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宁“城市气质”中的“国际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3

浅谈海宁“城市气质”中的“国际范”

钱苏蕾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教务管理部 浙江 海宁314408

摘要 城市的魅力不在于量化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其散发的独特气质。就如同海宁这座县级城市,在其小小的体积量中却也沉淀着各色气质的兼容荟萃,特别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内隐的“国际范”气质越发的浓郁,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气质中的“国际范”解读来勾勒海宁当下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城市气质;国际范;人文气质;建筑美学;治理理念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关于它的独特气质,总是在归属于它的人文、地理、经济等元素中被凝练出来,它不似气味、声音、光线般稍纵即逝,而是从直白的历史记录中去溯源,并被清晰的封存在这个固定的空间中,犹如秦时明月、汉唐风骨。海宁这座城市也在开放与包容的姿态中,折射出属于它自己的城市气质,这股气质中,因为暗含着“思辨的外向性”及“有选择的内化”而交织成属于海宁自己的“国际范”。它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它带着明显的“中国化”意味,最终沉淀成独有的海宁风格。走进海宁这座城市,不管是有心抑或无意,都会与这座城市在彼此映照和感悟下形成记忆的影像,它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关于海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城市人文气质的国际范

城市气质的本真源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气质的集中外化,它既有着一种对“集体无意识”的本能延续,同时也有着“个性张扬”的独特凸显。海宁这座城市,有着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名人荟萃,涉及多重领域,学者、大家辈出,特别是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名人录中填上了重重地一笔,如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等,他们都有着在时代新学的刺激下,裹挟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诉求,吸纳着外来文化的精髓,契合着当时中华文化、民族等特性,诠释出自己对那个时代的解说。

(一)《人间词话》之于王国维。这部被很多后人奉为圭臬的词话著作,就是王国维在身处新旧时代变更时期,试图通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词学结构为中国美学和文学批评开辟出不一样的理论体系。“意象”、“意境”、“境界”等本就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特别是对“情景交融”这一审美理想的感知追求,那是中国古代美学家们对境界最基本的意象表述。而王国维正是根植于此,以康德美学为骨、叔本华美学为肉的接受模式,来重新架构他的“境界说”。即他是在立足于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接纳并吸收西学思潮的洗礼,由此产生全新的人生哲理认知,以一种突破传统的“创新”意味来建构他的“境界说”。

王国维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从叔本华对抒情诗的两种不同界定方式即“一种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色彩反映在环境上;一种是诗人隐藏在环境背后,甚至完全消失于环境之中”,演绎出著名的“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与“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 。此外,王国维对“境界论”的思考并不仅仅囿于文学评论的范围,他更是凭借康德对“天才与美”的逻辑界定中,转译出“人生三境界”——“求学与立志之境即为‘知’之境”(“昨夜西风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坚定理想砥砺前行即为‘行’之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功到自然成即为“‘得’之境”(“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由此可见王国维的美学体系是在传统美学基础上,创建的一个开放体系,有外来的借鉴、有民族的根基、更有他自身独特的思考。

(二)《再别康桥》之于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能以这样唯美的文字记录自己的告别是一种“仪式”,同时也浸润了无限想象的空间给阅读者:“字”里含着“画”,“景”里藏着“情”,“象”里幻化着“境”,如此微妙的“诗意美”就这样通过旋律、节奏、格式等语言艺术被营造出来,在暗示与遐想中让情景交融的意境得以升华,这就是徐志摩先生在1922年左右作别他当时为之无限留恋的剑桥时的告别诗文。

在经历过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被添上了被殖民的标签,社会的动荡,给当时无数的青年文人渲染了悲壮的“家国情怀”,在亲身感受被奴役和被压迫的无奈后,徐志摩也试图通过“理想中的革命”来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为此他决计出洋留学。在1918年离开北大赴美留学期间,徐志摩最大限度地学习并吸收了西方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相关知识。伴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对海外留学生的波及以及爱国心的驱使,在《新青年》、《新潮》等进步期刊的影响下,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特别是1921—1922年在剑桥的两年,其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其中以《再别康桥》最为著名。

