰犯罪产生动力因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犯罪人心理与被害人心理、犯罪心理成因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犯罪人与被害人心理分析受犯罪类型的直接影响,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犯罪类型匹配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明确多数犯罪行为中犯罪人的个体差异、个性化的犯罪心理以及环境因素都对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在犯罪心理成因分析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实践模式代替纯理论模式,以心理现象分析作为课程教学的切入点,以犯罪心理结构分析作为学习的主线,积极探索实例法、课堂讨论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来组织教学,努力提高的教学实际效果。

3.1.4心理调适实践

为培养专业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教师应根据专业学生未来职业专业程度高、职业敏感性强的特点,指导其利用焦虑自评量表、压力应对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等工具进行自身心理测评,同时鼓励其学习理性情绪疗法、运动认知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方法维护自身身心健康。

3.2推动学科教学方法升级

针对当前学科教学方法单一滞后问题,教师可以根据犯罪心理学学科特点,引入更多新型教育教学方法,如诱思探究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等。

3.2.1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创立者是我国学者张熊飞教授,强调教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个体发散思维,自主构建情景自主体验,最终完成学习目标任务。诱思探究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犯罪心理学知识能力与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可以满足犯罪心理学学科技术性教学内容教育需求[6]。因此,教师可以联系体验探究、经验探究、实验探究、形象探究与理论探究方法,创设诱思探究教学法在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程序。在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中,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应用程序包括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假设与验证、数据收集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几个环节。在发现问题并提出环节,教师应依据以诱达思的方针,结合学生前期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水平,将教学内容、知识转化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情境内沿着预设的方向发散思维。比如,对于侦查专业学生,其已有知识结构为现场侦查与痕迹检验,在教学内容情境转化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基于现场侦查与痕迹退订犯罪嫌疑人动机的情境,诱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情境构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相关逻辑知识提出问题假设并尝试验证。如在某一特殊类型犯罪人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情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犯罪人通常具有哪些心理与行为特征?在问题提出之后,引导学生根据普通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犯罪人心理与行为特征归类汇总。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具有上述特征人是否会犯罪?为什么?在问题提出之后,鼓励学生以推敲犯罪动机为思考点,思考犯罪动机下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思路,并要求其根据自己思维发散结果进行举例阐述。

在猜想假设提出并初步验证之后,根据不同学生选择偏好,允许其自行策划科学程序进行技术应用于数据收集。如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教学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一样物品并设想犯罪人在现场活动内容与相关心理痕迹。如犯罪人进入现场的路线,犯罪人选择的交通工具,犯罪人携带作案工具的方式,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后逃离线路等,尽可能细致地收集犯罪人生理指标数据。在犯罪人生理指标数据收集完毕后,同步评判测谎仪图谱,初步区分无辜者、嫌疑人、无辜知情人,为后续审讯中证据应用提供依据。

在数据收集与分析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犯罪心理与行为推敲、犯罪嫌疑人识别与认定过程,反向思考所选择方案的适宜度,进而探讨技术指标的优劣,真正将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促使学生亲身体验犯罪心理学知识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解决问题的心态。

3.2.2抛锚式教学法

    抛锚式教学法由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提出,强调基于真实事件引导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概念,进而鼓励学习者输出独特的理解。将抛锚式教学法应用到犯罪心理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犯罪心理学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从繁杂琐碎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犯罪心理分析能力的提升。在抛锚式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宏观环境中产生的真实事件,引出需要学生锚定的问题或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拓展问题[7]。比如,在广泛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以及学科教授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依据当下发生概率较高的犯罪案件,是很合理逼真的犯罪案例,要求学生以真实犯罪案例为锚,分工合作,完成系列现场勘查、痕迹检验任务。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参与勘查过程中,实时反向思考,并将反向思考内容记录到勘查报告中,为犯罪事件中犯罪嫌疑人犯罪路线推敲提供依据;再如,教师可以借助对比思想,引导学生以“不同心理和活动行为特征的犯罪团伙作案”为锚,对同一种类型的两起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特征、犯罪心理进行对比。在对比思想引导下,教师可以作为重案组组长参与案件分析,学生则分小组完成现场勘查、痕迹检验、被害人关系调查、犯罪嫌疑人心理分析、犯罪嫌疑人行为特征分析等任务,最终形成不同心理和活动行为特征的犯罪团伙作案框架。进而引导学生围绕“根据犯罪现场勘查推断犯罪嫌疑人心理与活动特征”这一主问题,进行相关痕迹描述结果类别的规整,在完整收集同一类型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生理指标与心理痕迹,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切入视角以及测斜、痕迹学分析方法,为学生知识迁移提供支持。