(三)《国防论之于蒋百里。“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这是蒋百里先生于1937年初夏出版的军事论著集《国防论》扉页上的题词。此书不仅准确地预测了中日之间全面开战的不可避免,同时有针对性地就对日战略作出了自己的预判:用空间换时间,等待时局扭转;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特别是关于“持久战”战略的言论,是在中日全面战争开战伊始,蒋百里先生就能作出如此精准的战略性判断,着实是令后来者惊叹不已,而最终的八年抗战所获取的终极胜利也佐证了先生卓越的战略预见。

“蒋百里的脑袋中装了四馆二院。四馆是博物、图书、历史、科学;二院是文学、军事。”这是民国元老李烈钧对蒋百里先生的肯定。事实上出生于藏书世家的蒋百里自幼就满腹经纶,成年后又有近十年的东渡扶桑、西行德国苦学军事的历练自是将中西所学融于一体。这段海外求学的经历,不仅让他本人系统地掌握了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同时也深入研究了“日本的人性”(《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对照“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最终得出结论——中华民族终必胜利!

二、城市建筑美学的国际范

海宁这座历史名城在其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一样表征出其“国际范”的气质,从其独具魅力的建筑风格就可窥见一斑。这里的“国际范”带着浓重的“乡愁乌托邦”意味,它即有着纯粹的民族化习性的继承——院式建筑,有诗意抑有民情;也有着对传统反思后的一种革新尝试——中西合璧,有矛盾但并不突兀。正如海德格尔所阐发的那样——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传统建筑美学的院落式呈现。在梁思成先生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他曾写道:“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可见中国建筑的内涵有多深厚,更不难从中透视出囊括其中的中式民居的意义何为?当然因着各地域,民情、人文等因素而特征多样且各异,但“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却被深深地实践着,闪现着先人们的“绿色智慧”。

走进海宁盐官镇西门内周家兜,你就能看到一座坐北朝南的院落式木质结构庭院——王国维故居,它有着江南民居近似的特点,石板铺路、临河而建,前有平屋三开间,后进楼房,两进之间有天井及厢房,再加之前厅和后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院落。前后布局的平屋与小楼合围成一个独立的天井空间,不仅有效保障了日照的充裕也为自然通风、疏导积水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此外这个刻意营造出来同时连接“天”、“地”、“人”的独立空间也成为居者共同嬉戏的主要场所,过堂的微风轻拂脸颊、冬日暖阳拂照身旁,那是怎样的惬意,明明是一座静止的院落,却处处流溢着动态的美。同时屋宇间的高低错落正好形成了一个视线的开阔,登高望远一目了然,给居者以情境的自然释放。楼后的小花园,辅以花草绿植、设以假山古井,为居者开辟出了一片“独乐乐”的私人景观。整个院落功能区、娱乐区相映成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中西合璧风格的反思呈现。伴随着社会思潮的更替和碰撞,社会审美意识的潮流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即便中西方的设定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性,但是秉承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依旧尝试在肯定个体独立存在价值的前提下,有差别的多元融合,以此来产生更为新奇的“美”,即“和”之美贵在“和而不同”,完全趋同式的复制粘贴,就意味着它将失去“鉴赏”的价值和意义。折射在建筑上就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另类风格,它既有着传统审美的原始根基,又有着突破传统、接纳不同的深层意图和实际。直观中西建筑风格的区别:中式风格突出的是“天人合一”思想,塑造的多是以“二维空间”为系数的封闭式院落体的组群之美;而西式风格则在“人神同源论”基础上注重个体开放式呈现,以“三维”雕塑的几何结构来处理刚性之美,这两种不同的“内敛”与“外放”在“中西合璧”中得到了最佳的协调。

海宁的中西合璧式风格建筑不在少数,如徐志摩旧居、张宗祥故居、蔡氏民宅等都是独具自身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这自然与特殊的历史人文渊源隔离不开。始建于1926年的徐志摩旧居是前后两进式,木桩结构的二层楼房,主楼三间二层,前带东西厢楼,后楼亦三间,屋顶有露台可登临,晴日可眺望远近南西两山,月夜可仰看一天星斗、俯视万家灯火。旧居的外墙以灰砖相砌,间以红砖间离,墙上有西式雕廊镶边。整个故居内置20余个房间,前厅及厢房底层有中式廊檐,厅内铺深黄印花地砖,木质结构的窗户上大量使用了德国进口的彩色玻璃,木质楼梯辅以雕花扶手甚是雍容贵气。家具多为经典的中式为主:罗汉床、红木靠椅、圆桌、云石挂屏等相成相宜,沉稳而大方。全屋通水通电,头顶吊着西式圆形大盘灯,应是原女主人陆小曼的喜好,有那么一整室的西式家具刷以粉嫩配色,墙面上的壁炉更是标准的西洋符号,尽显女主人的恣意与情趣。考究的多重阴角线天顶装修,天井上用中式梁架结顶,经透光玻璃封存后亦中亦为西……细细品来各种中西元素粘揉自成一格的审美趣味。