3.3完善学科教学知识库

完善的学科教学知识库是相关专业学生认识不同犯罪心理的依据,也是锻炼学生独立发散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载体。因此,教师应依据内容详实、数量相当、针对性强、类型丰富的原则,整合现有资源,进行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知识库的构建。因犯罪心理学相关教学内容多源于现场,内容编制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综合应用普通案例收集法、经典案例选编法,进行学科教学知识库的构建。

3.3.1普通案例收集

与具有公共安全案件参与经验的人员沟监理合作关系,或者借助专业学生进入公安、检察机关见习、实习契机,在查阅卷宗的基础上,与案件办理参与者进行面对面信息交互。并设计犯罪心理学相关表格与问卷,有针对性地采集信息,并进行原始信息的类比划分、对比、汇总,形成标准的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知识库[8]。在标准的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知识库构建的基础上,教师应依据信息采集标准,持续更新教学知识库内容。比如,在一类犯罪案例素材收集过程中,首先需要展示相关犯罪案例的详细过程以及犯罪分子的基本资料,进而补充犯罪案例中关于犯罪人员犯罪心理的资源,最后制定犯罪安利的配套检测题目,便于学生自行搜索资料并验证分析。

3.3.2经典案例选编

典型案例选编法主要是依据即时性、目的性原则,提炼同类性质案件中可反映案件一般特性的案件,或者广播电视媒体、网络、书刊报纸大肆报道的知名案件,借鉴相关专家透彻分析内容,制定与教学各环节相互衔接的案件内容,包括现场方位、物质痕迹、现场痕迹、尸体现场、心理痕迹等[9]。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应结合社会中新兴热点案例,进行老旧案例的及时淘汰,并配备声像资料,便于激发学生潜在兴趣,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丰富典型案例前因、后果过程中,教师应避免表露个体观点,尽可能以客观的视角叙述案例,便于学生以案例当事人的身份自行体验、分析整个案件的犯罪心理过程。

3.3.3学科教学知识库拓展

在吸收当前刑事司法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数据库网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多的犯罪心理学知识。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体现犯罪心理学最新实证研究方法的Science Direct网站、Sage数据库以及《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Personal it and Inpidual Differences》、《Theory of Criminology》、《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等,丰富学生相关知识背景,为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

总结:

综上所述,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科教学方法单一滞后等问题,教师应提升实践教学认知,推动学科教学方法升级,促使学生可以运用犯罪心理学知识与思维解决侦查问题,满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为公共安全防护人才库的建立提供充足支持。

参考文献:

[1]熊华夏,刘璎乐,吴吉惠.高师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现状、局限与趋势[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1(11):106-112.

[2]吴颢,谭慧.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法制博览,2020(02):232-233.

[3]叶君惠,赵雷.《犯罪心理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263-265.

[4]靳晓峰.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究——以TPI教学模式为例[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0(06):130-135.

[5]王琦.情境模拟和微电影用于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探索[J].教育观察,2021(37):106-108.

[6]薄晨曦.微课运用于中职幼儿心理学教学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2(11):115-117.

[7]云祥.基于进化心理学的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29):129-131.

[8]甘雄,刘志远,金鑫.对分课堂模式在高校“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5):44-47.

[9]刘建辉,董莎莎,管西婷.心理结构模型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