三、城市治理理念的国际范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地加速,科技革命带来的助推力量更是让区域人口、社会资源、文化功能等越发的集中,相应的“竞争”与“交流”不仅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愈演愈烈,在城与城之间的发展中也尽显突出,这也意味着城市管理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和挑战,但它也可能会转变成为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因此这势必会要求城市治理理念的更新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前行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一)革命指引精神的国际范。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它超越了资本主义和苏联原有模式,因此在此道路形成过程中所凝练出来的精神指引及决策践行也将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就如同“红船精神”的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而身处“红船精神”发源地嘉兴辖区的海宁也必将会继续践行和发扬这种先进革命精神。此外还有“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

(二)城市区位定位的国际范。海宁地处国际范大都市“上海”与世界级旅游城市“杭州”之间,借助这个极佳的地理优势,早在2001年,海宁就已经开始启动实施“接沪融杭”战略。2020年3月《海宁市2020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思路》正式出台,使得“融入杭州大前沿、接轨上海大后方”的定位更加清晰明确,主要围绕“一个核心”“三个重大”,以“四个聚焦”为主要抓手,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具体为:(1)聚焦核心板块,以“三区”建设引领一体化推进杭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推进省际合作园区示范区建设推进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2)聚焦重大项目,以项目建设支撑一体化谋划建设重大交通项目谋划建设重大产业项目谋划建设重大民生项目;(3)聚焦重大改革,以机制突破压实一体化推动规划编制接轨推动营商环境接轨推动生态法治接轨;(4)聚集重大举措,以实干担当扛起一体化

(三)城市智慧管理的国际范。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快速应用的今天,智能工具体系的运用,形成了以大数据库组建和大数据分析为决策前提的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模式,它有效地将市政、交通、医疗、教育等资源进行信息化配置,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居民现实生活的多样化需求。由此可见,未来城市发展的转向必然是以精细化、集约化的城市管理为主,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必然会在“智能化”的辅助下变得更美好,就如同上海世博会曾提出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四)城市产业集群化布局的国际范。秉承着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海宁这座城市对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布局也是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如海宁传统的支柱家纺产业,从零星式家庭作坊制造到两三千经营户集合,再到现在的区域品牌制造,都是以顺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模式来进行产业升级、营销推广。同时对于现代农业的转型也给与了相当的关注,如“虹越花卉”这样从事花卉园艺产品的引进、研发、生产和推广的综合性园艺企业,不仅拥有10个现代化容器苗圃基地,同时还拥有美国、澳大利亚、日本3个境外分支机构,定期举办的“世界花园大会”更是给海宁的城市风景添置了烂漫的花漾风情。此外以“绿色环保”为生态基准,对海宁市的厨电行业、电镀行业、皮革行业做了积极地产业转型指导。组合以各种以“创新、突破”为集中发展模式的特色小镇,使得海宁城市产业布局既能够契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又能够顺应国际发展趋势。

四、结语

由此可见海宁式的“国际范”,从来都不是偏执地单一化发展或者盲目地置换“社会皮肤”(Social Skin),它不是表面形式的问题,更多地是顺应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同时链接社会生活的现实,依托社会情感的实际需求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它是一种带着跨文化、跨地域、多元化的审美认同去不断地升级改造。这种开放式的视野和全球化的理念,让海宁的“国际范”城市气质意蕴更显气场。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3月。

2.徐志摩.徐志摩精选集:再别康桥(文联全译本)[M].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年6月。

3.蒋百里.国防论[M].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4月。

4.蒋百里.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M].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2014年5月。

5.浙江日报. 重磅!海宁出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思路[N].2020年3月3日。

6.虹越花卉股份有限公司https://www.hongyue.com/[Z].